《带刺的朋友》教学纪实
2019-04-23王新
王新
教材简析:
《带刺的朋友》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是我国著名作家宗介华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刺猬偷枣的详细经过,表现了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从作者对刺猬称呼的不同,表达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和饮佩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把刺猬的聪明、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大自然”,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语言的生动。
2.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小刺猬偷棗的高明,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美文铺垫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季节更替,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
(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师:看着满树的红枣,你的内心感受如何呢?
生:我的内心感受很好,感觉有点酸。
生:看到这个红枣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师:是啊!这么诱人的红枣,谁看了都会眼馋!不仅仅是我们,还吸引来了一位带刺的朋友
师:同学们,“刺”字左右结构,左边还念“朿”,注意这一笔是横折钩,最后一笔捺变点,给右边的立刀让路。(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都读过了吗?那带刺的朋友是谁?
生:刺猬。(师粘贴图片。)
师:它的到来,又将引发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关于小刺猬的什么事。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小刺猬偷枣的事。
师:简洁明了。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那个新月斜挂的夜晚,看看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学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第一幅画面是什么?
生:第一幅画面是小刺猬爬到树上偷枣。
师:这位同学说第一幅画面小刺猬爬到树上去了,小刺猬直接就到树上了吗?小刺猬偷枣是有顺序的,哪位同学再来说说你看到的第一幅画面什么?
生:第一幅画面是小刺猬正在爬树。
师:是的,这第一幅画面是小刺猬在爬树。我们可以概括成爬树。(板书。)
师:那么第二幅画面呢?
生:第二幅画面是小刺猬在树上用力地摇晃。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们把第一幅画面概括为“爬树”。那第二幅呢?
生:可以概括成“摇树”。
师:小刺猬最终想把什么摇下来?
生:枣。
师:那我们就把第二幅画面概括为——
生:摇枣。(师板书摇枣。)
师:接下来还有什么画面,请同学们来说说。
生:还有第三幅画面,小刺猬把所有红枣都归拢到一起,在地上打了个滚,把枣都扎在后背上,收走了。
师:那第三幅画面我们可以概括成——
生:收枣。(师随即板书。)
师:请同学们观察(爬树、摇枣、收枣),这个枣字和哪个字特别相近?
生:这个枣字和题目“带刺的朋友”中的刺字特别相近。
师:哪位同学能来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区分一下这两个字呢?谁来试试?
生:“刺”字是左右结构的,“枣”字是上下结构的。“刺”字是横折钩,“枣”的第三笔是横折;“刺”的第六笔是点,“枣”的第六笔是捺。
师:你们都听清楚了吗?感谢我们的小老师。看来小刺猬和红枣还真是有不解之缘啊!
三、读中感悟,体会“高明”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些画面,看看你能从这三幅画面中分别读出一只怎样的小刺猬。将你的感受标记在书上,然后再圈一圈,你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默读圈画,师巡视指导。)
师:有句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标记得非常认真,完成后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同桌或前后桌交流一下,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又产生新的感受用就其他颜色的笔再次标记在书上。
(生交流,师参与其中。)
师:让我们先走进第一幅画面,看看读出了一只怎么样的小刺猬。
画面一:爬树。
生:我读出了一只小心谨慎的小刺猬,从“缓慢”这个词感受到的。
师:那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读出小刺猬的小心谨慎。
生:我刚走到枣树旁边,突然看到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师:同学们感受到那份谨慎了吗?很好,那么还有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关注呢?
生:我从“诡秘”这个词感受到的。
师:什么是“诡秘”?你能给“诡秘”换个词吗?
生:诡秘就是神秘的的意思。
师:它为什么要神神秘秘地往上爬啊?
生:因为小刺猬怕被别人发现。
师:所以,它是那样的小心和谨慎。谁能来给大家读读这一自然段,读出那份小心谨慎,读出那份诡秘。
(生读文。)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画面(放画面)。来感受一下这只小心谨慎的小刺猬。
(师生情境读。)
师: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
生: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师:“是猫,还是别的什么?”我暗暗地猜测着。
生: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师:这只小刺猬真是够小心谨慎的,赶紧看看第二幅画面,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刺猬呢?
画面二:摇枣。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很有力气的小刺猬,大家看第7自然段,我是从“用力摇枣”“哗哗作响”“劈里啪啦”看出来的。
师:她关注了一些描写声音的词语。感受到是一只很有力气的小刺猬,你关注到这些词语了吗?
生:关注到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幅画面。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小刺猬刚才还那样的小心谨慎,为什么现在却变了一番模样?
生:因为它要快速地把枣收完,争取时间,怕被别人发现。
师:说明小刺猬想节省时间,它想速战速决。有句老话说得好——夜长梦多啊!我还没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紧接着就听到了另一个声音,谁来读读?
生:我还没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树上的那个家伙就“噗”得一声掉了下来。
师:听得出,摔得还挺疼的,摔得特别重是不是?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小刺猬,是不是太不小心了,居然从树上“掉”下来了!你有怎么样的思考呢?
生:我觉得这只小刺猬特别着急,还想节省时间,用这种方式下来得最快。
师:原来这只小刺猬是故意摔下来的!我相信同学们现在真的走进了这个小刺猬的内心,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啊!
师:随着那个家伙落地,我的惊讶、猜测都不复存在了,我一下子就知道了,这是——(生)刺猬。所以作者写到——
生: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刺猬吗?
师:这里有一词语,“恍然大悟”,谁能联系上文说出什么是恍然大悟 ?
生:就是很惊讶,一开始不知道这是刺猬,也没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师:老师觉得她后面说的特别好,一开始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儿,而现在一下子弄明白了,这就是恍然大悟。真好,同学们能联系上文来理解这个词语,真不错啊!现在这个小刺猬已经落了地了,接下来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在你的头脑之中出现了呢?
画面三——收枣。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身手敏捷的小刺猬,我是从小刺猬的动作中体会到的,描写动作的词语有:爬来爬去、归拢、打了一个滚、扎、驮、跑。
师:这一系列描写动作的词语找得真好,你们也关注到这些词了吗?
生:关注到了。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语好不好,看看你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还会有哪些感受,它是一只怎样的小刺猬?
生(齐):爬来爬去、归拢、打了一个滚、扎、驮、跑。
师:它这一系列动作你还读出了什么?好像不是随意做的。
生:这只小刺猬很有先后顺序。不是先打了一个滚儿,而是先爬来爬去之后再打了一个滚儿。
师:你看,同学们都能从这些动作之中感受到小刺猬懂得思考、做事有条理。还有吗?
生:我还觉得这是一只聪明的小刺猬,它是先归拢然后再打了一个滚儿,不是随便地满地打滚儿,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师:这小刺猬真是太聪明了,做事太有条理了,你愿意做一个做事有条理的同学吗?
生:愿意。
师:这幅画面可谓动感十足,读着也特别有意思,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
(生读课文第10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睁开眼睛,你看到的画面是这样吗?
(师播放收枣动画课件,生聚精会神地观看。)
师:和你们想象的画面一样吗?
生:一样(学生心情愉悦,面带微笑)。
师:同学们觉得这幅画面与第一幅画面爬树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小刺猬爬树的时候是很小心很慢的,收枣的时候是很快速的。
师:那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爬树时的画面那就是——(生:慢。)而现在收枣的时候就是——(生:快。)谁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这幅画面的快和急?
(生再读第10自然段,关注“匆匆地”“急火火”,以及描写动作的词语。)
師:小刺猬先是缓慢爬树,然后是用力摇枣,接下来逐个归拢,就地打滚把枣给收走了,现在我们将这三幅画面串联在一起,你又读出了一只怎样的小刺猬?
生:这是一只聪明的小刺猬,还是一只动作迅速、身手敏捷的小刺猬。
师:还有哪个词更能表达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生:前面有一个词“诡秘”,所以我觉得它是一只聪明的小刺猬。
师:大家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请大家看第11自然段,写的“我暗暗钦佩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师:作者对小刺猬做了一个这样的评价,他说这个小刺猬特别的——(生:聪明。)比聪明还要上升一个程度是什么?
生:高明。
师:难怪,我们的作者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出示语句。)
师:什么是钦佩,你觉得哪个词的意思和它接近?
生:敬佩,佩服。
师:同学们,钦佩这个词里的“钦”可不一般。你知道吗?中国古代皇帝亲自下了一个旨意之后要在底下坠上一个词——(生:钦此)。如果皇帝亲自派一个官吏寻访,你知道这个官吏叫什么吗?
生:这个官吏叫钦差。
师:同学们对钦字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特别特别的敬佩和佩服那就是哪个词?
生:钦佩。
师: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声朗读。)
师:是啊!聪明的小东西,本事可真高明啊!同学们,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三幅画面,都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
生:我暗暗地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快拿出笔来把这句话画上。像这样,全文围绕着某一句话来写,那这句话的作用可就不同一般了。你们知道这句话的作用叫什么吗?
生:中心句。
师:大家说得真好。
四、品读情感,练习复述
师:同学们,作者现在称小刺猬“聪明的小东西”。其实,在三个画面中,作者对小刺猬的称呼是不一样的,你发现了吗?快到文中找一找。
生: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
师:同学们,从三个不同的称呼,你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了吗?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
(师引读,生跟读。)
师:谁来说说,作者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所以很疑惑,后来那个家伙不是很确定,第三个就是已经知道了。
生:作者越来越喜欢这只小刺猬了。
师:他的这种说法能代表大家的感受吗?
生:能。
师:那么现在我们就知道了,作者越来越喜欢这只小刺猬了。我们的小作者已经把小刺猬当成了自己的——(生:朋友。)也就有了我们这篇课文——(生:带刺的朋友。)
师:同学们,我们同作者亲历了小刺猬偷枣的全过程,我相信大家也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位带刺的朋友。那么此时你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这句话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吗?
生:能。
师: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间互说。)
师: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胸有成竹。谁愿意勇敢地走到台前来给同学们讲一讲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生1到台前讲述: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有哪些优点或者有哪些建议?
生:她的声音可以再洪亮一些,还可以多用一些好词好句,用自己的话说,不用照着书。
生:她的优点是很勇敢,能够走上台分享她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来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讲述好,要注意哪些方面?
生:要注意语言要简洁,可以多用文中的词,讲述得要生动。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还要让故事更完整一些。当然如果要是能用上一些描写顺序的词那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2到台前发言: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它开始是缓慢而诡秘地爬树……)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的声音很洪亮,他还用了一些描写顺序的词语。比如一开始、然后、最后。他如果能用上急火火、急匆匆这样的词就更好了。
师:那你来试一试好不好?掌声!
(生3到台前讲述: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它先是缓慢而诡秘地爬上树,然后用力地摇晃树,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接着它也从树上掉落下来,它并没有停歇,而是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就地打了一個滚儿。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它就驮着满背的红枣。最后它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师:我觉得大家的掌声是对她最好的评价,完整、有顺序,还很生动。
五、设置悬疑,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一个偷枣本事高明的小刺猬,就在此时你内心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只小刺猬最后去哪了?
生:它回家以后吃枣了吗?
生:它的家里还有没有伙伴啊?
生:它的家什么样啊?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意犹未尽啊!这篇课文节选自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原文不但讲述了小刺猬偷枣,还讲述了小刺猬一家很多有趣的故事。所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书中分解。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欧洲新城经纬小学)
编辑∕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