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2019-04-23郭德凤
郭德凤(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研究员):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惩戒”是更好地实现育人目的的手段之一。目的是让学生为自己行为及过失负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我责任感。惩戒的核心重在“戒”,而非在“惩”。“戒”是为了纠正错误行为,以免再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惩”是“戒”的方式、方法及运用手段,是为育人目的服务的,也就是说惩戒目的必须明确而正当,并有助于达成其所追求的预期教育目的。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惩戒学生要以爱和责任作为实施的前提,并抱有“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态度。
儿童未来的世界,将面对的是法律与社会规范,从小就培养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犯错误时,内心已经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从认知失调理论分析,让他们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能够取得积极的心理平衡。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施以恰当的惩戒让学生明白道理不仅有效,而且还会使他们刻骨铭心,从而形成“欺公日日忧,惧法朝朝乐”的生活观念。但是通过“惩戒”能否达到育人的目的,关键在于惩戒之后对受到惩戒的学生(乃至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抚慰与科學的引导。那么,如何做好惩戒抚慰与引导,以我个人理解并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些梳理,供班主任教师参考:
一、了解学生惩戒后的心理感受
国内学者孟万金通过研究认为:受到惩罚后,小学生心理感受按常见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难过、害羞、自尊受损、害怕、失去信心、失去学习兴趣、愤怒、憎恨、生气。可见,受到惩罚后小学生的第一心理感受是难过,并且心理悲伤情绪首先指向自我(如难过、害羞、自尊受损、失去学习兴趣等)并带有中立性,然后向指向自我以外发展(如愤怒、憎恨)并带有敌对性。这就告诉我们实施惩戒后必须对受到惩戒的学生予以心理抚慰,以解除其难过的心理感受,消除敌对的情感态度,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抚慰学生
1.抱抱学生,温暖学生
当惩戒实施之后为避免学生产生愤怒、憎恨的负面心理,教师除了口头语言之外,还要走到他们身边,用肢体接触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和习惯,或是握着学生的手、或是拍拍肩、或是拥抱学生的方式,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拥抱能更好地传递出教师的态度与温情,更明确地体现教师的共情。
当师生间基本的共情已经达成,学生的难过、害羞之情尽显,教师可以注视着学生说:“太难受的话,就哭出来吧。没关系的,我会陪着你。”
有的时候,学生早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的时候教师说过什么,可是却清晰地记得教师那双有力的大手,记得拥抱时候的温度,那往往是学生在黑暗里最温暖的阳光。
2. 陪陪学生,鼓励学生
为了尽快消除受惩戒学生的害羞、自尊受损、害怕、失去信心等心理,在实施惩戒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教师要适时地和学生在一起,只要教师陪在学生身边,恰当地握住学生的手,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你”,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我在一起”。在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下,学生就会产生努力改正错误,积极进取的动力。
3. 倾听学生,包容学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换一句话说,教师有时候要学会做好一件事情——倾听学生的心声,并有所回应,在适当的时候,肯定一下学生的情绪是真切的。这种没有否定和批评的回应,会使学生情绪输出的管道更畅通,当学生处于一个安全、友好、有爱的倾诉环境中,处在教师的理解与包容中,难过与痛苦会得到缓解,信心会得以恢复与增强。
4. 帮帮学生,关注学生
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小学生犯错,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不懂、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当学生做错了,教师不但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应采取说明道理,行为示范,教给方法,指导学生练习巩固,细心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将良好行为落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直至成为习惯。
当然,还有其他的心理抚慰方法,教师可以看看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查心理抚慰的技巧,了解一些行为矫正理论,掌握一点行为矫正技术。
三、科学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成长
社会学习理论十分强调儿童在行为与道德规范的学习中替代强化的重要性。对犯错误的学生施以适当的惩戒,对其他学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使其他学生对不良行为与态度形成积极的回避反应。米尔滕伯格尔(美国)研究显示“斥责能够减少旁观学生的问题行为”。
可见,惩戒不仅仅是对犯错误学生的个体教育,也是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并加以科学引导,可以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
1. 引导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自我醒悟
作为班主任都知道,主题班会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完善人格与认知自我,增强集体观念与道德观念,养成行为习惯与审美情操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惩戒实施后的第一时间,召开主题班会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主题班会,思考“挫折与成长”的辩证关系,体会理解惩戒对自身成长的价值与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道德判断能力。有这样的一篇短文,个人感觉很受启发,可以作为班会的主题内容。短文是这样的:“有一老一少两个人一起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待树苗成活以后,少年还是每隔三五天就来给树苗浇水、施肥,而老者在树苗成活后就很少来了,偶尔来一下,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正,却从不浇水。转眼三年过去了,两片胡杨树都长得有碗口粗了,忽然有一天沙尘暴席卷而来,风停后,少年惊讶发现,他种的胡杨树几乎都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者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和树叶。少年很诧异,问其原因,老者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用往泥土深处扎,而我把树栽活后就不再理睬它,逼得它们恨不得把自己的根扎进地底下的源泉中去。”
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是辩证的统一,树似乎与人近似,对树太浇灌,它就根基不牢,对人总夸奖,他就飘飘然;人似乎与树相像,四周的人都对他呵护有加,遇到挫折他就不会有心理准备与应对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孩子从幼小的年龄起,就通过亲身经验体会到在生活中有一个叫‘困难的概念。”
2.发挥同伴互助 助推学生自主成长
心理学研究认为,同伴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感来源,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社会学习的观点看,同伴是强化物,同伴间的互动往往强化或惩罚了某种行为,从而影响了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此外,同伴还提供了行为的榜样和社会模式,在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评价自己行为时,同伴的行为可以作为衡量自己的尺码。
可见,当学生受到惩戒后,同学间的关心和鼓励对痛苦的消除和信心的恢复往往更加直接、更加有效。所以,班主任教师要引导全体同学不孤立、不嫌弃、不抛弃犯错的同学,鼓励开展同学间互帮互学,特别发挥班委会、少先队的模范带头作用,帮助犯错同学制定改正措施、教会他正确的行为做法,带领他参加集体活动,用集体的力量温暖他、转变他,在集体中自主成长。
3.改善师生关系 激活学生自身潜能
我们知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他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他整个的人生。
作为班主任教师,在这一时期,需要和受到惩戒的学生拉近“心灵距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与教育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 融洽的师生感情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惩戒既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又不会给学生成长留下“陰影”,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真诚相待,对学生真情关怀。这样,学生往往能够从教师细腻体贴的关怀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期待,体验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并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这种信任和期望就是教育的力量,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改正错误,激活学生内在成长的动力。
4.树立师者风范 引发学生自觉效仿
“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指出:“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不仅是无字之书,也是无言之教。小学生具有模仿性和易于接受暗示性的特点,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班主任教师的个人品质直接关系到惩戒是成长伴侣还是体罚工具。惩戒教育,应该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违纪行为都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并充分发扬民主,教师能认真听取学生意见,自觉维护学生权益,按照班级学生共同制定的惩戒规定实施惩戒行为。教师切忌感情用事,切忌前后不一,切忌论人处罚。如果教师自己都做不到,那么,惩戒教育也就无从谈起,甚至沦为体罚的工具。可见良好的师者风范是学生接受惩戒并健康成长的保障。
5.做好家长工作 促成学生自我认同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这深刻说明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教育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个人修养和思想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若家长不接受、不认可惩戒教育,那么惩戒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惩戒实施前一定要征得家长同意,惩戒实施后,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交流,在惩戒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方面要与家长取得共识,并与家长共同制定孩子心理疏导、思想提升和行为改正策略,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常说,家庭是心灵的港湾,家长积极正确的思想引导是孩子心灵的催化剂,通过家长的配合,促成学生对惩戒的自我认同,坦然面对和勇于担当,并指导学生丢掉包袱,轻装上阵,为孩子的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做好受到惩戒学生的心理抚慰和科学引导还需要科任教师、少先队等全校各个方面的教育配合。当然,学生受到惩戒之后心理抚慰和引导方法还有很多,需要班主任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和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优点的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可见,班主任教师要善于用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精心培育学生的上进心,这是在实施惩戒时需要百倍谨慎与警醒的。
本刊将于近期探讨以下问题:
1.作业焦虑问题
2.课间安全问题
栏目投稿邮箱:BZR_36@163.com
编辑∕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