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释仁”想到的——也谈“个性化学习”
2019-04-23温与寒
温与寒
当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开始崇尚“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教育也随之步入“个性化学习”的时代。所谓的“个性化学习”是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而采取的适切的方法、手段、内容、起点、进程、评价方式,促使学生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过程,我认为这就是帮助学生在教育里做自己。
其实“个性化学习”并非创新之举,几千年前孔子就在研究学生个性特征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建议,可以称得上是推动学生个性化思考的典范。学生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寥寥数语充分体现了“教育即当因个人之特性而发展,进而至其极”的理念。
进入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教育有了更多的形式、更新的手段;反转课堂、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更富个性。不可否认科技的确推动着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但绝不是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条件与核心理念。我始终认为个性化学习并不等同于高科技的教育工具,机器也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角色,真正意义的个性化学习也并非外在形式的改变,它在于每一位学生自发的个性化思考,知识体系上个性化的自我建构。说到底,一切的教育最终都是自我教育,一切的学习最终都是自我学习,所以要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就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尊重与爱,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体验与深思,心智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面对尴尬的教育现状,要想真正地实现个性化学习,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教师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不应该是那种自上而下的、强迫性的、一刀切式的,教师的改变也应该是个性化的。教师要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特点,以自己感到舒服的节奏进行教学,关注学生需求的同时,又要保留自己的个性和品质,只有教师在教育里成为自己,他所教育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成为自己。
一直期盼着走进这样理想化的课堂:那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控制着学习的进程,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个性需求不断调整策略,就像下飞行棋一样,无法预见下一刻会走到哪里,发生什么,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学会什么,但没有定量的束缚反而让学生得到更多思考,以及知识以外的东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绝对的发言权和选择权,可以根據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资源与工具,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无比真实地成为自己应该和想要成为的样子。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