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2019-04-23董岩
董岩
编者按:惩戒是班主任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惩戒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及过失负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我责任感。但是教师的育人工作不能止步于惩戒,惩戒后的科学引导尤为重要。那么,在引导时有哪些方法,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本期我们就来聊聊惩戒后的科学引导。
产假结束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我被安排到接一个三年级班级。班级中有几个“特别学生”,尤其是小于。刚到班级,就听说了他的种种特殊行为。如,张口必带脏字,每堂下课都要和同学打架,而他却能控制打的“分寸”,从不打伤他人去上医院。虽然,早早做好心理准备,但我和小于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还是出乎我的意料。一进办公室,看到小于的站姿:一腿跨出,斜着膀子,颤着腿,一脸不屑的神情。作为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错误行为,惩戒批评是很有必要的。于是我严肃地说:“小于,请你站好。”听到我的要求,他只是把腿稍稍收起,仅此而已。“请你站直,有一个学生样子。”“老师,我这么站着习惯了。”见他这样强硬的态度,我想,先把站姿放一放,先看看这个学生的心理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小于,你今天为什么要打同学?”“老师我没打他,我只是和他玩。”“可是,对方并不认为你是在和他玩。而且玩,应该是给彼此带来快乐的,你的这种玩,只是让同学生气,不开心。”“老师,你说在操场上,不让我们跑,不让我们跳,我再不打闹,我干什么?”“你可以,做些不需要打闹的游戏啊。”“没意思。”“你可以找一本你喜欢的书,看一会。”“ 操场上太吵,看不进去。”基于了解到他这样执拗的性格,我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整个谈话我没有让他站着,而是坐在了我的身边,没有再去聊他的对与错,而去聊他都喜欢玩什么,他们的规则。起初,他用诧异的眼神看着我,后来发现我真的在以好奇的眼神去了解他,他便开始侃侃而谈。第一次的谈话,我只是想和学生走得近一些,多去了解他。
不久,小于又有了新的爱好,带领一群同学去“探险”。这是件及其危险的事情,因为小学生缺乏对环境危险程度的预判,如果出现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我明令禁止过多次,可小于和他的伙伴们还是不听。没办法,他们下次“探险”的时候,我便悄悄地跟着“探险队”,看看他们到底去哪里。结果真让我意外,他们去的地方,连我这个在学校工作了十幾年的教师都不知道,在学校的地下室有一条通道,能通向一个破旧阁楼,里面堆满了杂物。接着,我假装摔倒并且大喊:“哎呦,好疼啊!”学生听到了我的喊声,便纷纷跑过来,看到摔在地上的我,纷纷露出紧张担心的神色。在学生的搀扶下,我回到了办公室。到了办公室当然是免不了的批评教育,几个学生都纷纷认识到了错误。但是,在这次教育中,我发现小于的眼神中闪现了一丝关切的神情。于是我看着小于,对这几个学生说:“孩子们,你们看你们去的探险之地,是存在危险的。其实老师今天很高兴。”当我说这话时,学生露出了不解的神色。我接着说:“老师高兴今天受伤的是我,而不是你们中的一个,如果真的是你们中谁受了伤,那比伤到老师更让我疼。而且如果这杂物间堆放的一些东西没放好,是不是会掉下来砸到你们?”学生纷纷点头。小于也露出了愧疚之色。
“探险之路”还没有完,批评后我发现小于并不像之前那样活泼了,总像是有心事一般。经过多方了解得知,原来小于对于“探险”一直念念不忘,可又怕违背了和我的约定,连累我再次受伤,所以一直闷闷不乐。了解原委后,我带好手电,在课下主动找到小于和他继续探险,起初他以为我是在批评和惩罚他,不愿意和我去,但是看到我那故弄玄虚,装备完善的样子,他也动了心。探险结束后,我告诉小于,在像他一样大的时候我也喜欢探险。但是在学校里是不适合的,而且探险应是在充分地自我保护基础上。
经过这件事后,小于就像和我打开了心结,站着也能站直了,说话也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出发了。一天,小于突然和我说:“老师,你是这些年来唯一真心听我说话的人。”
欣喜之余,也在反思,对学生进行惩戒是班主任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方式,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惩戒后的引导,是每位班主任不可不思考的议题。惩戒后的引导有哪些方法,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编辑∕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