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9-04-23邢卫国
邢卫国
摘 要: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像一面旗帜,至今仍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立足叶老先生深厚的教育思想,不断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走出浮躁,还原本真,邂逅精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 叶圣陶思想 教学主张
语文课堂是小学生接触语文、亲近语文的场所。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宽松、民主的沟通氛围,更利于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多向立体交流。而叶圣陶先生的“以学生为本位”“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语文是为了教做人”等思想,为课堂的良性发展和有效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因此,汲取叶圣陶教育思想营养,践行叶圣陶教育主张,对今天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本位——尊重生命自由成长
“以学生为本位”是叶圣陶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条。1941年,叶圣陶先生提出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时至今日,“学生本位”已为大家熟悉,而当时能提出这样的主张,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和超越。小学语文当遵循学生自由成长的特点,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孩子善于听,大胆说,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一切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教学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花瓣飘香》这篇文章抓住生活中偶然的一幕,感动读者心灵。然而备课时教师会发现,如果是心思细腻的女学生,定能很快感受到“女孩子的懂事”,领悟到“我”从内心到行为的改变。可是,那些粗枝大叶的男学生呢?或者那些不太关注细节的女学生呢?于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了细致的朗读指导。读“为什么只摘花瓣?”要读得轻轻的、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要含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要在低声中表现出女孩子的思考,表现独特的创意;读“你爸爸呢?”读出“我”作为一个大人细心的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要读出思念……课堂,就在这样淡淡的、静静的朗读中向前延伸着,而学生们此刻已经沉浸其中,陷入对文章的思考,情感的涟漪在课堂上荡漾起来。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开拓“领悟之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与文本之间都实现了有效的对话,这样的课堂上看不到喧闹,但是学生们内心的情感已汹涌澎湃。
二、学科本位——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叶圣陶先生认为最好的语文教育是促进人的成长,他提出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教育主张。然而,一提起写作学生便十分恐慌,有的一个作文素材用了几年,有的是“拿来主义”,有的干脆耍赖不写,语文知识的吸收与运用严重脱节,学习与生活隔膜太深。而叶圣陶语文教育观中把读书、写作、做人三者放在一起,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教会人们正确地运用语文方法来吸收知识,表达情意。为此,小学语文课堂要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为培养“人”而教“文”,这样的理念之下课堂才能生机勃勃。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讴歌母爱的文章,母爱的伟大和厚重撼动着每一个心灵。教师必须在文本与学生生活体验间构建衔接的桥梁,让文本传递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悄然生长。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让学生分别品味:“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手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这些语句。学生每读一句,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句子里饱含的情意,再想一想自己的母亲。一开始,学生是很兴奋、很躁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表情严肃起来。交流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妈妈也不胖,但为了挣钱,每天要打两份工,真的不容易。”透过他纯真的眼神,分明能读出他对母亲的爱更深刻了。交流结束,看学生意犹未尽,老师让他们给妈妈或者爸爸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情感。
语文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学科,反之,语文实际上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由读到写,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灵动而不失质朴,深刻而不失自然,真正践行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
三、教材本位——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小学语文教学要有明确的教材观,不应该教“课文”,而是借助教“课文”,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语文能力。
《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语言细腻,用词传神。在第二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到逼真地表现瀑布声响的四个传神动词:飘、拂、涌、盖。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说说每个词语中蕴含的深意。第一个“飘”字,有的学生读到瀑布的形,像迎风飘扬的彩旗、彩带;有学生读出以“飘”形容声音的传递,表现声音大,具有穿透力;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飘”字表现出了声音的柔和、飘扬,让人感觉舒服;还有学生透过“飘”字感受到声音的绵长、连续不断;最精彩的是有学生根据“飘”字判断出作者从远到近的游览路线。接下来三个字的解读更加有趣,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和语文积累,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对词语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这就是借助教材传递方法的极佳案例,教师以四个字为抓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相互启发,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神奇魅力。这样的课堂扎实、朴实,真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课堂本位——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他認为“教是为了不教”,后来对这句话进行了补充说明“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先生反对“勉强注入”,强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预习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先学后讲,对提高课堂效率极其重要。事实上,好的课堂必须有学生在场,好的教学必须让学习真实发生。
《草原》这篇文章是老舍笔下的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让学生感知画卷之美,笔力之厚,是教师水平的体现。语文学习中,前置性作业很关键,本节课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找一张旅游途中的风景照,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这处景色独特之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预习作业,培养学生寻找美和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师针对学生的描写,带领学生朗读《草原》,并以“草原哪里比别处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思考,感知老舍笔下优美的语言、传神的画面。有了预习的基础,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有的抓住“蓝”品析天空的美,有的抓住“碧”感知草原的色,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草原的美景浮现在学生眼前,与作者达到了情感的同步、精神的共鸣。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居然有人带头唱起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声回荡,大草原的气息扑面而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习惯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教师以预习这样的方式打开了生本之间的通道,帮助学生在搜集与整理之间,听与说之间,读与写之间,学与思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由寻美境到说美境,再到赏美境,最终学习方法转换成学习本领,让学生受用终身。
总之,叶圣陶先生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法,秉承传统精华,从学生出发,要真教;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达到不教,在探索中发现课堂的精彩,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乐小学)
责任编辑:陈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