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反思与实践

2019-04-23秦磊毅

江西教育C 2019年3期
关键词:专题教学大学语文人文精神

秦磊毅

摘   要: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虽然专题化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但专题化教学应结合大学语文大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培养与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为教学目的,针对性地设置专题,改革教学方法与形式,以学生为本、重视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的教学理念,从而培养大学生科学与人文精神、品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专题教学    人文精神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提倡和重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基础性课程,已进入到一个发展的有利阶段,但从实际的调查了解,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状况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下面,笔者从实际教学与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对大学语文教学现狀进行分析,提出改革策略与方案。

一、近些年大学语文教学的状况

近些年,在大学语文教材使用时并不指定全省统一教材,而是各校自主确定,个别学校自编教材,或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在笔者对6所高校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对教材满意度“不满意”和“不是很满意”的学生比例为52.7% 。另外,在绝大多数高校实际教学中,选文教学和专题教学成为实施最广、影响最大的方式;教材编写中的“主题”“专题”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教学设计思路上专题化教学也逐渐成为一种主流。

虽然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但高校为保证专业课教学的课时,在实际教学中缩减大学语文课时。同时受社会上实用功利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心态浮躁,学习兴趣与热情相对较低。从总体上看,大学语文仍然存在课程边缘化、教材繁杂多变、教学模式简单、教学方法呆板等问题,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初衷和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

尽管大学语文面临各种不利的情况,但为改变这一现状,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一线的许多教师不断创新,勇于探索,贴近教学实际,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总结并形成了一些较好的思路做法。其中“专题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成为许多高校的主要路径选择。

大学语文专题教学的提法,最早见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编写的《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结构模式”思想,其特点是“以专题带文选”的教材编写模式,将大学语文内容(各类文体、篇章)进行专题化分类,将分散的知识从纵深归纳,为学生提供信息量大而广、主题思想突出鲜明的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以较少的课时学习多篇课文、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目的。但在具体的专题教学实际中,教材选取和教学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是《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定位不明,导致“专题”教学的教材与内容繁杂。近些年随着“大学语文”改革的深入,各地出现了纷纷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统计已有几十种之多,但在业界形成统一认识和影响的教材较少。

二是存在教学课时少与教材内容量大的矛盾。在高校教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基本上在30至36学时之间。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数必须考虑涵盖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应用写作等几块内容,此类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中国文学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为目的,又兼及到散文、诗、赋、小说等常用文体,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需要较多的授课时间,但30个左右学时很难承担,加之文言文与古代诗词篇幅量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是专题教学的课程建设未得到充分重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改革还仅限于使用“专题化”的教材,或对此类教材内容的再次“专题化”,另外就是对“专题化”教材的教学方法的调整,并没有从学科定位、课程网络建设、评价考试改革等整体上入手。同时,大学语文的考核形式仍未改变高中语文的单纯闭卷的考核方式,而以重知识、重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的考试(考核)的“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模式没有建立。同时,存在专题化教学中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没有发挥每个任课教师在各自教学研究特长的“专业性”与“广博性”特点。

二、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开展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改革正逐渐成为大学语文界共识,笔者所在的院校近几年按照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委托开展“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调研工作的通知》的精神与要求,正在进行专题化教学方面的改革尝试,具体实践路径如下:

(一)根据大纲的要求确定专题教学内容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7年发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较为全面的解读是:大学语文课程要面对全体学生,应将“人文性”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它并不是延续高中语文的读写知识与写作训练,也不是汉语言文学史的简编本,更不是纯粹的文学鉴赏,而应是一定程度和一定深度的思想文化讲堂,并同时包含上述内容。在教材选取的标准上,要改变原有以“文学阅读”为教学内容的定位,将大学语文定位在“人文教育”的位置,通过引导大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学的巨大魅力和文化意蕴,不断培育其健全的人格与人文关怀意识,为他们提供“精神成人”的诗意空间。同时激发大学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及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大学语文专题教学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文内容在选择上,本着“弘扬传统,好教好学”的原则,确定“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根据大学生语文素质、人格塑造所需,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学和文化为重点,兼顾东西方文学、文化的特点,编写成不同的专题,重点突出对“好文章”的引导性、示范性解读。在选文上注意文学史涵盖面和名家名作,选取科学、哲学、美学等领域文质兼美的典范性文章,力求文质兼美,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另外,针对以往教材选取古文较多的情况,适当增加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当代国内外名家的文学精品。

(三)建构适合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方法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对大学语文最常用的“选文式讲授加PPT课件”的方式进行改革,把课堂教学模式由“讲授式”转为“研讨式”。“讲授式”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思想形成,也不利于整体文化观的形成。研讨式教学是基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安排,课程中采用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挖掘文學作品及文章的多重内涵与文化蕴藉,让学生对作品、文章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时代、理想良好结合,进一步拓展和培养富有人生追求的情怀。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原来由单纯的印证式的教学,转向开放式独立思考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实现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引入“翻转课堂”,增强教学内容展现的形式,在课程设计中截取视频等,将单一文字形式的文学知识转变成可感的动态图文,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调查问卷,近两年笔者所在高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满意度由2015年的32.6%,提升到2017年的51.8%。

(四)提升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成效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的课程建设,要达到教学效果,需要相关人文课程的支撑,也需要校园人文氛围熏陶。在实践中,笔者注意开设与大学语文相关的一系列人文公选课程,做好课程延伸,将古今中外人文社科融合、打通,引领学生利用语文学习,从而实现具有大学特点的更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更广阔人文素养。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干”课程,辅以“文学鉴赏导引”“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民俗学”“西方美学”等子课程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群”,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修,体验探索的乐趣,领悟知识的真谛,感受收获的喜悦,形成知识内容、主题的相互链接,从而与大学语文教学形成课程与知识、能力的互相促进,对教学形成支持与延伸作用。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就是在不断实践改革中探索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形式,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高校的教学管理层、教师和关注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者应共同参与。高校应解放思想,按照大学语文大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学队伍整体水平,积极支持并加大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每一名大学语文教师应实施个性化、特色化教学,通过务实而持续的努力,使大学语文在高校学科课程中获得应有之誉、应有之位。

参考文献:

[1]杨云萍,李媛.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建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02):44-47.

[2]陈世杰.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课堂翻转探索——以《屈原》专题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9-112.

[3]游容华.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5):104-109.

[4]王淑梅等.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2).

[5]范建华.论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猜你喜欢

专题教学大学语文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廓清国家利益观前提下的理性爱国教育论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中国境遇视野下的《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新思路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