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下单元教学的思考

2019-04-22罗红梅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单元教学人文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思考为例,论述“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下课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出着眼单元教学目标,落实综合能力培养;凸显实践练习层次,实现想象能力提升;体现联系发展理念,培养“带得走”的能力的教学建议,从而让人文视角的“内容主题”和核心素养培养视角的“语文要素”得以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教学 双线结构 人文 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9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部编教材在单元组课文的编排上,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并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课文编排方式,让人文视角的“内容主题”和核心素养培养视角的“语文要素”得以和谐共振,并驾齐驱。这是部编版教材的特色。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走出传统的“一篇一篇地教课文”的方式,将目光放在一个整体、有序、渐进的课堂关联层面,建立基于学生发展和语文能力生长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全力打造“为学生发展而教”的开放式、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思考为例,谈谈自己在制订单元教学目标、凸显实践练习、体现联系发展理念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着眼单元教学目标,落实综合能力培养

统编教材在每一单元都设计了“单元导读”提示,单元内的每一课练习也明确了与导读内容密切相关的思考题。有些课文中间还添加了小气泡形式的阅读提示。再对照课程标准本学段的具体阅读目标,我们便能很快梳理出一个阶段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

如第一单元,教材编者给我们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阅读,在文字帮助下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单元内的四篇课文,第一篇《草原》的练习是阅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说说在写景中抒情有什么好处;第二篇《丁香结》让学生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丁香的,想象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一幅画,有什么样的特点;《古诗词三首》(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可以让学生比较三位诗人笔下的月夜,体会不同的情感,想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描述的画面;《花之歌》重点是发现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除了一贯强调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还有默读的速度要求,浏览、搜集信息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文章的表达顺序、情感等。综合这些目标,我们很快就能梳理出本单元每篇课文需要承载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培养目标:1.借助优美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作品的感染和激励;2.重视阅读中想象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高想象中写作的能力;3.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快速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结论;4.通过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5.根据本单元叙事性的文体特征,培养学生描述画面、体会情感的能力。

如果教师能够正确解读单元目标,就不会对单篇课文独段地解读,而是着眼于大局的生态化、生命型语文实践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均得到长足发展。

二、凸显实践练习层次,实现想象能力提升

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后,接下来就是将这些目标分散到每一篇课文的具体阅读实践中。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单元内每篇课文的共性,还要发掘它们独特的价值。

仍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虽然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关于写景的,但《草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对著名景观的描写,《丁香结》《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花之歌》侧重于刻画生活中的细微画面,他们的审美视角是不同的。而每篇课文需要承载的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层次性目标也是不同的,教师要细加品读,正确定位。如关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草原》这一课主要借助文字和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到了《丁香结》这一课,重点是在文字阅读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而《古诗词三首》则是让学生完全放飞,自由想象,及至《花之歌》,则是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想象。

关于通过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这一能力目标,在《草原》教学中应重点体会老舍表达的顺序和情景交融的表达手法,《丁香结》则应通过提取、概括信息感知想象的基本路径,《古诗词三首》应通过不同的视角对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花之歌》及课后的阅读链接,体现的是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这样一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具体的指导策略:对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先从文字和画面的“图文结合”开始,再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直接生活经验和阅读间接经验展开想象,最后才是启发学生多角度、个性化、有创意地进行想象、表达,在想象中將重点部分写详细,写感人。如此分层训练,方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体现联系发展理念,培养“带得走”的能力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教学设计,除了对本单元内选编的几篇课文的资源进行梳理、整合,还需要本着联系的原则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引荐、拓展更多的阅读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形成他们“带得走”的能力。我们知道,单篇课文的信息是有限的,课堂短短几十分钟的阅读实践也远远不够,满足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只能通过阅读延伸来实现。

像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联系的方式,将单元内的几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举行字词积累比赛、片段朗读比赛、精彩段落点评赏析等,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内的联系;也可以教师推荐或者让学生自己再搜集同作者的同类体裁的文章,如老舍的《养花》《济南的冬天》、宗璞的散文集《丁香结》《红豆》、孟浩然、苏轼的其他诗等。这样,学生由读好读精一篇到运用、迁移、阅读多篇,在激发阅读兴趣、广泛阅读中收获诸多语文能力。

对于课文中提及的一些作品,我们也可以开展一次综合实践课,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丁香结》一课提及的关于丁香的古诗词,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搜集整理、阅读品悟,然后组织大家展示、交流。这样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个人的汇报,也可以是小组集体汇报。这样,学生在对一类古诗词的品读中,对“丁香”这一文学意象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对古人的“丁香结”一说也有了真切的体悟。他们知道了“丁香”是高贵、纯洁、美好的代名词,在文学领域是忧郁情结的代名词,有着“孤高、美丽和忧愁”的意味。此时,再让学生讨论“丁香般的哀愁”是不是只是指生活中不顺心的事,这种哀愁是不是单纯消极的,学生就会对宗璞眼中的丁香结有更深刻的感知:丁香结般的愁怨,也是一种幸福的忧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本来就应该是酸甜苦辣的百味瓶,缺一不可,没有了这些愁怨的一帆风顺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当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问题,那种挑战的快感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由此,雨中丁香结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再仅仅是落寞、哀怨,更多的是高贵、美好、纯洁。

如此课内外联系,学生的阅读层次逐渐递进,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久而久之,必将收获终身受益的阅读能力和方法。

统编版教材单元结构设计上“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课文编排方式的革新,让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加明晰,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相对合理的统一,人文主题和语用主题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反思教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薛法根.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研究[J].人民教育,2019(2)

[3]赵晨洁,叶志锋,段梅.从“阅读”到“阅读素养”——基于PIRLS、PISA、PIAAC的比较研究[J/OL].图书馆建设:1-8[2019-10-3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331.G2.201904

28.1251.006.html

[4]溫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3)

作者简介:罗红梅(1980— ),女,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儿童性健康教育。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单元教学人文
人文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人文绍兴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