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学校文化体系的导向与影响

2019-04-22苏建华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导向影响

【摘要】本文论述对学校文化体系的导向与影响的认识,指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学校文化建设的定位与学校发展相辅相成,学校文化成全学校内涵的发展,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文化需要不断地完善与优化。

【关键词】学校文化 导向 影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04-03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包括思想、理念、价值、传统、行为等在内的文化整体,既是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物质财富,更是学校精神财富;既有显性文化,也有隐性文化;既有表层文化,也有深层文化。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之前,笔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较为片面、肤浅,侧重于发挥名人名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激励作用,并在学校硬件环境、设施方面增添相应的文化宣传元素。其实这些方面仅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表层,而没有深刻的内涵,对于学校发展导向作用甚微。

最近笔者考察了柳州市第八中学(以下简称八中),该校罗校长说:“校长要想办一所好学校,就要有好学校的愿望、行动和判断力。”这引起笔者的思考,办好一所学校的决定因素在于校长的育人思想与学校的办学体系,校长要从办学的态度、勇气、智慧上定位自己的工作方向与目标。学校文化应该是学校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成效的总和。

八中是从如下途径打造校园文化的:1.固化学校的办学理念成果;2.坚定学校文化建设,内化思想外化环境;3.沉淀学校精神;4.引领教师发展,让教师幸福从教、甘为人梯、立德树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沉淀、积累,八中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灵魂——“在八中,坚持你就赢了”,同时呈现了学校的“三实”文化,即“诚实做人,忠于内心的善良,追求内与外一致,知行合一;厚实办学,追求深厚的办学底蕴、丰硕的办学成果、坚实的办学历程;踏实做事,拥有对规律的尊重和坚持不懈的情怀”。八中在目标定位、思想引领、过程规划、行动执行中逐步地落实,便形成如此鲜明的学校文化体系。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定位

2007年至2016年,笔者调到梧州市蒙山县新圩中学(以下简称新圩中学)任教,这所学校规模不大,仅有15个教学班、500多名学生,之前,该校因管理不善,教师人心涣散,学生频繁流失,被蒙山县教育局列为首批撤并对象。当时该校管理无理念、无目标、无精神,根本谈不上什么学校文化。从2007年9月起,该校重新组建领导班子团队,并确定了办学目标——“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并一直坚持朝这一方向努力,这一理念的确定和不断的践行,有效改变了学校过去呈现的“学校领导无威望、教师无尊严、学生无约束”的放任型的办学局面。该校校长常常与教师共勉:“我们作为新圩中学教师队伍的一员,务必以自己的教学质量换取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要求教师转变思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该校直面发展危机,以稳步发展为前提制订学校近、中期的改革规划,确定了学校办学目标。全体教师经过潜心打拼,果然取得了成效,这所曾经县里最落后的学校跃居于同类乡镇学校的前沿。尽管办学目标仅是学校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但也能体现学校文化的导向功能。正如罗校长说的那样:“学校文化具有导向、规范、激励、辐射等作用,真正的文化在人的心里,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应该更多地展示学校本身的发展,师生的感人事迹,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美好的共同愿景。”

三、学校文化的发展

未深入研究学校文化这个课题之前,笔者片面地认为学校文化体系建设首先是确定主体框架,做好规划,然后再朝既定方向不断努力。回想新圩中学的发展历程,笔者才发现空前规划学校文化体系的态度与做法是不现实的,而应在确定办学方向后逐步实践,在现实工作中不断总结、提炼并修正,从而使办学规划切合学校实际。当时新圩中学立足于教育教学改革,决心扭转落后局面,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从行政领导到教师队伍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为学校的提升与发展群策群力。2007年,新圩中学确定的办学目标为:“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在短暂的几年间,这目标得到实现。从2012年起,新圩中学重新修订与优化学校的文化体系,确定了办学理念——“我追求 我成才”,办学思想——“提升文化品位 成就文化特色 造就优秀人才”,学校精神——“迎难而上 自强不息”,校训——“创积极人生 立不凡业绩”。新圩中学师生本着“我追求 我成才”的理念快速成长,廖代璇、温凤华、韦易宛等教师成为县、市、自治区的教学骨干乃至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很多学生迅速成为县、市的学习标兵,在县、市级比赛中屡屡获奖。学校从师生的成长过程中铸就“迎难而上 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由薄弱的局面不断变强,这不能否认学校精神的激励作用。2012—2016年是新圩中学快速发展的时期,该校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截至2016年,该校构建“二元三段”教学模式进入成熟阶段,此教学模式已经领跑全区很多课改试点实验区域,全校40%以上教师在市级及以上级别的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廖代璇、温凤华两位教师在全国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教师韦易宛在全区教学技能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学校10余人先后获得市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称号,有3人次成为梧州市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1人成为全区基础教育名师工程培养对象,1人成为广西基础教育“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培养对象,1人成为广西基础教育“乡村名师”工程培养对象,学校每年均有学生参加梧州市文艺、朗诵、体育等比赛并夺冠,学生在成长,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提高,学校在发展。

笔者对学校文化体系的规划形成了新的认识:在学校的发展中,最不可缺少的是学校文化体系架构,建设好学校的文化体系,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学校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具有深远意义。

四、学校文化的主体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2010—2016年间,新圩中学致力于“二元三段”教学模式的构建工作,并从实践中呈现诸多课改文化。“二元”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两大因素: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基于个体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二是教师必要的引导。教师必要的引导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掌握知识要点、衔接知识点、延伸知识点、总结易错点等,教师的引导贯穿学生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三段”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预习,第二阶段为探究,第三阶段为测评。

在执行“二元三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新圩中学始终坚持“自主 合作 探究”的理念,通过一系列培训让师生掌握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如明确探究环节关键在于确定探究什么与让学生怎样探究,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或大展示等环节应如何引导,在测评中要关注如何检测才有成效。

活动是融合教育教学的手段、方式与成效的有机综合体,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达成相应层次的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为推进“二元三段”教学模式,该校开展丰富的常态化活动,如课堂常规环节培训(含培训展示汇报),课堂评价评分活动(师生合评方式),每两周评分汇总、反馈活动,每月一轮课改“积极星”“进步星”评选活动,每学期“校园之星”评选活动,课改示范班评选活动,阳光大课间以及远足活动等。因为有了活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了活动育人。学校在执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均能呈现相应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育人文化,不断挖掘活动的内涵,沉淀课程文化。

新圩中学通过“二元三段”课堂模式的探索,为师生的成长搭建了提升的平台,更能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几年间,很多青年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磨练与提高,其中黄萍、陈皓、张仙兰等10多名青年教师跻身于县级乃至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行列,还有很多教师的业务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师队伍成长的历程呈现了团队进取的内驱力和精神,在新圩中学形成了“有追求便得到更快成长”的师生进步好势头,体现了“我追求 我成才”的办学理念。新圩中学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与影响下,学校整体的文化体系结构得到健全,并且能够激励引领整个教师团队,让教师坚持精诚协作、同步提高。

五、学校文化需要不断地完善与优化

学校在发展进程中最不可缺少的是学校文化体系架构,建设好学校的文化体系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学校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优秀学生具有深远意义。学校文化建设对于素质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它能给予学生精神食粮,使学生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快乐生活、有个人价值感。

2016年9月至今,笔者从新圩中学调到西河中学任教,在两年的工作中,笔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学校文化体系建设需要切合实际,要根据学校的历史、人文、地理、特色、需求情况去展现,并经历长期的建构而形成学校的精神。西河中学的文化体系还是两年之前确立的,其学校愿景为“办规范+特色学校,育合格+特长学生”。从现实情况分析,笔者觉得西河中学的文化体系欠缺人文因素,与现实偏差较大,对于师生思想、品行的引领与规范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建构学校文化体系最重要的是切合实际,一切“空前”“离谱”“远不可及”“口号式”的“文化条款”都要重新修订与优化,使之更接地气,并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和精神,激励师生持续地反思、超越。

三年来,西河中学校领导结合学校的变化和发展状况提出了“立德担责、求知成才”的办学理念,“立德”就是坚持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担责”体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境界,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境界的导向范畴,并紧靠党的思想,具有时代性和政治导向性。而“求知成才”则是对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勉励和促进,让师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的目标。在办学理念总的导向下进一步确定校训为“自强厚德,敏学致远”,以“明礼修身,勤勉至善”为校风,以“敬业爱岗,精研求实”为教风,以“创新求真,乐学好问”为学风。学校的“三风”建设都是围绕办学理念而塑造师生的德行,修炼师生的素养,引领教师明確工作目标及履行自身职责。此外,该校还提出教师工作的担当精神,即“潜心上好每节课,用心带好一个班,耐心教好每名学生”,不断勉励教师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实践证明,在学校文化体系的引领下以学校文化为依托,通过文化的感染、渗透、约束作用,能潜移默化、长久地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群体性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沉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层面生成内在的价值观,渗透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灵魂”的作用。校领导应结合校情,从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作用、成效、铸造管理特色等因素进行思考,加强学校文化体系建设,助推师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笔者将积极地投身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之中,为构建健全的学校文化体系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

[2]王林.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内涵[J].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院.2009

[3]倪铁军.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立项课题“乡村寄宿制学校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C4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建华(1975— ),壮族,梧州蒙山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任梧州市蒙山县新圩中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学校德育管理,尤其是乡村学校学生自主管理。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导向影响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偏向”不是好导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犬只导向炮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