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家长委员会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2019-04-22梁树清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协同教育家校合作

【摘要】本文论述依托家长委员会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的策略:成立家长委员会,完善教育体系;转变家长育人理念,提高家校合育能力;通过家委参与教育活动,提升学校育人水平;通过家委带动家庭全面配合教育,完善家校教育机制。

【关键词】家长委员会 家校合作 协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55-02

家庭教育既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又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但是,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家长往往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家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期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1996年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管理规程》,肯定了家长委员会在小学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并就有关具体问题给出建议。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沟通学校与家庭。我校依托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完善教育体系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教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可以促进家校沟通、联动,达到育人目的,完善学校教育体系。我校于2016年成立了首届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委员由个人自荐、班主任提名产生,各委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热心支持教育事业,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我校成立的班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校级家委会,统称为“三级家长委员会”。三级家长委员会的成立,使学校与家长取得联系,家长的需求通过家委会向学校有关负责人反映;学校有关工作的开展,在家委会的协助下,也得到了顺利进行。家长委员会的设立,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了起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还使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赢得家长的信任,使得学校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教育绝非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家庭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习生活,家长委员会就起到一个对学校教育查缺补漏的作用。学校教育体系在家长的参与下变得日益完善,比如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家长管理委员会会议,研究相关工作,发现并解决有关问题,逐步改进家长委员会的相关工作。此外,在新学期开学初,家长委员会通过参加学校召开的有关会议,听取学校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参与学校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提出合理的建议,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家长委员会定期与校领导及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将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形成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可以很大程度地补救教学过程中的纰漏。对于学校中个别学生的突发状况,家长委员会及时发现并且联系教师和相关家长,对学校阻止事态的恶化起到协助作用,并且在与学校联系后,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听课的方式,让家长走进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协同学校搞好教育改革。

二、转变家长育人理念,提高家校合育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孩子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学校知识教育的补充,还是对社会教育、实践教育的补充,尤其是在教育早期的小学阶段更具权威性、感染性和针对性。但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家长缺乏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不能科学地进行教育,所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家长委员会制度起步较晚,大部分家长都是第一次参与学校工作,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学校应当组织相关活动,提高家长的专业技能,如:开展家长委员会经验交流会,让家长交流宝贵的育儿经验;举办教育专家讲座,引导家长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同时,邀请家长委员会参加教育部门或其他学校组织的活动,提高本校家长委员会的实践能力,增加知识,开拓眼界。学校在家长委员会保证自治的同时对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服务,明确他们的职责和权利,保证家长委员会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成立,同时,要促进其发展,学校就要学会从其他学校学习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家长委员会,从而达到提升家校合育能力的目的。

为促进家校沟通合作,提高家校合育能力,我校于2018年春邀请本市语文教研员冯世明老师对年级、班级家委成员作指导,帮助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以更加专业的角度指导孩子。2019年春,我校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品格成长导师梁伦词给家长带来了一場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教育讲座,讲座的主题是“学做专业父母 培养卓越孩子”,通过此次讲座,提高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家长在日常生活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2019年春,我校特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卢海红老师为全体家长带来讲座,讲座的主题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改变了部分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观念,让家长注重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

目前,一些学校迫于政策的压力和应付检查的心态,使家长委员会的设立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变味成了“收钱会”“联谊会”,没有发挥家长委员会应有的价值。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体现家长委员会的真正作用。我校建立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保障沟通渠道顺畅,在会议上与会员研究家庭指导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听取各种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指导工作,定期通报情况,确保家长委员会依法、规范、有效地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三、家委参与教育活动,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家长委员会除起到沟通学校和家长的桥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决策等作用,还积极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既加强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也增进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促使学校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教育培养,比如我校将每年的4月份设为学校读书节,家长和学校共同开展读书活动,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将每年的5月份设为心理健康文化节,家长可以到校参加心理健康拓展活动,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促进孩子心理积极健康发展;每年11月份,我校开展体育艺术节,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表演文艺节目,与学校一起参加亲子运动会;家长委员会还组织家长与教师共同参加“和善杯”气排球比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学生扫墓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共同协作,对学生的培养方向逐渐走向多元化。家委会成员参与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监督、促进和宣传作用,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双向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家长委员会与学校紧密协作,发动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各项教育工作,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做好学生的保护工作,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热心支持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为学校开设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家长委员会成员可随时到学校听教师上课,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校的育人水平。

四、家委带动家庭全面配合教育,健全家校教育机制

家长委员会走进校园加大了家长对于学生的关心力度,从而带动家庭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健全了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机制。家委带动所有家长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指导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协助学校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协同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从物质和精神上积极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为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提高学校的声誉而努力。我国一位学者指出:“家庭和学校合作是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和支持而采取的协调一致的互动活动。”家庭和学校合作有别于家校联系,是指家庭和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家长委员会作为与学校相对独立、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的教育组织机构,对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我校积极开展对于家长委员会工作的考核,结合家长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表现状况以及教师、家长、学生对家长委员会成员的评价,评选优秀家委、优秀家长,通过表彰促进了家长委员会成员对于孩子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家长更大程度地参与进来,深入了解学校教育工作,对外则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带动更多的家庭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

马克思曾說:“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是社会一切因素作用的结果。小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对其的影响巨大。在家长委员会的协调作用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合,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众志成城,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并能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C类自筹经费一般课题“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小学德育互动机制构建与实践研究——以玉州区迴龙小学为例”(课题编号:2017C2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树清,女,玉林市玉州区迴龙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德育管理。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协同教育家校合作
小学教学与认知心理培育的协同教育思路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协同教育模式构建
谈小学德育协同教育的策略
会计专业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农村学校如何开展家校协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