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2019-04-22陈雨
陈雨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从娃娃开始抓起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当今社会需要的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全面素质发展的人才。学生需要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不拘泥于理论和课堂,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好“数学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联系生活,编制趣味练习
小学生思维还不成熟,逻辑能力也没有那么清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将数学课堂营造出轻松有趣的氛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这样一来,学生慢慢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堂专注度提高,积极主动地进行今后长期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如何让小朋友们学会这样的表述呢?首先我先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述,之后展开一系列的练习:“小朋友们,今天15:00是我们的下午小零食时间哦!”联系我们以前每天下午3:00吃小甜点以及学习过的知识,学生意识到15:00就是下午3:00。这时再进行强化训练:“大家的爸爸妈妈每天几点来接你们呀?”“18:00”也有的同学惯性回复下午六点,这样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24时表述的转化。“有没有哪个小朋友能以24时计时法给大家描述一下自己每天的时间安排呢?”小朋友自告奋勇:“我早上8:00起床洗漱、吃早飯,9:30来学校上学,中午11:40回家吃午饭,14:00来学校上课,15:00吃甜点,18:00妈妈接我回家,晚上21:00就睡觉了。”这个小朋友描述得非常棒!
课堂联系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教师只做一个引导指点的作用。当我们的练习富有趣味性,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
二、指导发现,独立分析解决
有的小朋友会觉得数学课堂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完全割裂开的,他们只需要死记硬背、枯燥地掌握了知识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的意义,告诉他们数学其实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好数学是可以解决遇到的问题的。
例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时,首先教给学生在一个空间内两条直线永远不可能有交点称为平行,有交点称为其相交。比如我们教室里的黑板,上下两条边是不会有交点的,所以是一组平行线;左右两边也是平行线,但是上面和左边有个交点,这两条线就是相交的。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到了平行和相交吗?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说我们平时上学走的马路上的人行道每条线都是平行的,这样能让行人按着线路通行。这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火车轨道不全部是平行的,还会有交点?火车不会发生碰撞吗?其他学生讨论后得出:因为火车通往不同的地点不可能做成全是平行轨道,只有有了交点才能改变方向去往想去的地方,不同的火车有自己的时间安排通过交点避免碰撞。
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发现的眼睛,自己去思考身边的事物。最开始需要老师引导他们分析解决,渐渐地可以独立完成整个思维过程,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美。当学生意识到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时,这对于他们就不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伴随一生能力的培养。
三、搭建桥梁,开展课外活动
不要让学生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因此如何解决问题也不能单靠纸上谈兵,还要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搭建好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做好理论知识与亲身实践的衔接工作。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除了课堂讲述,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发现生活中的小规律。首先看我们校园中摆放的盆栽,大家有什么发现吗?很容易看出校园盆栽是根据“红、黄、蓝”三个颜色循环放置的,看起来干净整洁。然后我们走到超市,看到了罐装饮料的摆放,他们发现这些饮料是按照不同的品牌,每个类型放三排五列,然后是下一个类型,便于购买者挑选和拿取。最后我们走到广场,这个周围有十二生肖的小雕塑,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摆放,但是今年是什么年哪种动物就会多放一个,每年都会进行调整。这也是一个特别的规律,需要同学们注意。这样一来让同学们发现规律的同时学会自己运用规律进行物品的放置或者题目的计算,事半功倍。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其次要在学生能够完成的能力范围之内,满足他们实现目标以后的成就感;最后要对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和反馈,谋求下一次的进步,以此学生有了阶梯形的上升空间,真正爱上数学。
综上所述,教师要从小学这一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小学生年龄较小需要被引导,也更容易形成长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中,我们通过循序渐进地引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加以应用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学科素养,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刻板的知识吸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