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整体阅读名著的指导策略
2019-04-22杨吉凡
杨吉凡
摘 要:整体阅读名著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整体观念的系统论思想指导下,从教材的整体出发,先从宏观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名著的脉络和作者思路,鸟瞰式地把握名著内容、主旨和创作背景;再从微观着眼,引导学生了解名著节选课文中的情节,剖析重点语段,局部揣摩,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从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以部分带整体,最后再从整体上对名著进行总体把握的一种阅读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整体阅读;名著
一、整体阅读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把人文底蕴列为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首。可见,人文素养对人的全面发展何其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如何通过语文课程,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是笔者作为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名著作为世界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生动细腻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人文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试图抛砖引玉,将中国古典名著巧妙地特别编排在五年级下册中,以单元推进辅之以补充的形式单独设立了第五组名著欣赏单元,其中的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分别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另外,在其他单元中也穿插了《晏子使楚》《“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临死前的严监生》等名篇名段;在六年级下册中,也单独设立了第四组外国名篇名著欣赏单元,进一步凸显了文学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名著阅读课,教师多采用批注、赏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微观上了解名著节选课文中的情节,剖析重点语段,这样的教学无法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清名著的脉络和作者思路,把握名著内容、主旨和创作背景,也不利于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这显然与新课程提倡的“整体把握”的阅读方式是有差距的。新课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但是,学生如不进行句段的分析,又会使学生的阅读停留在表面,教学流于浮泛。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应注重整体阅读名著教学,指导学生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文章。
二、整体阅读名著指导策略
整体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文章整体,先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再从微观着眼,进行局部揣摩,以部分带整体,最后再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总体把握。整体阅读的过程为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把握。根据整体阅读过程的三个阶段,我们分别可以运用不同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指导。
(一)整体感知阶段
起始阶段要抓住整体,本阶段的目的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从宏观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名著的脉络和作者思路,鸟瞰式地把握名著内容、主旨和创作背景,具体有以下策略:
1.统读
课的开始是“龙头”,起导向作用,教师可利用统读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从而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过程,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运用统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时要为学生指出阅读目标和阅读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阅读指引。如教学《草船借箭》,我让学生根据三个问题统读课文:①谁叫谁务必造箭?②谁叫谁陪同取箭?③谁向谁巧妙借箭?学生不仅理顺了复杂的人物关系、故事脉络,也对诸葛亮这个核心人物有了整体的认识。
2.嚼读
文章的题目和关键语句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主旨,学生学会咀嚼这些重要语句,可以更快捷地抓住中心,而不纠缠于枝节。如教学《将相和》,我直接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将相和》而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课文的嚼读,学生明白:课文用《将相和》命题,既包含了两人之间从合到不和再到和的故事内容,又暗点了文官武将团结一致治理国家的故事主题,既理解了文章的题目和关键语句,也利于学生深入阅读课文。
3.整读
我们提倡的整体阅读,还包括将结构完整的阅读材料作为阅读对象。因此,教学名著“选文”或节选内容,还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向名著经典辐射,进行整本书阅读,这样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名著内容、主旨和创作背景,也便于学生从文章的中心这个整体去了解名著“选文”或节选内容是如何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
(二)局部分析阶段
本阶段是在宏观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再从微观着眼,引导学生了解名著节选课文中的情节,剖析重点语段,局部揣摩,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从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以部分带整体,具体有以下策略:
1.主问题法
对一篇文章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主问题法有以下特点:(1)主问题和中心主旨紧密相关,具有探讨价值,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2)主问题往往牵涉一个及多个下位问题,主问题的解答有赖于下位问题的解答;(3)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进行多种复杂的活动,如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等思维。
如教学《草船借箭》,我结合评论家毛宗岗对诸葛亮的评价,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为何诸葛亮被称为“智绝,第一奇人”?通过读文、探究、思辨等方式,引导孩子对诸葛亮进行多元而全面的认识。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心灵图、脑图”,它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将文本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概括、提炼,并以形象化、可视化、条理化、清晰化的“图式”进行呈现。
如学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后,我让学生绘制双重气泡图进行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在内容、编排方式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异同,从绘制的气泡图中,学生很快发现了这两篇历险小说主题和主人公探险精神的一致性,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方法和作用的不同之处。
3.情节图
所谓“情节图”就是按照故事的记叙顺序将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内容通过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情节图比提纲笔记更能清楚地表示事情的发展过程,便于学生梳理故事情节、记事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画情节图有以下几个步骤:概括主要内容、提取关键词语、按情节的发展顺序归类词语、描画情节图。如《景阳冈》,课文写的是广为流传的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十分生动,教学时,我尝试让学生用图画记录下来。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很快便提取了打虎事件中的关键词:饮酒、上冈、打虎、下冈,并快速画出情节图。
4.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主要作用是向学生提出学习活动的“认知要求”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单,可以明确学习任务和得到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单,指导和帮助学生整体认识和深化感知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宽泛”的学习“收敛”到教材的整体目标上来。
(三)整体把握阶段
本阶段是建立在局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是将文章的不同部分、要素整合后,形成更全面、更透彻、深入本质的认识。它不仅是认识上的深化全面,还是知识的迁移运用。
1.归纳
归纳是人类认识最早、运用最为广泛的思维方法之一,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在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整体阅读名著中运用归纳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从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能力。
如教学《猴王出世》,我以学习单的形式,让学生找出每位徒弟的外貌描写,该人物的出身经历、使用的武器、特殊本领,并归纳人物特点,加深对人物的了解。当孩子们阅读整本《西游记》后,我又让学生罗列出取经过程中的41个故事,全班同学以抽签的形式,每人负责一个故事,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复述故事,同时引导学生归纳,这些故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中有整体深入的认识。
2.知识树
“知识树”是国际著名金融专家丁大卫教授历经20多年潜心研究与大量实践的成果,它揭示了知识的结构、形成规律和过程与树的结构、生长规律和过程如出一辙。运用知识树可指导学生把零散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理、归纳、综合,有助于建构学生的整体思维,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阅读中外名著》,我尝试让学生用知识树梳理、整理知识点(字词、阅读、口语、习作、回顾拓展、重难点),学生梳理的过程,也是知识归纳、综合的过程。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也运用知识树梳理本单元的三维目标,教师通过知识树能较好地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標,这样能较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有效性。
3.拓展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上,即这种理解应是立体的,不局限于此篇文章,还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指导学生整体阅读名著,应让学生了解名著的时代距离、文化差异,同时把名著阅读与评论结合起来,把名著阅读与影视作品结合起来,把名著的“选文”或教材节选的内容与原著结合起来阅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如学习《景阳冈》时,我特地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武松打虎”的片段,还布置学生去细看《水浒传》原著的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学习《猴王出世》时,我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再引用清代书评家张书坤对《西游记》的评论,围绕“奇文、奇地、奇事、奇人”品读《西游记》这部奇书,并展开整本名著的阅读指导。
三、结语
指导学生整体阅读名著,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感,还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方法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当然,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其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