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推进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2019-04-22张叔文
张叔文
摘 要:“问题解决”教学是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这对于停留在解答应用题阶段的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推进,在农村小学数学中,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思想、制度与评价的保障、为老师构建学习与实践的平台来落实。
关键词:推进;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问题解决”也被写入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因此,扎实推动学生构建“问题解决”的技能,对于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都起着极大的作用。“问题解决”也是使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具体体现。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对问题解决这块知识都感觉难以入手。其实,问题解决模块要想有效得到解决,关键还是在于老师。
一、转变教学思想
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特别是要转变“教师教、学生学”、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等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问题解决注重的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分析数据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猜想尝试解答问题的过程。证实结果的对象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创设情境、设疑,整理与归纳学生的猜想结果,从而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人教版教材对于“问题解决”部分的内容都有固定的“建模”,低年级按“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三步骤来表述;中、高年级按“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步骤来进行解答。这样划分只是根据学生年龄的认知规律来呈现,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数学老师一定要遵循解决问题的三步骤,从一年级开始训练,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解答,更不要怕学生不会说而不练,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这会对学生的智力与认知因素发展形成阻碍。实际教学中,在“知道了什么”阶段,哪怕学生只是将题目重读一次,让学生自己说已知。例如,一年级的“比多比少加法”解决问题:小芳有12个布娃娃,小茵比小芳多5个,小茵有多少个布娃娃?在刚接触时,学生对你知道了什么会这样答: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芳有12个布娃娃,小茵比小芳多5个,小茵有多少个布娃娃?
教师要适时板书:已知:小芳有12个布娃娃,小茵比小芳多5个,求:小茵有?个布娃娃。
接下来让学生列式计算,可能会有学生列成减法计算,那么在后面“解答正确吗”阶段,让学生去对比两个数是不是符合谁比谁多的题目内容。一直坚持下来,老师在操练熟悉后便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各方面的智力也得到发展,一举多得。
二、制度与评价的保障
1.教师学习、教研及反馈制度
农村小学由于各种原因,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城区中心小学有一些差异。这导致农村学校的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中,接受新知识、参与高层次的数学研究的机会并不多。在学校管理中,尽量让多的老师去接受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愿意学习,相比较而言,他们可能更喜欢安于现状。要解决教师不愿主动发展与课程改革、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之间的矛盾,关键还是要靠制度的落实。学校要制订教师学习、教研及反馈制度。从制度中去约束老师参与学习与教学研究,要使学习与研究不只流于形式,关键还要做到如何反馈。笔者所在的学校对教师的外派学习与听课等教研活动中,有一项硬性的要求:所有外出参加交流学习活动的老师,回校后都要在本学科组的集体备课中,用5到10分钟的时间传达学习的内容、心得等。这样可以使老师抛弃敷衍心理,带着问题去参加活动,载着收获回校,回校后对全科组成员再培训,使没机会参加学习的老师也有一定的收获。
2.学校对老师课堂的评价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到严谨而不严肃。很多数学老师认为,数学是严谨的,来不得一丝马虎,这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板一眼都要合规范。这样长此下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逐渐消失。数学知识在求证的过程中往往具有开放性。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求“四边形的内角和”这个知识点,就是几何中的“问题解决”。在具体求证(分析与操作)中,学生从不同方面归纳出了如下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算一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90°×4=360°。它们的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得出四个角的度数和为360°,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方法三:拼一拼。将一个普通的四边形的4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周角。因为周角等于360°,所以普通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
方法四:画一画。通过画辅助线,将梯形分成两个或几个三角形的办法,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推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问题解决的总目标之一: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生求证的方法是开放的,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是严谨的,同样要遵循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来进行。当然,在教学“问题解决”时,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模板(这个模板就是解决问题的三步骤),按照这个模板的程序,做题才能有条理,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学校在本校校内公开课或平时的听课、巡课中,应对老师的授课环节进行督导,要求全体数学老师在进行“问题解决”内容的教学时,严格按照问题解决的三步骤进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问题解决习惯。
三、确立教研主题,提供发展的平台
一个好的平台,对于老师的专业发展非常重要。农村小学想要快速而有效地推进“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真正而有实效地实施,学校就要负责起平台的搭建工作。
1.搭建学习的平台
学习是最好、最快速的掌握教学技能的方法。学校数学学科组长、数学骨干老师在这方面就要做好榜样与领头羊的作用。学校积极而又有系统地外派本校的骨干老师参加上级高层次的培训,打造一名善长于“问题解决”的引领老师,然后由此为点,在校内开展校本研究培训,对全体数学老师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步骤、方法及内容的再培训,形成展开的面。学校在学科中心工作中,一学期或一年以内的专题学习、研究讲座等,就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研主题确立后,由学校业务校长、数学科主任及学科组长组成研究领导小组,在学校成立“问题解决”的小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以研定教,大大促进数学老师在短时间内撑握“问题解决”的教学技能。当然,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教研室的教研员到校指导、讲座,更利于老师相关教学技能的提升。
2.构造实践的平台。
老师最直观的教学技能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要想将前期培训、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课堂成为最好的平台。这个平台既是学习的平台,又是实践的平台。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本身。在教师学科专题教研活动中,可以根据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具体内涵,通过学课、模课和研课来不断深化所学知识,适应当前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1)学课
“问题解决”的引领老师,给全体老师上一节“问题解决”的示范课。让全体老师直观明了地清晰“问题解决”如何去操作。学科组集体学课。从备课开始,每位学课的老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全体数学老师的讨论、修改后决定。老师只有参与到备课中,才能清晰地认识到授课的流程,学课之初先学备课。
(2)模课
所谓“模课”就是向优秀教师学习,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技巧等。初期的模仿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吸收他人精华,不断地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最初的模仿可以先学一些共性的东西。如“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在课堂上如何安排,板书如何设计更合理等。框架确定以后,再对整节课的细节之处进行优化,以达成一节优质课的要求。多听、多看是模课的基本方法,其主要途径有: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方法。但模仿不等于“全盘照收”,更不能“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而是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借鉴别人教学设计的“高明精妙之处”,融入自身对教材处理的独到见解,方是適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达到“以智促智,借力使力”的目的。
(3)研课
研课与磨课的过程,是各教师分析教材教法,共同探讨、合作学习的过程。各老师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如笔者所在学校的一节二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街级示范课的研讨——“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的其中一节设计环节:讨论是“先画点子图让学生理解题意”,还是“先列式再画点子图”检验解答是否正确这一环节,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确定本次研讨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去反思解答是否正确,决定使用“先列式再画点子图”的顺序。
先学而后教,这不单单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可以用来形容我们的老师。学校在大力推动课程改革,要改的首先是老师,是老师的教学方法,而方法的转变,学习是一切转变的原点。老师要想教学生学好“问题解决”的知识,老师也要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尝试理解自己的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刘利利.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案例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注:本文系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ZC2017045)《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