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更有生长力
——特级教师周卫东《认识百分数》教学片断赏析
2019-04-22黄欣
黄 欣
如何使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不枯燥乏味,而充满活力、充盈智慧?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近日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的《认识百分数》一课,令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周老师对“认识百分数”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重构,引导学生在自然、真实的氛围中展开对话、交流和思考,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新发现、新体会、新思考的“真学习”之中,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生态乐园。
一、大问题统领,让知识学习更有纬度
大问题统领是对“小而繁”的课堂问题进行整合和优化,改变课堂上教师“一问到底”的把控行为,以有价值的大问题引领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深刻、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地“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是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
生:老师,这三个问题是一样的。难道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师:哦,再仔细看看呢!(课件演示:什么是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应该是要研究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生:第二个问题中重点是“分数”,是要研究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
生:我认为最后一个问题应该是要研究百分数和一百的关系。
【赏析:对于“百分数”而言,大多数学生绝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利用学生这一“活化”的教学资源?周老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连续抛出了三个“什么是百分数?”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展开了一段不露痕迹的“有趣”对话,在“不经意间”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三个问题的不断剖析直逼本节课的知识核心,为学生开放地、深度地探索百分数的实质预留充足的空间,使数学的上位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有机串联,让数学学习愈发“有味”。】
二、低结构活动,让知识学习更有宽度
所谓低结构活动,即用简单的活动设计和宽泛的素材投入,给学生最大的学习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自己主导的活动中去自主探索与发现。正是因为低结构活动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大胆假设、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才会在数学学习中产生许多的“不确定”,从而在认知上产生冲突、在能力上形成挑战,这恰恰是数学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契机。
【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一块用电量还剩80%的电池)
师:你还能想到哪些关系?
生:老师,我想到了这块电池的电量用去了20%。
生:我发现了已用电量与剩余电量的比是1:4。
师:真棒!你很有方法,会有联系地学习。
生:其实就是剩余电量是已用电量的4倍。
生:我认为这块电池的电量有5份,用去1份,剩余4份。
师:(板书,如下图)看样子,百分数和分数、比、倍、份这些学过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赏析:数学课堂表面的热闹和顺畅带来的学习可能更多的是“进步”而不是“进阶”。当学生得出“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大多数教师认为已经“水到渠成”。然而周老师却没有“见好就收”,随即抛出一个问题——“根据‘剩下的电量占总电量的20%’你还能想到哪些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想到了分数、份数、倍数,甚至比。在学生精彩地对话、交流、思辨中,周老师的一句“你很有方法,会有联系地学习”把学生的视界彻底打开,已有的概念间的“壁垒”被打破,新、旧知识逐步沟通,规定性的数学概念巧妙地转化为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周老师的一幅“关系画”也使学生心领神会——分数、比、份数、倍数、百分数本质上都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比起传统的基于“教”设计的高结构活动,周老师的这种基于“学”设计的低结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发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学生的个体性、创造性得以更好地发挥,逐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
“让孩子自己表现自己”,朴素的话语中流露出周老师对数学课堂的思考和追求。】
三、思想性包摄,让知识学习更有深度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成分始终是思想方法,而这确实是人类共同的思想源泉,即使作家或艺术家也可以从中吸取营养。”富有创意的数学课堂,往往会看到知识深层的思想方法。从教学角度看,思想性的深浅是考量教学活动是否高效的重要方面。一堂有思想深度的数学课,不但能给学生带来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片断】
师:你能用一幅图来表示百分数和分数的关系吗?
生1:(指着自己画的图,如下图)百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它的范围要大一些。
生2:(立即反驳)不对,图画的有问题。
师:你觉得怎样画呢?
生2:(修改,如下图)其实也简单,稍微调整就可以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生2:因为分数和百分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但是分数的范围更大。
师:分数的范围大在哪里?
生:分数有许多种,百分数只是其中一种特殊的分数。
师:说说它们的区别在哪?
生:读法和写法不同。
生:百分数后面不能写单位,分数有的可以。
生:百分数只表示关系,分数不仅表示关系还可表示具体数量。
师:有见解,图还可以怎样画?
生:可以先画一个大圆表示分数,再把大圆分成两部分。
师:(板书,如上图)有创意,为什么分成两部分?
生:当然是一部分表示具体数量,一部分表示关系。
师:百分数在哪里?
生:百分数应该在“关系”那一部分里面。
师:(师生共同完善板书)大胆思考,“关系”里除了百分数,可能还有——
生:千分数、万分数……
【赏析:在“百分数”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惯性预设“分数与百分数”的关系,有目的地“牵”着学生向既定的画法走。一来教学流程简洁清晰,二来学生能快速掌握。然而,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走过场式的教学,并不能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质。
周老师以“用一幅图来表示百分数和分数的关系”引发思考,以“图还可以怎样画?”起承转合、连续追问,通过对“图”的不断补充、完善,给学生不断的“搭台子”,让学生意识到除了百分数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分数——千分数、万分数等,这幅“画”的精妙不仅在于能给学生带来视觉、思维上的冲击,更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师的导学结构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学生逐步触摸到知识的背后还蕴涵着更多的知识,而发现这些知识需要用到“类比”“分类”“集合”“模型”等数学思想。】
观摩周老师的数学课堂,更多地感受到一种“匠人”的情怀:作为苏派名师,他始终没有停下学习和创新的脚步,以“教”之丰厚,育“学”之丰富,坚持为学生的品格而教,让学习者在教者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中全然不觉地走上生命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