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肛周脓肿换药患者换药效果及心理承受能力分析
2019-04-20胡菲
胡 菲
(广汉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广汉 618300)
PA是发病率较高的肛肠科疾病,患者伴有严重痛感,对其日常生活具有较大影响[1]。手术是其常规疗法,但术后伤口愈合时间较长,易导致并发症或复发。研究发现:术后的肛门清洁度与个人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康复效果,为此需要加用护理干预。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来院治疗的151例PA患者,旨在探究健康教育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 料
本研究对象为来院治疗的151例PA患者,分A组和B组,分别为76例与75例。其中,A组男61例,女15例;平均年龄(39.54±1.24)岁;平均病程(18.34±0.52)d。B组男61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05±1.34)岁;平均病程(18.15±0.49)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 法
B组的方法选用常规护理:全面讲解护理方案和治疗方案,使患者参与到护理流程中,消除其负面心理。A组的方法选用健康教育:
1.2.1 入院教育
患者入院后应积极与其交流,拉近护患关系。根据诊断结果讲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并告知其治疗方案。协助患者完成术前检查,确保指标水平符合手术要求,介绍病区环境、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讲解呼叫器使用要点、探视配合与作息时间等制度要求。发放教育手册,全面介绍排便、饮食与清洁要点,使其做好术前准备。
1.2.2 术前教育
定期巡视病房,并通过微笑服务解答患者疑惑,评估其认知与心理情况,给予个体化教育方式。PA患者多为首次发病,对手术具有畏惧感,应详细讲解手术流程,告知其麻醉作用,并明确手术重要性。告知患者术后积极补充营养,对个人体质无影响,手术安全性高。术前1d,叮嘱患者行肛门、会阴部清洁与禁食准备,并说明手术注意事项,术后常见不良反应,指导其科学使用小便盆。
1.2.3 术中及术后教育
指导患者科学配合手术治疗,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麻醉恢复后患者会有肛门疼痛、胀痛感,为其讲解肛门填塞纱条的重要性及取出时间,指导其通过情志转移法缓解疼痛,必要时使用止痛药。麻醉恢复后指导并协助适当床上活动,叮嘱患者禁止频繁动作,防止伤口因牵拉出血、防止跌倒坠床及压疮,若有不适感需立即报告护理人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尿潴留等症状,遵医嘱予艾灸中极、关元穴缓解症状,必要时导尿。
1.2.4 换药护理
换药前应彻底清理肛周,并行中药熏洗10min。换药前,需进行心理建设,讲解及时换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取侧卧位,将臀部掰开,充分显露伤口,用药物有效填塞伤口,保证引流通畅。上药时会伴有痛感,应耐心劝慰,并转移其注意力,提高换药依从性。讲解饮食注意事项,及建立规律、正常大便习惯对术后恢复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
利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简称HAD)评分评估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包括焦虑测定题与抑郁测定题,各项目均为4级评分法,将2套测定题分数相加可得出总分,共0-21分,分数与承受能力负相关。记录患者在换药期间出血、伤口剧痛、水肿和伴有脓血分泌物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选用SPSS16.0软件,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 结 果
2.1 对比换药效果
A组在换药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B组,如表1。
表1 对比换药效果[n/%]
2.2 对比心理承受能力
护理后,A组的心理承受能力为(9.24±1.23)分,B组为(12.14±1.62)分(t=12.399,P=0.000)。
3 讨 论
PA患者多伴有自卑或焦虑心理,加之对手术治疗的认知度低,可能于术前出现畏惧感,担心手术效果不佳,预后不良[2]。健康教育可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给予针对性指导,于入院后主动沟通,可获得患者的信任感,并能消除对病区的陌生感。术前全面讲解手术与护理要点,提高其疾病知识掌握度,具备配合手术的意识与能力[3]。术后康复指导可规范患者行为,避免并发症。换药护理能够利用科学体位缓解疼痛度,通过定时且准确的换药操作,促进肉芽生长[4]。结果为:A组的换药效果均优于B组;心理承受能力均优于B组(P<0.05)。结果同隋艳艳[5]等研究相符。为PA患者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确保换药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