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其治疗效果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9-04-20袁少枝
袁少枝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指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志气管炎或肺气肿,随病情发展,症状可逐渐加重,最后发展成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其属于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病情发展慢。常见发病因素与环境有关,其中有害气体与颗粒导致的炎症反应时该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随环境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2]。患者长期治疗中,无法见到快速治疗效果,对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给予有效护理干预,促使患者改善不良心理状况,保障治疗效果。我院给予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2月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随机分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2-87岁,平均(62.13±3.29)岁,病程2—14年,平均(7.56±3.67)年;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0-87岁,平均(62.87±3.12)岁,病程2—15年,平均(7.54±3.8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的研究内容已经与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本次研究已经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叮嘱注意事项,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密切观察病情发展状况,讲解用药知识,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具体为:(1)康复训练:取卧位进行深呼吸,在最后一次呼吸时,叮嘱患者进行咳痰,如感觉不顺畅可适当饮水帮助排痰。对患者采用咳解痉药与氨溴索混合雾化治疗,缓解症状,减少咳嗽、排痰量。进行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将手放于胸前,提腹,用鼻吸气,在通过口缓慢呼出,根据感受调整呼吸频率与速度,15—30 min每次,7-8次每分钟。(2)氧疗干预:根据患者病情,可采用无创面罩,且与呼吸机进行连接,进行吸氧干预,每天15小时,采用每分钟1.5L、25%氧浓度的低流量吸氧,促使血氧分压提高,同时提升氧饱和度。在进行氧疗干预时,需保持吸氧温度与湿度,同时主要导管是否畅通,同时对湿化瓶进行更换。(3)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患者心理多承受较大压力。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同时详细讲解疾病知识,对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纠正不良认知。
1.3 评价标准
采用自制依从性调查表对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内容包含:用药依从、饮食依从、锻炼依从,分值0-100,90分以上为完全依从,80-90为基本依从,80分以下为不依从。统计患者出院肺功能,内容包含:VC(肺活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肺活量比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患者出院肺功能比较
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院肺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出院肺功能比较(±s)
组别 VC(L) FEV1(L) FEV1/FVC(% )观察组(n=35) 2.57±0.97 1.67±0.14 68.78±4.23对照组(n=35) 1.93±0.16 1.52±0.18 56.89±4.35 t 3.851 3.892 11.593 P 0.000 0.000 0.000
3 讨 论
在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中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达8.27%,其死亡率占所有疾病死亡的12.39%,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群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以药物为主,在治疗期间就合理护理干预,满足疾病知识与心理需求,可有效人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提升治疗依从性。
为进一步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其治疗效果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我院对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其治疗效果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