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影响
2019-04-20何姣
何 姣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陕西 西安 710061)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患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1]。随着乳腺癌在肺、肝、骨、脑等器官内发生转移和破坏时,患者会出现恶病质综合征,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2]。临床中治疗乳腺癌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在手术治疗中通常会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者的伤口,从而容易造成患者的上肢麻木,出现淋巴水肿的现象。本文就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以下两组:研究组100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8.45±4.78)岁。对照组100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9.56±7.4)岁。一般资料上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有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康复知识宣讲,并在患者出院前给与指导教育。研究组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步骤如下:(1)手术前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给与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淋巴水肿的症状和相关治疗措施,叮嘱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性锻炼,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并对后期的治疗提供帮助;(2)术后早期护理康复干预:康复干预治疗时,采取专人专岗进行护理干预治疗,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结束后对其进行手指运动功能的锻炼;并在术后1至3天内每天给与患者伸直握拳转腕运动3至6次,每次10分钟,并且每次配合握力球进行锻炼;手术后4至7天每天进行肘关节运动、腕关节运动3至6次,每次运动15分钟;手术后8至10天每日进行爬墙训练和手臂伸展运动3至4次,每次20分钟。(3)出院指导:患者康复出院后,护理人员发放预防上肢淋巴水肿的疾病指南,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知识宣讲和出院后康复训练培训,叮嘱患者出院后多进行有氧运动;并在患者出院半年后对其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半年后出现水肿的情况,根据国际淋巴学协会标准进行患肢淋巴水肿分级评定[3]。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半年后出现水肿的情况
研究组患者半年后出现水肿的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75%,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半年后出现水肿的情况(n,%)
3 讨 论
乳腺癌是目前常见的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一种肿瘤疾病,该疾病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50岁的女性人群,绝经后女性的发病率较高,对于20岁之前的女性患有乳腺癌疾病的较为少见,主要原因可能是乳腺癌的病因与女性身体内部的雌酮含量有关。目前,临床上对乳腺癌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进行乳腺手术,而常见的乳腺手术主要有两种:保留乳房手术和全乳房切除术。由于手术主要是对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进行清扫,所以在手术后医护人员会对患者的腋下积液加压包扎,由于加压包扎的过程中可能会压迫到液静脉及腋下积液,所以手术结束后,乳腺癌患者极易出现术后的并发症患侧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现象。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主要是由于淋巴液回流受阻从而引起软组织液在体表反复感染后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出现增生,脂肪硬化。所以早期患者的淋巴水肿会发展成脂肪肿,而后期患者的淋巴水肿则会演变为纤维肿,一旦患者不及时进行治疗,可导致皮肤发生病变,并累及患者的肺脏、影响呼吸,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研究发现,针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早期护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能够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有效的改善淋巴回流受阻的现象,帮助患者身体内的局部血肿和渗出物进行吸收;并且在功能锻炼的同时能够降低患者的肌肉紧张度,减少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进行相应的预防工作。在早期护理干预中,健康知识的宣讲也能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并对疾病进行相应的预防工作。
综上所述,针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水肿情况,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