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词群及其对比研究综述
2019-04-19林银贞
林银贞
摘 要:词群研究是语义分析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将现代汉语词群研究、现代泰语词群研究以及汉泰词群对比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结果发现,当前研究涉及到的研究对象较为丰富、对汉泰词群的描写较为全面和细致,但是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面向对外汉语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汉语;泰语;词群;对比;研究综述
一、引言
“词群”是指处在同一语义场内,意义上具有关联的成员。过去对汉语词汇意义的研究,重点在于词的本身意义及其词义的历史演变,在西方语言学界提出语义场理论后,汉语学界也借鉴了语义场的方法对词群进行研究。由于词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通过对词群的考察能够看清各成员之间的意义联系,更有利于探讨、辨析、区别词汇意义,因此词群成了现代汉语词汇意义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符淮青,周荐)。
词群研究是语义分析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汉语词汇学研究、辞书编纂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均具有较大价值。对汉语词汇学而言,词群具有系统性、层次性,通过发掘一个词与群内其他词的关系,可以更确切地看出词汇意义系统的面貌。同时,词汇系统处于不断更新变化中,词群研究可纳入新词词义、用法的研究,这对词典编纂也很有裨益。此外,词群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词义分析的同时,也从构成、意义及词语搭配、语法性质上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汉语二语者区分辨析词语,从而正确地使用词语,促进汉语词汇知识的习得。当前在词群及其跨语言对比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学界尚未对词群及其对比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因此,本文将以汉泰词群及其对比研究为例,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的汉泰词汇对比研究和对泰汉语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现代汉语词群研究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不妨将汉语词群划分为颜色词词群、身体词词群、亲属称谓词词群和其他词群四类,分别进行梳理。
(一)颜色词词群
颜色词词群的研究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各类研究成果较多,除了大量期刊论文、专著以外,还出现了专门的色彩词典。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有的从语义结构的角度出发,有的从文化意义出发。其中,符淮青(1988,1989)通过尝试运用西方语言学的语义场理论,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表“红”的颜色词群进行考察。作者发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表示“红”的颜色词群在构词方式、意义内容、意义关系、语法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叶军(2001)从词汇学、表达功能和语义角度出发,探讨了现代汉语颜色词的界定、特点与功能,并分析了颜色词的文化意义、语用方法。李红印(2007)则对现代汉语颜色词汇系统的语义结构进行了系统论述,其研究是目前为止最为完整、最成体系的。他将颜色词词汇系统分为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并通过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进行语义分析。潘峰(2015)从词汇文化义的角度出发,把汉语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分为物理性文化义、心理性文化义、礼俗性文化义、语源性文化义四种类型。
(二)身体词词群
有的论文是对身体词进行深入解读,如冯英(2009,2010,2011)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分别对“心”“目”“口”“足”“肉”“手”等人体词词群进行探讨。有的论文是对身体词词义的演变规律进行阐述,如赵倩(2007)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出发,对汉语人体名词词义的演变进行研究,探讨了指称人的身体器官和部位名词的词义演变规律的特征,并揭示出词义演变的的能动力和促动机制。冯凌宁(2008)则研究了人体词汇系统的演变规律,从共时的角度探讨了人体词词群的语义、语法和文化认知上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从隐喻角度出发来探讨整个人体词系统成为研究的热点,如卢卫中(2003)指出人体隐喻化具有三种类型: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结构投射;非人体域反过来到人体域的投射;人体域内部两个器官之间的投射。类似的研究还有李文莉(2007)、赵学德(2010)等。
(三)亲属称谓词词群
亲属称谓是语言中最常用的基本词汇之一,它是各民族的社会制度与文化心理的反映。研究亲属称谓词主要从语言文化特征切入,探讨亲属称谓词的语义特征及发展演变。如陈月明(1990)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利用五个区别性特征对亲属词进行归纳描写,认为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具有复杂性,这些复杂性受到了历史悠久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胡士云(2007)对汉语亲属称谓词汇系统进行了梳理,发现亲属称谓具有内部的系统性;亲属称谓词繁多而构成语素有限;亲属词的基本词汇具有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旧词消失新词产生的现象。此外,还有对个别称谓词的专门研究,如张美兰、穆涌(2015)从历时的角度来探讨“兄弟”词群的发展演变。
(四)其他类型的词群
1.空间词词群
项开喜(1998)、郝玲(2006)、周静(2006)、金美顺(2009)等,以“不对称”现象为出发点,对空间词的个别词群进行了专门研究。伍莹(2011)则对7对空间维度词群“高、低、矮”“宽、窄”“深、浅”“长、短”“厚、薄”“粗、细”“大、小”进行了语义探讨。
2.动物词群
周晓燕(2012)考察了汉语动物词汇的造词法、构词法、语义特征和文化属性。作者指出动物词的造词法经历了从拟音——衍生——合成三个发展阶段,并指出汉语动物词的合成词数量要高于单纯词。
3.自然物词群
自然物詞汇的成员有“水”“风”“火”“天”等,其中最受学者关注的是“水”类词群。冯英(2009)主编的《汉语词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水”词群的语义特征、构词能力和隐喻意义。作者指出,人们根据“水”的属性(即无色、无味的液体)、功能(即饮食、洗涤、运载等)和状态(即流动不停),形成了对“水”的认知焦点,从而产生了各种隐喻意义。在构词方式上,偏正式是“水”的主要构词方式。其他对“水”词群的研究还有张芳(2011)、卢凌芸(2012)、辜夕娟(2014)等。
4.感官词群
汉语的感官词群很丰富,人的基本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对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语义特征方面。缑瑞隆(2003)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汉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所映射的隐喻范畴。其后的研究有侯博(2008)等。对个别的感官范畴词群进行研究的有李金兰(2005)、武文杰(2008)等。
5.心理活动词词群
赵家新(2006)对心理活动词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分析了449个心理形容词(消极类、积极类),并建立了心理活动形容词聚合语义网络,区分出其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张少英(2013)对9组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词群进行探讨,提出了对同义心理动词的新释义、新辨析及一套同义词辨析模式,作者还指出在词典中的其他同义词至少有61个能够运用这套模式进行词义辨析。
三、现代泰语词群研究
泰语的词群研究按研究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颜色词词群、身体词词群和运动动词词群。
(一)颜色词词群
对泰语颜色词词群的研究,主要是从颜色词普遍发生的顺序出发,考察泰语基本颜色词的发展变化。如Supamas(2000)根据柏林和凯的基本颜色词普遍发生理论,探讨了泰语基本颜色词的发展演变,其中重点考察了两个时段的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历程。作者指出,泰语的基本颜色词正处于柏林和凯所提出的理论的第四和第七阶段。Viphatee(2010)在此基础上补充研究了中间的阶段(大城王朝),他发现在大城王朝泰语的基本颜色词共有9个。但是该研究的研究结果与柏林和凯所提出的理论产生了矛盾(Thanatthakul,2014)。另外,Thanatthakul(2014)又补充了上面两位研究者没有涉及到的时间段。
(二)身体词词群
泰语对身体词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隐喻认知方面,如Utumphorn(1999)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对泰语身体词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泰语身体词可以分为四个部位:即hua /nha(头和脸部)、lumtua(身体部)、mea(手部)、tao(脚部),共19个词语,并总结出泰语身体词有25个隐喻意义。还有一些学者对一些身体词进行了专门研究,如Sukanya(2005)、Margaret(1999)等。
(三)运动动词词群
Chonticha(1994)从语义结构的角度出发,对泰语158个表示运动动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泰语表示运动动词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表示运动的方位和表示运动的性状。Gittisak(2000)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了构成表示物体的运动动词各个词义之间的差别,作者指出,构成其差异具有4个成分:出发点的工具(包括身体部位)、物体的性状、所运动的性状和所运动的结果。这些部分形成了在同一语义场中运动动词的意义差异。此外,Kanokwan(2005)对“pai(去)”词群还进行了专门探讨。
四、汉泰词群对比研究
(一)汉泰词群本体对比
在汉泰词群本体对比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汉泰颜色词词群的对比、汉泰身体词词群的对比、汉泰亲属称谓词词群的对比和其他词群的对比(如空间词群、感官词群、表结果词群、运动动词词群、敬词词群等)。
1.汉泰颜色词词群对比
王丽娟、王渝光(2009)从构词法的角度,比较了汉泰色彩范畴的构词方法的异同。作者认为,汉泰颜色词的构词类型基本一致,其差异在于泰语的构词类型比汉语的多一种(即重叠式“AA”),而且在偏正结构中中心语位置是相反的(汉语中心语在后,而泰语中心语在前)。蒋秋萍(2011)则从词义的角度出发,对色彩范畴词汇的联想义、文化义进行比较。汉泰颜色词在联想意义方面也存在相同之处,这是因为两个民族的认知、文化存在共性,而且两国之间有着长期的文化交流。还有些论文对汉泰颜色词的引申意义进行了对比,如李丽丽(2013)、阮统(2016)等。
2.汉泰身体词词群对比
肖锐(2007)从构词的角度对汉泰“心”词群进行对比。在构词方面,汉泰语言的“心”作为语素具有明显的差异,汉语的“心”与名词语素结合最多,而泰语主要是与动、形语素结合;在构词法方面,两者均为词法和句法一致的语言。韩平(2013)、黄伟玲(2014)则从词义的角度,对汉泰身体词引申义的异同进行了探讨。
3.汉泰亲属词、称谓词对比
魏清(2005)从语义功能、使用角度出发,将汉泰称谓语进行比较,发现名字、亲属称谓语、人称代词等都是汉泰称谓语的主要词语,而且称谓语在使用中还受到性别、年龄、人际关系的制约。其他研究也多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汉泰称谓语系统中的亲属称谓词进行对比,如沈佩琳(2008)、焦建新(2009)等。
4.其他词群的对比
(1)空间词词群对比
黄贤淑(2015)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通过语料库统计比较了汉语“高”“低”“矮”和泰语“suke”“tum”“tia”在词义、句法和搭配方面的异同。作者认为,汉泰语的这三个空间形容词虽然存在相似性,但是各内部之间也存在不对称现象。它们在语义、句法和搭配似上均存在着系统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词语搭配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搭配的差异显然是受到了语义差异和语义衍生程度的影响。
(2)感官词词群对比
陈佳迎(2014)对汉泰語表示“冷”“凉”进行了对比研究,作者认为,在描述性意义上,汉语的“凉”与泰语的“nao(凉)”的深层部分有一定差别,即温度体验认知的差异,泰语的“yen(凉)”更靠近冷的温度值。在隐喻功能上,泰语的“yen(凉)”的隐喻动力多和平稳相关,而汉语的“冷”“凉”则常与心理产生冷觉和凉意相关。
(3)运动动词词群对比
梁兰彩(2015)考察了汉泰手部动词词义的不对等情况,在理性意义、社会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方面,汉泰语手部动词词义都存在着部分不对等,而只有很少的完全不对等情况。
(4)敬词词群对比
冉冉(2015)对汉泰敬词进行研究,发现汉泰敬词系统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泰语本身就有语域等级(王室用语、僧侣用语和世俗用语),这就使得泰语的敬词比较注重程度上的区别,而汉语敬词的表达大多是同义词的关系。
(二)对外汉语汉泰词群对比
面向对外汉語的汉泰词群对比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颜色词词群的对比、亲属称谓词词群的对比和其他词群(如心理动词词群、时间词群等)的对比。
1.颜色词词群对比
杨姬娴(2013)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并调查了泰国学生掌握汉语颜色词的情况。作者认为,学生对理解汉语颜色词的意义存在困难,其原因在于:对颜色词词义内涵理解不够,对汉语颜色词的词类不好掌握以及受到母语的影响。步延新等(2015)通过调查颜色在泰国的学校里所使用的情况(如学校代表色、师生的服饰、建筑的颜色等),以泰语“黄、蓝、白、紫”4个颜色词的隐喻义为例,提出了汉语颜色词教学的具体建议。
2.亲属词词群、称谓词词群的对比
江诗鹏(2013)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泰国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和非目的语环境中对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泰国学生使用的称谓语比较单一,而且无法认同汉语在职业称谓上的泛化现象(如医生、老师等)。林胜倩(2014)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得出了汉泰否定性称谓语在词语构造方面存在差异:汉语的简略构词法比较丰富(合称、并称、省称),而泰语则比较单一(省称)。两者语义功能的差别还体现在性别否定、民族否定、国籍否定、社会等级否定等语义特征上。
3.其他词群的对比
在心理动词词群方面,陈月华(2015)将汉泰心理动词分为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心理使役三类,对16个心理动词进行了词义、语法上的对比,并根据偏误分析论述了学生对这些心理动词的习得情况。在时间词词群方面,黄丽英(2012)从语法功能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考察初级泰国学生的使用情况进行偏误分析。作者发现汉泰时间词在时间观念上很相似,在句法功能上虽很相似却不尽相同,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时出现偏误。
总的来看,当前汉泰词群对比研究的主要路径可分为汉泰词群本体对比研究和面向对外汉语的汉泰词群对比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有颜色词词群、身体词词群、亲属称谓词词群、心理动词词群、时间词词群、空间词词群、感官词词群、敬词词群等。从研究理论上看,主要是基于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文化学等。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运用静态的描写方式,语料库的运用、问卷调查还不普遍。从对比的内容上看,多关注汉泰词语的结构、意义、语法性质上的异同。
五、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的成果
1.汉语词群的研究对象较为丰富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汉语本体不同词群的研究很丰富,词群种类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颜色词词群、身体词词群、亲属称谓词词群、空间词群、动物词群、自然物词群、感官词群、心理活动词词群等。某些词群的研究已出版了专著或辞书,如颜色词词群、身体词词群、亲属词词群等。可见,词群研究在现代汉语词汇学领域受到普遍关注。
2.泰语词群的研究方法较为清晰
泰语词群的研究方法深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泰国有关颜色词词群的研究主要以颜色词普遍发生顺序为理论基础;身体词词群以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运动动词词群则以语义场理论及义素分析法为理论基础。
3.对汉泰词群的异同做了较为全面的描述
当前学界对汉泰词群从构词方式、词义、语法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描述,并揭示出汉泰词群在构词方式、词义、语法性质等方面的异同。
(二)研究的不足
从上文的梳理来看,当前汉泰词群的对比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理论领域较为狭窄。从研究的切入点来看,主要是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入手,侧重于词语引申义的辨析,主要是从语言对比的角度探讨汉泰语的某一词群在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与语用功能上的差异。第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从研究方法上看,当前的汉泰词群及其对比研究主要运用静态描写的方法,主要基于研究者的内省式的分析,在动态研究、语料库运用及实证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只有少数论著运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第三,面向对外汉语的对比研究较为薄弱。就汉泰不同词群对比而言,针对课堂教学、习得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当前的汉泰词群对比研究大都停留在对比后的结果,没有进一步把它们提炼成“精”,运用在语言教学实践中。
(三)研究的展望
基于以上不足,本文认为对未来汉泰词群及词群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拓展汉泰对比的理论基础。目前汉泰不同词群对比研究在理论基础方面还比较薄弱,未来的研究除了目前所运用的语义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外,还应尝试与其他理论相结合,如词汇类型学、词汇——语法学等相关理论。第二,应使用多种研究方法。针对当前汉泰不同词群对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这一现象,未来的研究除了运用静态描写外,还应该多从语料库中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动态性层面的因素,也可以通过数据更加客观地揭示出汉泰词群的异同之处。同时,当前研究还局限于内省式的分析,因此还应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语言测试、实验等方式考察汉泰词群的心理现实性。第三,加强面向对外汉语的汉泰词群对比研究。目前汉泰词群对比在课堂教学、习得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而很多泰国学习者在学习多年汉语之后,却常常在词汇运用上出现错误,因此词群的对比研究对汉语教学有很大帮助。我们应将汉泰词群对比研究成果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并在应用过程中得到反馈、进行调整,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对比研究的价值,提高对泰汉语的词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步延新,孙红娟,马笛.颜色词与对泰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2):26-30.
[2]陈佳迎.汉语“冷”“凉”和泰语“????”“????”词群的语义对比和对外汉语教学[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陈月华.漢泰心理动词对比分析及偏误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陈月明.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以及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1990,(5):57-60.
[5]冯凌宁.汉语人体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6]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符淮青.汉语表“红”的颜色词群分析(上)[J].语文研究,1988,(8):28-35.
[10]符淮青.汉语表“红”的颜色词群分析(下)[J].语文研究,1989,(1):39-46.
[11]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2]缑瑞隆.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系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08-112.
[13]辜夕娟.汉语义类词群的造字构词理据——以“水”词群为例[J].语文建设,2014,(27):77-78.
[14]韩平.汉泰脸部器官词语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5]郝玲.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5):20-22.
[16]侯博.汉语感官词的语义语法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7]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8]黄丽英.汉泰时间词对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9]黄伟玲.泰汉人体词语引申义对比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0]黄贤淑.汉泰空间形容词词汇知识体系对比研究——以“高、低、矮”与“??? ??? ?????”为例[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1]江诗鹏.泰国学习者汉语社会面称语使用状况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2]蒋秋萍.汉泰颜色词对比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3]焦建新.汉语、泰语亲属称谓及其文化内涵比较[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4]柯秀英.汉语“死”和泰语“tai”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5]金美顺.空间形容词“深”的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6]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7]李金兰.味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J].修辞学习,2005,(3):56-58.
[28]李丽丽,江玉芬.汉泰语中含“红(???)”字词语引申意义对比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7):92-95.
[29]李文莉.人体隐喻系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0]梁兰彩.汉泰手部动词词义不对等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1]林胜倩.汉泰否定性称谓语对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2]卢凌芸.汉语“水”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3]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 (6):23-28.
[34]潘峰.汉语颜色词文化义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35]沈佩琳.汉语与泰语的亲属称谓词对比[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6]冉冉.汉泰敬词对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7]阮统.汉泰语“红”、“白”、“蓝”颜色构词特点对比研究[J].长江丛刊,2016,(5):57.
[38]王丽娟,王渝光.汉泰语颜色词构词对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2):83-87.
[39]魏清.汉泰称谓语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0]伍莹.现代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语义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1]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2]项开喜.事物的突显性与标记词“大”[J].汉语学习,1998,(1):12-16.
[43]肖锐.汉、泰“心”族词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4]杨姬娴.汉泰颜色词比较及泰国大学生汉语颜色词习得情况调查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5]葉军.现代汉语彩色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6]赵家新.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7]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8]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9]张芳.汉语核心词“水”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0]张美兰,穆涌.称谓词“兄弟”历时演变及其路径[J].中国语文,2015,(4):364-372.
[51]张少英.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解析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52]周荐.20世纪中国词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3]周静.“大”与“小”的对称与不对称及相关动因[J].修辞学习,2006,(5):61-64.
[54]周晓燕.汉语动物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5]Chonticha Sudmuk. A Study of Thai Non-Affected Action Verbs by the Semantic Field Theory[D]. Bangkok: Thammasat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1994.
[56]Gittisak Gai–Ari. Componential Anlysis of Verbs of Motion in Thai[D].Bangkok: Mahido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2000.
[57]Kanokwan Khankong. GO…FURTHER THAN YOU TINHK [J].Journal of Thai (special issue),2005.
[58]Margaret Ukosakul. Conceptual Metaphors Motivating the Use of Thai Face[D]. Chiang Mai:Payap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l.1999.
[59]Sukanya Roonjang. Conceptual Metaphors Using /jai/(heart,mind) in Thai[D].Bangkok :Thammasat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l,2005.
[60]Supamas Engchuan. Color Terms and the Concept of Color of the Thai in the Sukhothai Periodand at the Present Time[D].Bangkok: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2000.
[61]Thanatthakul Phornthipphayaphanit. Color Terms in Thai during the Thonburi and Rattanakosin Period[D].Bangkok: Kasetsart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2014.
[62]Utumphorn Meejarej. A Study of the Methaphorical Meaning of Body Part Terms in Thai[D].Bangkok: Thammasat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