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图式理论视角下的《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

2019-04-19刘蕾张蓊荟

现代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字经认知语言学英译

刘蕾 张蓊荟

摘 要:本文采用泰尔米(Talmy)的空间图式理论,将一个场景中的相关事物或者事件进行图式化比较,通过对比《三字经》三种英译本可以发现,母语不同的译者,他们在建构同一事物时的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的构建方式能够促进译文的多样化,拓宽翻译思路,同时也可以对中外译者在翻译中国典籍时的思维差异进行探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空间图式;《三字经》;英译

一、《三字经》英译概况

《三字经》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著作,从1812至2015的两百年来,其英译走过了一条以外国译者为主到以中国译者为主的发展道路[1](P126)。本文选择了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它们分别是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翻译的San Tzu Ching(Elementary Chinese)[2]、王宝童、李黎译注的《英译三字经·千字文》[3]和赵彦春翻译的《英韵三字经》[4]。选取这三种文本的原因是,翟理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22岁来到中国,在开启他在中国长达26年的外交生涯之前,已经习惯于西方思维并具备良好的英文基础。由他翻译的《三字经》更能体现国外学者在翻译中国典籍时的思维方式。另外两个译作均来自國内学者。王宝童和赵彦春的译作考虑到了原文三字一句的特点,尽管他们的译作不尽对称,但实属近年来的典范。赵彦春的译文一经出版,便颇受国内外好评,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本文将这三种译本作为小型语料库,通过图式理论及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不同母语人士在翻译同一典籍时,构建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王宝童和赵彦春(以下简称王译和赵译)在翻译某些句子时构建方式基本一致,而翟理斯却有很大不同。

二、空间图式理论

(一)空间图式理论概述

1983年,Leonard Talmy通过对研究空间关系的语言表述,提出了“语言对空间进行图式化”(language schematizes space)的观点。Talmy对“图式化”的定义如下:图式化的过程是对一个参照物场景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选择,用选择出来的某些方面来代表场景的整体,而忽略场景的其余方面[5](P228)。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被选择出来代表整体场景的某些方面就是语言描绘的焦点。在翻译中,即体现在译者想要突出表达的部分。为了便于分析,Talmy将空间场景主要分为三个组成成分:焦点(Figure)、背景(Ground)和参照框架(Reference Frame)。它们与空间图式的组成成分一致。

为了与完形心理学的“焦点(figure)”区别开来,Talmy把figure这个概念的首字母大写。他对于焦点的定义是:焦点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它的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一个变量,相关问题就是这个变量的具体的值[5](P230)。那么,如何确定焦点的位置呢?Talmy给语言中的焦点分别列举了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匡芳涛和文旭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6](P26),具体见下表:

在确定焦点时,定义特征起决定作用,再辅之以联想特征。本文在分析《三字经》三种译本时,也遵循了以上原则,以便能够顺利找到译文中的焦点。

视点是修辞学和文学中的常用术语。20世纪70年代,Simpson将视点引入语言学领域[7](P20)。如今视点理论已经成为空间图式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Talmy认为视点是关于人们从什么角度观察一个场景,其定义是:视角点——人们在概念层面上讲“心灵的眼睛”放到场景中的某一点,以便观察场景中其余的部分——并可确定这一视角点的位置、距离以及它的分布方式[5](P243)。因此,视点理论也可用于观察事物构建的方式,还原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中的“所见”与“所思”。

(二)研究思路

目前,与翻译相结合且比较热门的是图式理论。图式理论是德国哲学家Kant在1781年首次提出。随后,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让人们意识到语言理解中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在《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Bartlett将图式定义为:“图式是人脑对过去反应和经验的积极构建,即对大脑中长期记忆的组织和唤起。”[8](P81)译者在翻译的理解阶段,需要对源语图式进行解码,在表达阶段,需要对目的语图式进行解码。这其实是为本文作者能用空间图式理论来解释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Figure既可以指实体(如视觉场中凸显的物体和听觉场中凸显的声音),也可以指时间关系或因果关系等中的某个事件。所以,本文在通过图式理论分析三种译本时,基本能够还原译者所构建的图式。

三、《三字经》英译研究

《三字经》共114节,每节四句话。本文从中选取了10节进行分析,并按照主题将其分为“有关历史事件的翻译”和“有关主观忠告的翻译”两大类。划线部分为主要分析对象。

(一)有关历史事件的翻译

(1)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赵:Great Learning, great,/Tsengcius did create:/From personal perfection/To national progression.

王:Zeng Zi wrote/His Learning Great,/To perfect the self/And then the state.

翟:He who wrote the “Great Learning”/Was the philosopher Tseng./Beginning with cultiva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ordering of the family, /It goes on to government of one's own state and unifying of the countries.

分析:在“自修齐,至平治”的翻译时,从赵译的“perfec-tion、progression”和王译的“perfect”等词不难看出,两者的焦点置于“自我完善,国富繁荣”,均侧重理想的结果。而从翟之译文“cultivation、government”可以看出,其焦点置于“如何完善自我,如何国富繁荣”,侧重于具体行动或过程,而非结果。

(2)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赵:Thus started Liang,/Jin and Tang,/Han and Chough,/Five you know.

王:Then Tang,then Jin,/Then Han,then Zhou:/The Five short Dynasties/Were to come and go.

翟:The Liang,the T'ang,the Chin/The Han and the Chou/Are called the five dynasties,ch./

And there was a reas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ach.

分析:在翻譯“皆有由”时,翟理斯将焦点置于“reason”一词,强调五代成立,必有其原因,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赵、王两位译者将焦点置于“五代更替,不言而喻”,更侧重于结果。

(3)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赵:History is here,/Until this year./You know all:/Rise and fall.

王:All history is here/Of war and peace/And rise and fall,/Remember please.

翟:The Seventeen Dynastic Histories,/Are all embraced in the above./They contain examples of good and bad government,/Whence may be learnt the principles of prosperity and decay.

分析:在翻译最后一句时,赵、王两位中国译者深谙其道,使用“rise and fall”来指代“治乱”“兴衰”。同时,“rise and fall”带给人的是一种动态的、上下空间的想象。翟译则使用“good and bad government”“prosperity and decay”来解释这一概念,他更加侧重的是一种平面的静态的结果。

(4)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赵:Liang, Wizard True,/At eighty two./Passed Grand Test,/Beating the rest.

王:The candidate Liang/At eighty-two/In the Highest Exam/Came top on the few.

翟:Then there was Liang Hao,/Who at the age of eighty-two,/Made his replies to the great hall,/And come out first among many scholars.

分析:在翻译最后一句时,从王译的“passed” “beating”和赵译的“came top”不难看出,两位译者都只聚焦于一点,即“梁灏夺冠,脱颖而出”,强调的是结果。而翟理斯将焦点分别置于“皇殿答题”“位列第一”,强调两者间的因果关系。

(5)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赵:The Golden Mean,/All kept between./Kong Jih, the scholar,/Is its author.

王:The Golden Mean,/Zi Si wrote,/Avoiding extremes/Is the central note.

翟:The Chung Yu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By the pen of Tzu-su;/Chung (the middle) being that which does not lean toward any side,/Yung (the course) being that which cannot be changed.

分析:在翻译最后一句时,从“kept between”和“avoiding extremes”可以看出,赵、王两位译者是将《中庸》这本书看做一个整体,焦点落在对全书的评价上,即“注重平衡”。翟译则侧重部分,将焦点分别落在“中”和“庸”的各自特点上,即“不偏”、“不易”。

(6)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赵:Dough by name/Fulfilled his aim,/His five sons/All famous ones.

王:Mr.Dou Yanshan,who/Turned from shame,

/Begot five sons,/Each rose to fame.

翟:Tou of the Swallow Hills/Had the right method/He taught five sons,/Each of whom raised the family reputation.

分析:在翻译“教五子”时,赵、王两位译者将焦点置于“为人父”上,仅侧重于结果。而翟译则将焦点置于“父教子”上,构成下句五子“名俱扬”的原因。不难看出翟理斯更关注上下文之间的因果关系。

猜你喜欢

三字经认知语言学英译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朗朗韵味话经典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