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宝石能谱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2019-04-19李玉泽孙世春卑贵光
李玉泽,李 思,孙世春,刘 娜,佟 晶,卑贵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812)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具有微创、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为定性诊断疾病提供可靠依据,现已广泛应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1-3];但是,穿刺过程中为了准确定位病灶,需重复多次CT扫描,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常大于常规CT检查。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的高辐射问题在临床上已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探讨低剂量宝石能谱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80例患者,男58例,女22例,年龄39~83岁,平均(63.8±9.0)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9.18~23.52 kg/m2,平均(21.64±1.35)kg/m2。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Discovery 750 HD 64层宝石能谱CT机,活检针为Cook公司(Bloomington, Ind)18G自动活检切割针(9 cm和15 cm)。为确定穿刺点,首次CT定位扫描采用常规胸部CT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螺距0.984,准直器宽度40 mm,机架转速0.6 s/rot,层厚2.5 mm。穿刺过程中多次重复定位采用低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auto tube current modulation, ATCM)技术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daptive stas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SIR),设定电流输出值为50~200 mA,逐渐增加噪声指数(noise index, NI),NI分别选择20、24、28,其他参数同首次扫描。
具体方法:根据病灶位置选择适当体位,放置定位标志。根据首次CT定位像,以病灶为中心行2~5 cm范围扫描(常规剂量),以确定最佳穿刺点和进针路径;之后消毒皮肤,局部麻醉、穿刺,将注射器针头留置于胸壁内,再次行小范围CT扫描(低剂量,NI=20),以确定穿刺点位置是否合适。按照确定的穿刺角度及深度进针,进针深度接近胸膜后再次CT扫描(低剂量,NI=24),及时调整进针方向及深度,快速进针穿过胸膜到达病变边缘,进一步至病变中心,再行CT扫描(低剂量,NI=28)以确定针尖是否在病灶内。于屏气状态下激发自动活检针,取病变组织1~3条。穿刺结束后,以病变穿刺层面为中心行5~10 cm范围CT扫描,观察是否有气胸或出血等并发症。穿刺扫描过程中采用铅围脖、铅围裙等对患者进行防护。
1.3 图像分析 由2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分别阅片,意见不同时经协商达成一致。对CT图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级。甲级:病灶显示清晰、无伪影,满足穿刺需要;乙级:病灶显示较好,无明显伪影,基本满足穿刺需要;丙级:病灶显示不清、有伪影,不能满足穿刺需要。
将CT图像传入GE ADW 4.5工作站,由工作站自动计算CT容积剂量指数(CT volume dose index, 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根据公式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 ED)。ED=k×DLP,k为剂量转换系数,在胸部k取0.014 mSv/(mGy·cm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多组间图像质量分级。多组间CTDIvol、DLP、ED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剂量与NI为20、24、28的低剂量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穿刺针和病灶的位置关系,可满足穿刺需要,图像质量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2,P=0.08,表1、图1)。常规剂量与NI为20、24、28的低剂量CT图像的CTDIvol、DLP、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随着NI增加,CTDIvol、DLP、ED呈逐渐降低趋势,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1 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图像质量(例,n=80)
表2 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图像辐射剂量比较(±s,n=80)
表2 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图像辐射剂量比较(±s,n=80)
扫描方法CTDIvol(mGy)DLP(mGy/cm)ED[mSv/(mGy·cm2)]常规剂量9.54±0.6579.66±11.891.12±0.17低剂量 NI=203.25±0.1225.05±4.170.35±0.06 NI=242.52±0.1321.21±3.610.30±0.05 NI=282.24±0.0918.77±2.990.26±0.12F值8 299.971 500.021 088.85P值<0.01<0.01<0.01
图1 患者男,53岁,右肺上叶结节,常规剂量及低剂量CT图像质量均为甲级,肺纹理清晰,随着NI增加,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均能清晰显示穿刺针的进针路径及其与病灶之间的位置关系 A、B.常规剂量CT扫描纵隔窗(A)和肺窗(B)图像; C、D.NI=20时纵隔窗(C)和肺窗(D)图像; E、F.NI=24时纵隔窗(E)和肺窗(F)图像; G.NI=28时纵隔窗(G)和肺窗(H)图像
3 讨论
CT辐射对公共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大范围多次常规扫描所导致的高辐射损伤不容忽视[4-5]。据统计,临床由于CT检查诱导的各类癌症发病率逐年升高[6]。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是临床常用的微创诊断方法,但给患者带来较高水平的辐射暴露[7-8]。为使穿刺针到达最佳位置,CT引导时常需多次重复扫描,必然增加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CT引导下穿刺的目的是准确显示穿刺针尖位置,无须显示病灶细微结构来诊断疾病,使得低剂量CT应用于引导胸部穿刺成为可能。
CT扫描的辐射剂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随管电压、管电流及扫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螺距的增大而减小[9]。降低CT辐射剂量的常用方法有降低管电流、减小管电压、增大螺距、减少扫描时间和控制扫描范围等。X射线的辐射剂量主要由管电压和管电流决定,而常规CT扫描的管电压固定,因此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常采用降低管电流的方法来降低辐射剂量[10],但通常导致图像质量下降。
本研究中,CT低剂量扫描采用ASIR技术。既往研究[11]表明,以ASIR行CT扫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和相似重建速度的前提下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可有效降低图像噪声;提示适度增加NI不仅可获得满足穿刺需要的图像质量,还可降低辐射剂量。CTDIvol、DLP和ED是反映CT辐射剂量的常用参数。CTDIvol表示单次扫描断层内X-Y平面扫描的平均剂量分布;DLP表示一次扫描的总剂量,与扫描范围及采集的层数有关,反映患者一次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12];ED为有效辐射剂量,用于评价辐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剂量与NI为20、24、28的低剂量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穿刺针和病灶的位置关系,满足穿刺需要,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NI为20、24、28时图像的CTDIvol、DLP和ED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图像(P均<0.05),且随着NI增加,CTDIvol、DLP和ED逐渐下降(P均<0.05),提示低剂量CT扫描既可满足肺穿刺活检需求,又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通常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与其身高、体质量等因素有关,X射线的穿透能力随患者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减弱[13]。张皓等[14]研究表明,BMI与肺低剂量CT图像质量呈正相关。李亚林等[15]研究报道,低BMI个体接受的X射线剂量更低。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标准BMI个体,同时采用同一个体不同扫描条件下辐射剂量的自身对照,可有效减少患者个体因素导致的结果偏倚。但本组未纳入过胖和过瘦的患者,结果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患者,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按照不同BMI分组进一步研究。此外,操作者的穿刺技术对患者辐射剂量也有一定影响,如操作者缺乏经验对穿刺点定位不准确、进针角度及深度不佳等均可能增加扫描次数和范围,从而增加辐射剂量。
综上所述,低剂量CT扫描获得的图像可以满足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需要,并降低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