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瘫痪患者不同时机康复介入治疗效果对比观察
2019-04-18莫海东
莫海东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康复医院 528000
脑梗死是临床上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常常出现失语、偏瘫等极为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受到疾病的严重影响。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积极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可修复神经元,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是康复治疗介入的时机在临床上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对于脑梗死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提高康复的效果[1],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及早介入康复治疗脑组织的耗氧量增加,病灶周边的缺血加重[2]。本文旨在探讨分析脑梗死瘫痪患者不同时机康复介入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114例脑梗死瘫痪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CT或MRI检查均确诊为脑梗死,均为首次发病<72h,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患者意识清晰。排除心、肝、肾功能异常,合并其他疾病导致的意识、运动神经功能疾病,双侧瘫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妊娠和哺乳期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其中观察组男37例,女20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8.92±7.36)岁,病程<72h;对照组男34例,女23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9.01±8.22)岁,病程<72h。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对症治疗,评定患者的脑功能状况并且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药物对症治疗2周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与治疗,对照组患者:药物对症治疗4周后晚期介入康复训练与治疗,具体实施内容如下:(1)针灸按摩治疗:对患肢进行针灸按摩治疗,针灸采用常规体针与头针,头针取患者病灶一侧运动区,体针则是以患肢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以及足阳明胃经为主。针刺部位取患者合谷、曲池、伏兔、内关、手三里、肩髃、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视患者临床情况适当加减,早期配合电针辅助治疗,1次/d,30min/次,每个疗程7d,治疗3个疗程。另外利用中医理论对患者头部功能、躯干的穴位进行推拿按摩康复治疗。(2)作业治疗:评估患者的病情,制订个性化的康复作业,利用患侧肢体残存的功能、器具辅助等进行康复训练。(3)气压治疗:对患肢进行1次/d的气压治疗,压力范围调节至30~100mmHg(1mmHg=0.133kPa),加压循环调节至27/22s(50/60Hz),1次/15min。(4)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训练:指导患者穿衣、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训练,另外帮助患者进行眼、手协调功能、平衡功能的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20min/次,1次/d。
1.3 观察指标[4](1)FMA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满分100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运动功能恢复越好,得分越高。(2)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借助美国国立研究脑卒中量表,神经功能恢复愈好,得分越低。(3)BI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功能恢复越好,得分越高。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6周观察组患者FMA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FMA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6周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BI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6周观察组患者BI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NIHS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BI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常伴有各类严重的并发症,尤其偏瘫的发生率较高,患者表现为患侧肢体的肌力和自主控制能力不断下降,进而导致其肌肉张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严重影响脑梗死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5]。疾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梗死患者的中枢神经造成其瘫痪,但是中枢神经的结构、功能仍然具备再塑和重组的能力,并且患者未凋亡的神经细胞可以通过适当的刺激再生,因此对脑梗死患者给予有效的康复训练,梗死面积减小,降低致残率,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受损的神经元得以修复。
康复治疗、训练持续促进患侧脑半球的功能重建和代偿,神经突出和轴突的联系在康复治疗的持续作用下恢复建立,神经侧支循环恢复。利用肢体残余功能和辅助器械进行作业治疗,患者的四肢和躯干整体功能提高[6]。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使脑梗死的面积不断减少。康复治疗介入的时机在临床上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对于脑梗死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提高康复的效果,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及早介入康复治疗脑组织的耗氧量增加,病灶周边的缺血加重。本文结果显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治疗后2、4、6周FMA、BI评分较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显著提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脑梗死瘫痪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具有加强的改善作用,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较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更具有优势,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降低康复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因此康复治疗的时机选择对于后期康复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脑梗死患者发病2周内脑水肿尚未消除,有一个自我恢复的过程,情绪受到病情的影响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此时给予康复治疗训练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康复训练对患者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均有刺激作用,对其兴奋性进行调节,神经传导正确输出,异常、原始的反射活动受到抑制,促进运动模式的改变和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并且及早介入康复治疗神经侧肢循环、轴突等联系建立,促进大脑半球功能的代偿[7]。另外,对患者的肌肉力量进行训练,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脑梗死瘫痪患者不同时机康复介入治疗对效果影响显著,结合本文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