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习惯养成策略

2019-04-17汪丽霞

中国德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排队法治

对于基于生活德育的课程教学,教育者应首先走进儿童的现实生活,了解学生现有的问题,只有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清楚地知道学生们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习惯包括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会让人受益终生。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阵地,部編《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培养具有爱心、责任心和法治观念,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儿童为根本方针。那么,该如何利用好道德与法治课来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呢?

一、走进学生生活,进行课前准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鲁洁教授也极力倡导要“走近儿童,走得再近一些”。对于基于生活德育的课程教学,教育者应首先走进儿童的现实生活,了解学生现有的问题,只有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清楚地知道学生们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对于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只有清楚地了解到当下学生的习惯现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智慧。

以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我们爱整洁”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想要引导学生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几个问题:学生对于“整洁”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在生活中有哪些不整洁的表现?学生对于保持整洁的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如何?对问题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抓住合适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谈话,也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了解孩子的习惯问题。

当对教育对象有了清晰的认知后,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思路便会变得清晰。比如,学生对于整洁的认识原先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层面,如衣着打扮整洁(别人容易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教师就要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整洁不只是表现在别人容易看得见的地方,也表现在很多细微的地方(耳后根、指甲缝等)。再比如,很多一年级学生可以保持外表的整洁,但需要家长的帮助,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独立保持整洁的能力,比方说系鞋带。

再来看看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的“大家排好队”这一课,其中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笔者在教这一课之前仔细地思考:二年级学生对于排队有什么样的认识?在学生的身边有哪些排队问题呢?于是利用课下时间和他们聊天,原来他们已经懵懵懂懂地知道排队是好的行为,但是潜意识中觉得排队很麻烦,经常会忘记要排队。另外,笔者通过在校园中的观察发现:学生中午在食堂就餐时经常会发生拥挤现象,特别是打汤的时候,他们一个劲地往前挤,不去排队。有了这一发现,就要深刻地挖掘:学生为什么不排队呢?私下里找来几个学生,听到了他们的心里话:因为害怕自己打不到汤,所以就想快点儿往前挤。针对课前了解的这些情况,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就加入了一个“食堂打汤”的情境,因为这是学生关心且需要解决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上课时,在让学生认识了排队的重要性后,紧接着出示“食堂打汤”真实场景的图片,学生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表达,继而明确了自己应该排队去打汤,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教学的内容与设计应源于对儿童真实生活的了解,而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中有限内容的呈现,只有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才能开展更加有效的习惯养成教育。

二、巧妙创设活动,落实课中指导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诚然,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能靠直接的灌输,而是要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不断认识、理解、感悟,最终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良好的习惯,更是离不开活动的巧妙设计。

首先,要在活动中认识好习惯。

同样是在“我们爱整洁”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揭示整洁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先利用绘本上的小猪皮皮这一卡通形象来切入,为了使整个活动更具有情境性,也可以插入山羊请客的视频,更加直观地展现出不整洁的小猪皮皮的形象。接着,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小猪皮皮不受欢迎呢?”“你喜欢和这样的小猪交朋友吗?”等问题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什么是不整洁。

接下来,设计一个“小镜子,照一照”的活动。学生在镜子面前照照自己,再照照同学,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或同学身上不整洁的地方并进行整理。如此,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对整洁这一概念进行认知,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养成爱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次,在活动中指导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概念上,更应落实在实践中。比如,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我们有精神”这一课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来设计活动的:她先出示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小松树》,让学生自己来唱一唱,再播放音乐老师的歌唱视频,通过对比,学生发现音乐老师唱得更有精神。这位教师根据同学们发现的问题继续挖掘:“那怎样才叫有精神呢?你会有精神地唱一唱吗?”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明白了,有精神的歌唱就要声音响亮、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动作整齐。当再一次让学生尝试唱一唱的时候,学生立马就显得精神多了。如此,良好的习惯便在活动中悄然养成了。

再比如,“我们爱整洁”这一课的教学,一位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做陶泥”的活动。第一次做陶泥时,尽可能地营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从中可以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的手弄得很脏,桌子很不整洁,工具没有收拾……活动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暴露出的問题进行交流,最后得出保持整洁的方法:活动前可以带上一次性手套,活动结束时可以用湿纸巾擦手、整理好桌子,等等。总结方法后,让学生再次来玩这一游戏,学生们就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方法来保持整洁了。在这样具体可见的活动中,老师通过恰当地提示,一步一个脚印指引着学生向好习惯的目标前进,这样的指导实实在在、效果显著。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定要具体落实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真切的体验获得有效的方法,并形成深刻的认识。

三、利用课后延伸,巩固教育效果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让他们认识好习惯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下去。为了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就必须利用好道德与法治课后的资源。

首先,设计课后延伸活动。比如在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不拖拉”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延伸活动:列一张表格,将自己不拖拉和拖拉的事情连续记录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再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对比、交流,看看自己相较于一周前有没有明显的进步,有没有真正地做到不拖拉。其实,这样的延伸活动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督促,给予学生保持好习惯的动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后的一些行为表现,并适时去提醒与指导。

其次,利用好班会课、晨会课。集体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晨会课或班会课上,对一些已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学或是有意识地改正不好习惯、努力养成良好习惯的同学进行激励、表扬,通过强化作用有效巩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

最后,充分发挥家长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其言行举止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的正确引导,回家后却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逐渐失去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与各方面的表现,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双方合作致力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总之,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息息相关,利用好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对于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利用好道德与法治课堂,使学生受到良好习惯的滋润。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点一滴逐渐培养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多思考、多实践,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行动中。

【汪丽霞,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谷 月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排队法治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辽宁省盘锦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排队做操
小学体育教学中良好习惯养成策略探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