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2019-04-17
道德伪善的教育学思考
正规教育所面对的是发展中的人(基础教育所面对的基本上是未成年人),在道德上是未定型的人,绝对不能给他们贴上道德伪善的标签。当然,这样要求也并不是无视他们道德上存在的问题。虽然几乎不存在处心积虑的伪善者,但不可否认,即使是未成年人,也可能会有具体行为上的伪善,甚至有人格性伪善的苗头。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发展中的人,不是无视问题,而是看到问题背后的多种可能性。伪善与说谎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说谎的一种形式。正如我们不能因他们偶而有之的说谎行为来断定他们没有诚实品质一样,也不能因他们偶尔为之的伪善来断定他们就是伪善的。偶尔有之的说谎行为是走向诚实的学习方式之一,同样,偶尔为之的伪善也是走向正直的学习方式之一。即使是有人格性伪善苗头的孩子,也并不一定发展成为人格性道德伪善。当然,遇到这样的受教育者,教育者需要更加用心、更加主动地去引导、去教育,以免不可挽回。
(高德胜:《道德伪善的教育学思考》,《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第11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的全媒体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而是基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当前现实生活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进入了全媒体传播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要受到家长、老师、朋友等身边人和事的直接影响, 也会通过图书、电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载体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的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十二个关键词,理论性要求比较高,具有严密的体系化要求。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单纯地采用理论灌输的方法,很难实现有效教育。全媒体传播则可以通过呈现方式、媒介形式等的多样化设计,实现结构化传播。在保证整体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采用通俗解读、案例故事、互动传播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实践意义和践行方式进行解读,让青少年通过生动通俗的解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连保军,李晓东,何爱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的全媒体传播》,《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年第12期)
语录
@钟启泉: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生活化、现实化,为其引入真实的社会情境,让每个学生面对复杂的情境,针对现实问题情境展开思考,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出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与合作能力。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
@袁振国:不仅仅是大學,小初高也应该让学生开展属于自己的社团活动,并且在社团活动之中要让孩子成为社团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让孩子自己设计、构思、招募,并且维持一个社团的正常运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
——转载自《教书育人》
@薛法根:有些校长常常抱怨“没人才”,那是因为在他的心里,没有把教师当作学校最重要的财富;在他的眼里,只看到教师的缺点与不足,而没有用心挖掘教师隐藏不露的“真本事”。
——转载自《教育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