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落脚点应是责任教育与志愿者精神培育
2019-04-17熊丙奇
熊丙奇
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近年来备受争议。反思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必须对准导致这一制度发生变异的根源,否则改进无从谈起。
目前的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服务意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官”身份,比如,有不少班主任赋予学生干部管理其他学生的特权,令学生干部自视高其他学生一等。同时,由于学校在评优、综合素质评价中,把担任学生干部作为一项评价指标,这就让学生干部的身份利益化了。以前,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担任班干部影响学习,不愿意让孩子当班干部;而现在,家长们看到担任班干部有好处,甚至出现帮孩子要干部的现象。与之对应,有些学生干部小小年纪就开始打官腔,懂得变现手中的权力,这就使这一制度走向了反面。
从育人角度看,中小学学生干部制度应该基于学生责任心和志愿者精神的培育。學生干部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制度,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教育途径。要让学生进行更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就需要培养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心—对自己负责,也对集体负责,以及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样的学生干部制度就要求:担任学生干部不应是某些学生的专利,而应该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干部不能由教师指派,而要由学生选举产生,并向同学述职;更重要的是,不能把担任学生干部作为“评优项”,而是要倡导公益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淡化担任学生干部的功利诉求。
学生干部制度是学校整体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客观而言,在推进学生干部制度时,我国中小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学生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都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另一方面,相比其他同学,学生干部更听老师的话,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也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中小学正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把改进、完善学生干部制度,作为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实现教育家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学生干部制度,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标,也可优化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给学生以更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