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干部权力异化的表现、原因与教育应对
2019-04-17徐孝雪李伟
徐孝雪?李伟
只有社会文化环境、班级制度和人际影响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发挥育人作用,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和规避班干部权力异化,引导和促进班干部权力复归教育本质。
2018年7月19日,中山大学学生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中山大学学生会2018—2019学年度干部选拔公告》,公示了对两百多名学生干部的任命,并特别标注了一些职位是“正部长级”还是“副部长级”。这份措辞和内容颇具“官味”的公告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舆论热议。有些网友调侃“中山大学圆你部级领导梦”,有些网友则认为这是对大学精神的一种讽刺。究其原因,我们可以追溯到中小学时期班干部制度及其背后的权力异化现象。
虽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班干部的研究或多或少触及到了班干部权力话题,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班干部权力的异化现象。因此,厘清中小学班干部权力异化的表现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班干部权力复歸教育本质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班干部权力异化的表现
就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班级现状来说,班干部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班干部权力崇拜、班干部权力任性、班干部权力“腐败”等方面。
1.班干部权力崇拜
自古代社会以来,中国就一直存在着权力崇拜的意识和行为。班干部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原本首要任务是遵守校园规范、努力学习,但由于教育者对班干部委以重任,让其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际上班干部成了班规的“代言人”。班干部作为班规的“代言人”行使学校和教育者赋予的“合法性权力”,其他学生则为避免惩罚而对班干部权力表现出尊重和顺从。久而久之,这似乎也成了中国教育和班级语境中教育者、班干部和其他学生之间“约定俗成”的现象或集体无意识的习惯。
随着这种传统或习惯的延续,班干部学生和其他学生逐渐被区分,甚至隔离开来。班干部享受管理班级这一特权带来的种种好处,自然而然不断强化自己作为班干部的权力角色。其他学生作为被管理方则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追逐班干部权力”的学生,他们因羡慕班干部权力所带给班干部的种种特权而在教育者和其他同学面前积极表现,以达到自己成为班干部的目的,这类学生在班上占少数;第二类是“对班干部权力恐惧”的学生,他们为避免排斥或惩罚而对班干部权力表示顺从,这类学生占班上大多数;第三类是“事不关己型”的学生,他们对于班干部权力既不明显追逐也不明显顺从,对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也多随大流,集体荣誉感淡薄,这类学生在班上也占有一定比例。[1]
无论是班干部还是三类其他学生,他们对待班干部权力的态度都使得班干部权力崇拜被进一步强化,进而导致其进入社会后对“当官”的过分追求。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四分之三以上的中学生把“当官”作为人生目标,而美国和韩国分别有七成以上中学生,日本有七成以上初中生、五成以上高中生表示“不想当官”。[2]这说明“官本位”思想在我国年轻一代身上仍有较大影响。
2.班干部权力任性
所谓“班干部权力任性”是指班干部在被班级或学校赋予管理班级的权力之后,仅凭个人意愿而不顾校纪校规、班级班规和班级内其他学生正当意愿的“无所作为”或“恣意妄为”。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干部行使权力范围的失衡;二是班干部行使权力方式的失当。
从班干部行使权力范围失衡这一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班干部权力的“无所作为”。班干部被赋予管理班级的权力之后,同时也伴随着应当承担的相应职责。例如班长负有统领全班、团结同学、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职责,体育委员负有带好本班同学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职责,等等。但是班干部权力任性使得班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失职、渎职,只享受班干部这一“官衔”带来的荣誉,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推脱给其他班干部。
从班干部行使权力方式失当这一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班干部权力的“恣意妄为”。班干部最初被赋予管理班级的权力时,主要目的是为班级同学服务以维持班级良好运转,其核心理念是“服务班级”。但是在现在的班集体中,存在这样一类班干部,他们为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维持班级正常运转,采取言语侮辱、威胁、动手打人等暴力方式管理班级。诸如,河北省石家庄某实验小学班长经常对同桌言语侮辱[3]、河南巩义某中学班长则把“顶撞”学生打成精神病[4]等等。这些班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将服务异化成奴役、将保护异化成施暴,这与班干部权力的教育性质背道而驰。
3.班干部权力腐败
班干部权力来源于学校及教育者的授权和同意,它只能被用来为建设更好的班级共同体服务。然而某些班干部却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进而滋生了一系列班干部权力腐败现象。班干部权力腐败可能贯穿于竞选班干部和当选班干部后的整个过程。在竞选班干部的过程中,主要涉及那些正在担任班干部并且想要连任的学生;在当选班干部之后,则可能涉及所有班干部。
在竞选班干部时,主要表现是“贿选”。近些年来,家长的教育观念逐渐更新—从原来认为当班干部就是耽搁学习时间来做“苦差事”,到如今认识到班干部是培养学生领导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机会。更多的家长还看到了学校赋予班干部评优获奖、升学加分以及其他优惠待遇。[5]因此,对于那些已经抢先占据有利地位的班干部的家长来说,要将这个位置牢牢掌握在手中,于是新学期开始前请老师吃饭、通过各种渠道找关系等活动层出不穷。而学生在享受过班干部权力带来的“好处”之后,竞选班干部时也采取种种措施以确保自己连任。例如,给班级同学送礼物等。
在当选班干部后,少数班干部也会发生滥用职权以收取贿赂的现象。如安徽怀远县一小学副班长兼语文课代表,利用语文教师赋予其检查作业和监督背书的权力,五年内收取其他同学贿赂竟达两万多元。[6]人们时常能听到官场干部搞腐败的新闻,但是“滥用职权以收取贿赂”这种事竟发生在中小学班干部身上,真的令人非常担忧。
二、班干部权力异化的原因
在当今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班干部权力之所以异化,究其原因是社会文化、班级制度、人际影响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1.班干部权力异化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7]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成为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集体文化的熏陶和习染。我国历来就有“官本位”的思想,且这种思想在我国民众心里根深蒂固。对于学生家长来说,自己孩子在学校是班干部,那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既处于这种集体文化里,又缺乏成人的正确引导,因此极易受到这种文化的侵蚀。
另外,随着网络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各色信息。网络上有关“以权谋私”“暴力执法”“官员特权”的信息泛滥,而对于权力本身所含有的服务他人和承担职责的引导较少。在这种大肆弥漫的不良社会风气里,作为理性思维还未完善、从众心理较强的中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中学会各种“官腔”“官相”。当他们进入到班集体后,就会出现对班干部权力的認识或使用不当的情况。
2.班干部权力异化的班级制度原因
班干部原本作为班级的普通一员,但由于被赋予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权力,因此承担了“班干部”这一特殊角色。很显然,班干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职人员,但是班级制度上规定的这种“官本位”的称呼,让班干部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无形与其他学生隔离开来—班干部是“领导阶层”,其他学生是“平民阶层”。
作为“领导阶层”的班干部拥有教育者和学校赋予的监督和检查“平民阶层”的权力,甚至有的班干部还被赋予惩罚违规同学的权力。然而作为“平民阶层”的其他学生更多的只是服从“领导阶层”对自己的管理。这种在班干部学生和其他学生之间形成截然相反的“阶层”已经成为事实性的存在,并得到教育者和同学的认可,逐渐成为一种班级制度。[8]这种班级制度为班干部权力提供了有利保障,也为班干部权力异化打下了基础。一方面,在班级日常管理活动中通过与同学、教育者不断互动,班干部的权力不断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它又缺乏正式且有效的约束机制加以监督。当权力在内部不断被强化而外部约束又非常缺乏的情况下,权力就可能演化为“绝对的权力”,从而导致权力异化。
3.班干部权力异化的人际影响原因
与班干部联系最紧密的就是教育者、家长和同班同学,这三方对班干部权力异化有直接影响。
其一,教育者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的错误态度和观念可能造成班干部权力走向异化。一些教育者出于“偷懒”,把班级管理权力全权交给班干部,对班级学生事务极少过问,在面对班干部过度行使权力管理其他学生时,也采取视而不见或纵容的态度。这种不作为实际上代表了教育者的默许,在这种默许中班干部变得变本加厉。
其二,家长对班干部权力的错误观念影响了学生。为了能够占据更多的教育资源,家长会采取各种行动为子女获得更多的竞争资本。在他们看来,班干部是一种“物品”,进而作为一种“身份资源”,可通过权力和金钱等非正常手段进行交换。[9]正是在家长这种错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下,班干部极易对自身的性质以及其所具有的权力形成错误理解,以致于在实际运用班干部权力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权力异化的现象。
其三,班级同学无条件的尊重和顺从无意中强化了班干部权力,也会导致班干部权力异化。“我国自古就有等级划分,每个人按着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行事,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尊重权威和规范。”[10]由于班级制度的规定,班干部被赋予管理班级的权力,其他学生容易对班干部权力表现出无条件的尊重和顺从状态,久而久之,班干部自身也容易陶醉或迷失在“权力的假象”之中,从而有走向权力异化的可能。
三、班干部权力异化的教育应对
既然班干部权力有异化的条件和“土壤”,并已成为一种确定的事实,那么,如何才能规避这种现象呢?
1.在社会文化方面,倡导和形成“服务”“民主”的观念与氛围
就整个大的社会环境来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强调“服务”是班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应遵守的核心理念。从“服务”理念出发,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对班干部的称呼,淡化,乃至消除其蕴含的“官本位”意味。现在很多中小学校开始将班干部称为“班务员”,这种称呼的改变,体现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将班干部称为“班务员”就意味着“班务员”在管理班级时不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也不能采用暴力手段迫使其他学生接受其管理,更不能把这种公共权力当成私人权力以为自己谋私利。
“民主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价值体系,是在‘主权在民原则指引下按照多数原则和协商原则进行公共决策的社会管理机制及其活动机制。”[11]当整个社会形成民主的氛围时,民主不仅可以维护个体权利,还可以限制公共权力。新一代的青少年只有身处这样的社会文化中,拥有民主的观念,才能正确看待班干部权力,并且对拥有班干部权力的同学进行监督,履行自身职责。
2.在班级制度方面,形成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为了应对班干部权力异化带来的问题,中小学可以从改变班干部竞选方式入手。相对以前教育者任命学习成绩好、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班干部的任命制来说,当下大力推崇的民主选举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使得所有学生都有担任班干部的机会,降低班干部权力被少数几个人掌握的概率。然而无论是任命制还是选举制,如果对被选出的班干部在日后行使权力时没有一个约束和监督机制的存在,任何学生拥有了班干部权力之后都有可能出现异化的可能。
因此,在班集体建立之初,就要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既要给予班干部管理班级的权力,又要与全班同学一起制定班干部权责公约,从制度上明文规定班干部所拥有的权力界限,让其在日常管理班级中按“章”办事,依“法”履责。同时也可以在班级内设立若干个专门监督班干部履职的岗位,岗位人选可为全班投票选出的最为民主公正的同学,也可以轮流担任,班集体内人人都有权监督班干部。[12]处于监督岗位的同学可随时或定期对班级内其他同学进行有关班干部权力使用情况的民意调查,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班干部,使其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除此之外,还可制定相应的班干部奖惩机制。每一学期末,全班同学对所有班干部进行匿名打分,对于得分高的班干部进行评优评先,进一步激励他们更好地服务班集体;对于得分低的班干部,暂时取消继续担任班干部的资格,同时教育者和班集体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及引导。
3.在人际影响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行使班干部权力
教育者的授权是班干部权力的主要来源,并且部分学生极具“向师性”。如果不从教育者着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班干部的权力,那么班干部对权力的认识和使用就容易偏离原轨道。教育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行使班干部权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干部权力的服务性,二是班干部权力的教育性。
其一,教育者淡化,乃至消除班干部权力所带来的等级色彩,强化班干部权力中蕴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引导,要让班干部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建设者与服务者,班级同学有权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约束。这就要求班干部不仅要以身作则遵守校纪校规,而且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该秉持公平公正、不滥用权力、不骄傲自大、不自以为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威信。同时,班主任不能简单地把属于自己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班干部,即使需要把一部分权力给班干部,也要尽量把管理的内容转化为服务的内容,切忌把班干部变成“教育者的眼线”“学生的卧底”。强调班干部权力的服务理念,也要求教育者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对于犯错的班干部要一视同仁,否则,教育者对班干部的态度会影响其他同学对班干部权力的态度,促使班干部权力走向异化。
其二,教育者要突出班干部权力的教育性与公共性。要想让所有的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那么他们必须参与到整个教育活动中来。因此教育者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不是让仅有的几个学生当班干部。根据每个学生的意愿、能力、兴趣与成长需要等特点,为所有学生创造管理班级、建设班级的平等机会。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增强其自信,对班级产生更强的归属感,而且通过让更多的学生拥有管理与建设班级的权力,降低班干部权力被少数人“独占”而造成班干部权力异化的可能性。
总之,只有社会文化环境、班级制度和人际影响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发挥育人作用,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和规避班干部权力异化,引导和促进班干部权力复归教育本质。
参考文献:
[1]杜明峰.班干部权力的架构:一项田野调查[J].基础教育,2015,12(2):79-86.
[2]崔丽.《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中学生关于21世纪之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学生对21世纪充满希望[J].教师博览,2000(1):12-14.
[3]张雅慧,刘迎晓.对小学班干部权力异化问题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5(10):168-169.
[4]班长的“王法”:你被班干部伤害过吗[EB/OL].(2012-12-25).[2019-03-06].http://news.163.com/special/monitorprivileges/.
[5]彭秀丽.权利与权力:班干部的诞生[J].当代教育科学,2012(14):18-21.
[6]苏艺文.多名小学生长期遭班干勒索不给钱还曾被逼吃喝污物[N].安徽商报,2015-05-08(8).
[7]約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8][10]王放.班干部权力形成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48-49.
[9]杜明峰.班干部的“身份”及其建构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2):19-23.
[11]周金山.论学校教育民主及其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12]王俏华.为了更好:班干部制度检视[J].中国德育,2016(3): 22-26.
【徐孝雪,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李伟,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