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6年广州地区体检人群尿液酸碱度变化趋势分析
2019-04-17郑湘毅
郑湘毅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疗养院 康复医疗中心综合科, 广东 广州, 511490)
尿液酸碱度(尿pH值)在生理情况下因膳食结构的不同可有较大变化,多在6.0~6.5, 肉食为主者尿液偏酸,素食者尿液偏碱[1]。尿液pH偏低是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2]。文献[3-5]报道,中国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膳食结构存在差异,有些地方人群摄入肉类及油脂类食物超过膳食指南推荐量,而蔬果等消费量偏低,这必然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而饮食结构上的变化可从尿pH值中反映。本研究对健康体检人群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为本地区居民的膳食指导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5月本院体检保健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80 201例,其中男104 078例,女76 123例,平均年龄(42.86±14.72)岁,受检者主要来自广州地区的机关、企业、工厂和学校,排除有肾脏疾病者。
1.2 方法
180 201例体检者早晨空腹取新鲜尿液(非服药后)10 mL, 使用干化学方法结合爱威AVE763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按体检年度分组,分析不同年度尿pH值的变化及男性、女性尿pH值的对比情况,并按年龄分层对比尿pH值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方差齐性,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013—2016年不同尿酸碱度的变化
2013—2016年尿pH值呈>6.5~7.0的体检者占21.20%~25.13%, 尿pH值呈≤6.5(偏弱酸性)者占74.87%~78.78%。尿pH值≤5.5者占比从2013年的63.01%降至2016年的22.05%, 呈逐年下降趋势。尿pH值>5.5~6.5者占比从2013年的14.24%上升至2016年的52.82%, 呈逐年上升趋势。pH值>7.0者占比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不同年度尿酸碱度的变化情况[n(%)]
2.2 2013—2016年体检人群的尿pH值变化情况
2013—2016年,体检人群的尿逐年上升,不同年份间尿pH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2。
表2 2013—2016年体检人群的尿pH值变化
与2013年比较, **P<0.01; 与2014年比较, ##P<0.01; 与2015年比较, △△P<0.01。
2.3 不同性别尿pH值变化情况
同一年份男女对比,男性的尿pH值均显著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同一性别体检者的尿pH值逐年升高,年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的尿pH值对比情况
与2013年比较, **P<0.01; 与2014年比较, ##P<0.01; 与2015年比较, △△P<0.01; 与男性比较, ▲▲P<0.01。
2.4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尿pH值变化情况
同一年龄段体检者的尿pH值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一年度中, 30~39岁年龄层体检者的尿pH值相对较高,30岁前体检者的尿pH值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上升, 39岁后体检者的尿pH值随着年龄增长有所下降。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段人群各年度尿pH值情况
3 讨 论
中国于1989年首次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之后于1997年和2007年进行了修订, 2014年重启修订,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中指出的中国居民面临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双重挑战的情况,对部分食物的日摄入量进行调整。为了帮助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增强体质, 2018年中国发布了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8)和膳食宝塔,用来指导居民的膳食摄入。与指南相关的同期证据表明,遵循指南进行膳食指导,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都会降低[6]。中国对于膳食结构的调查多使用问卷调查形式,监测时间长,有一定时限性,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多种常见代谢性疾病可引起血液及尿液酸碱度及成分的改变[7-9]。由于中国地大且民族多,不同地区的饮食结构也不同,因此膳食指引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10]。
梁伯衡等[11]报道,广州市18~64岁居民的膳食处于中度失衡状态,膳食摄入不足为主要问题,男性、40~49岁和中低学历人群的膳食失衡状况较严重,同时有83.8%的人对畜禽肉类的摄入量超过推荐量。耿文宁等[12]发现,尿液中马尿酸含量和尿液酸碱度与2型糖尿病相关。
本研究对2013—2016年180 201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尿pH值监测,发现人群尿pH值呈≤6.5(偏弱酸性)者占74.87%~78.78%, 有逐年下降趋势。尿pH值≤5.5者占比从2013年的63.01%降至2016年的22.05%, 呈逐年下降趋势。尿pH值>5.5~6.5者占比从2013年的14.24%上升至2016年的52.82%, 呈上升趋势。受检人群的尿pH值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广州地区人群的饮食结构逐渐改变(本地区属于亚热带沿海低纬度城市,蔬果供给充足,为膳食结构的调整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研究中,同一年度男女性对比,男性的尿pH值显著低于女性,不排除与男性的饮食结构偏向动物类,在社会工作中承担更多体力劳动,运动量等增加有关,也与女性的健康饮食意识及保持体态意识较强有关。但无论男性或女性,其尿pH值均逐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广州地区人群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本研究中,同一年龄层体检者的尿pH值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提示近年由于居民膳食指南指导,各年龄层居民的饮食结构正发生改变。青少年期可能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以摄入动物类、油脂类食物为主,尿pH值较其他年龄层低。随着年龄增长,居民保持健康饮食的意识增强,实行饮食控制,尿pH值开始变化。30岁前,体检者的尿pH值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至30~39岁年龄层者的尿pH值在各年龄段中相对较高。39岁后,体检者尿pH值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中年期饮食习惯和结构相对固定,运动量减少,同时开始出现一些代谢问题,导致尿pH值与青少年期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肾脏功能下降[13], 加上合并各种基础病及代谢性疾病,药物干预,消化咀嚼功能下降等原因,摄入不足,营养失衡,尿pH值继续下降。有研究[14-16]发现,80岁及以上老年人肾活检的病理,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膜性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淀粉样变性。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人群尿pH值出现一定变化趋势,膳食结构也逐渐发生改变,具有地域特点,对居民进行膳食指南宣传有利于加强其健康生活饮食观念。尿pH值检查比较简单方便,在社区同样可以开展,实施体检健康管理时可根据体检者的尿pH值进一步实施饮食结构调查及宣教,以干预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但本研究仍然有不足之处,只能了解变化趋势,并未寻找影响这种变化的具体因素,日后可进一步细分亚组来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