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肺癌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4-15王何刚陈彩云
王何刚 时 宏 陈彩云 刘 婷
肺癌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首位重大疾病之一,我国由于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诊治中,该诊断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可重复检查、成本低、操作简便及敏感性与特异性高等优势,本次研究为了探讨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肺癌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就对我院收治的180例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的肺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80例肺癌患者中男性105例,女性75例,年龄在33~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4±6.3)岁,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有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腺癌患者58例、鳞癌患者46例及其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6例。本次研究经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书。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肺癌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1],至少能检测出1个CT显示病变直径在10 mm以上的病灶,符合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的指征,无既往肿瘤相关疾病。排除无法进行磁共振或CT检查、无法耐受化疗、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及中途退出研究等患者。
1.3 方法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采用西门子1.5T MAGNETOM Aera MR成像系统,梯度场强为40 mT,切换率为150T,使用平面回波成像记录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序列。成像参数为[2]:TE 63 ms,TR 6800 ms,FOV40 cmV68 cm,Matrix156×156,b=800 mm2/s,层厚5 mm,扫描层数30。使用表观扩散系数图对图像进行处理,同时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对表观扩散系数的平均值进行计算。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i-67指数,并计算与表观扩散系数的关系值。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患者清晨空腹全血中的癌胚抗原、鳞状细胞癌抗原及神经元烯醇化酶进行检测。肺癌患者给予培美曲塞及多西他赛等加铂类药物联合化疗,期间未使用其他抗肿瘤药物治疗,同时采用CT技术进行检测,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扫描,管电压电流分别为120 KV、100 Ma,层厚5 mm,层间距5 mm,图像重建阵距512×512[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表观扩散系数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表观扩散系数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观察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及鳞癌与小细胞肺癌的表观扩散系数同样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腺癌与鳞癌的表观扩散系数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另外通过ROC分析出表观扩散系数用于区分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748。
表1 表观扩散系数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情况
注:*表示与小细胞肺癌的表观扩散系数比较,P<0.05。
2.2 表观扩散系数联合肺癌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表观扩散系数联合癌胚抗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曲线下面积(0.773)明显大于单一癌胚抗原(0.615)或单一表观扩散系数(0.749),表观扩散系数联合鳞状细胞癌抗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曲线下面积(0.822)明显大于单一鳞状细胞癌抗原(0.766)或表观扩散系数,表观扩散系数联合神经元烯醇化酶诊断小细胞肺癌曲线下面积(0.762),明显大于单一神经元烯醇化酶或表观扩散系数(0.586)。
2.3 表观扩散系数与肺癌不同增殖程度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表观扩散系数与肺癌Ki-67的关系值γ=-0.406,P<0.05。
2.4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CT与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均在治疗后测得的肿瘤最大径总和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但CT与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得的肿瘤最大径总和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2。另外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表观扩散系数与CT评估肺癌最大径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值γ=-0.431,P<0.05。
表2 治疗前后CT与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测得的肿瘤最大径总和对比
注:*表示与治疗前对比,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早期肺癌患者经治疗后治愈率可高达60%~80%[4],由于临床缺乏有效的早期肺癌筛查方法,且诸多肺癌患者都是在出现不适症状后才就诊,导致确诊时病情多已进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期给予肺癌患者准确的诊断对提高治愈率十分重要。临床对于中晚期肺癌患者多采用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5],有研究表明对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疗效进行准确评估[6],再依据评估结果相应的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给予肺癌患者准确有效的疗效评估可真正意义上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7]。目前CT依然是诊断肺癌及评估其治疗效果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该检查方式存在辐射危害及特异性较低等缺点[8],同时CT只能通过形态学或细胞代谢水平对肿瘤大小及良恶性进行评价[9],无法从病理学上对肺癌组织病理类型进行有效区分,因此CT在肺癌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新型的诊断技术,不同于常规MRI是以水分子的布朗运动为物理学基础、以不同组织及细胞学基础下的水分子弥散程度不同为病理生理学基础的诊断方式[10],在利用表观扩散系数对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进行表示,实现了该诊断方法的量化分析,可更加有效的反映出内部结构变化。本次研究结果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表观扩散系数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观察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及鳞癌与小细胞肺癌的表观扩散系数同样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ROC分析出表观扩散系数用于区分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748,提示表观扩散系数可对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进行区分,但对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组织病理类型区分较难。血清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及生长的有效指标[11],由肿瘤细胞产生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常见的癌胚抗原及鳞状细胞癌抗原在非小细胞肺癌筛查中临床意义较高,神经元烯醇化酶在小细胞肺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较高,本次研究中发现表观扩散系数联合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癌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单一表观扩散系数或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提示表观扩散系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用可提高诊断效果。Ki-67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细胞增殖指标之一,Ki-67指数越高提示组织分化越差,临床认为Ki-67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及预后均有密切关系,本次研究中发现Pearson相关分析表观扩散系数与肺癌Ki-67的关系值γ=-0.406,提示表观扩散系数越低其肺癌增殖程度越高,说明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很好的对肺癌增殖程度进行反映。临床常用CT测得的肿瘤最大径总和及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发现CT与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均在治疗后测得的肿瘤最大径总和明显小于治疗前,但CT与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得的肿瘤最大径总和差异不明显,Pearson相关分析表观扩散系数与CT评估肺癌最大径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值γ=-0.431,提示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对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综上所述,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肺癌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具有显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且该技术无辐射危害,安全性更高,短时间内可重复操作,诊断优势明显,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