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文化意象教学探索

2019-04-13钟文梅

速读·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儿童本位语文教学

钟文梅

摘 要:为了提升儿童语文素养,文章首先阐述了基于“儿童视角”的学习资源开发,包括遴选学习主题和创构学习内容,然后提出了基于“儿童方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包括表达“同趣”和情感“同心”。本文基于文化意象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儿童本位;文化意象;语文教学

文化意象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是一种文化符号。意是心意,象是物象。所谓的意象,就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心意相交融而形成的具体形象,其中蕴含着某种情感和艺术特质。简单说,意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意象是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更是学生抵近文本灵魂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巧用意象,能有效发掘语文之美,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儿童视角”的学习资源开发

语文意象极其丰富,选择哪一个意象进行学习?每一个意象的学习资源都浩如烟海,选择哪些进行课堂学习等问题,都是意象教学资源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此时,“兒童视角”成了内容筛选和资源整合的最佳标准。

(一)用“儿童视角”遴选最贴切儿童的学习主题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风筝,既是承载文化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常见的民俗玩具。《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选择风筝做学习对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伊始,教师出示一只风筝,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提出学习任务:“今天我们就开启一段探究之旅,一起来解一解风筝身上隐藏的文化密码。”这样的设计将学习过程转变成文化解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风筝隐藏的文化印记,从而打造出语文味和文化味融为一体的高效课堂。

(二)用“儿童视角”创构最适合儿童的学习内容

风筝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之中,涉及诗词歌赋、绘画造型、传说典故等,甚至还融汇在军事、科学等方面。这么多内容中,哪些适合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因为儿童拒绝深邃、生硬地呈现,欢迎有趣、形象、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所以风筝意象文化教学选择了以下内容:①古文献中最早的风筝记录;②最典型的风筝图案;③入选人教版、冀教版等多版教材的《风鸢图诗》。这些内容不仅反映风筝文化不同侧面,而且包含鲜明的语文要素,能让儿童在感悟文化魅力的同时,切实提升语文素养。教师精心安排教学顺序,先学记录风筝起源的小古文,虽然有难度,却因鲁班和墨翟的故事而有趣,学生在了解风筝的起源的同时,也体会到古人的智慧;然后研究风筝图案,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学习古诗词,感悟风筝上寄托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意象学语文知识,解风筝文化,悟文字深处的民族情感,构建出多元交织、多线并进、立体联动的推进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

二、基于“儿童方式”的课堂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用“儿童方式”展开学习,就是顺应儿童天性,让儿童在探索中发现文化意象的语用价值,体悟民族情怀。

(一)学以致用,让表达“同趣”

风筝意象教学设计了研究传统风筝图案的环节。教师先出示一只沙燕风筝,告诉学生风筝名叫:金玉满堂,让学生思考图案和名称的关系。学生发现,原来“金玉”是由“金鱼”谐音而来。接着,再研究一组风筝图案,学生发现“谐音”这个语言现象在风筝命名中很常见,目的是寄托祝福和心愿。这样的发现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顺势提出新任务:“如果请你利用‘谐音,设计一个祈福风筝,你打算在风筝上画什么,表达什么愿望呢?”学生纷纷回答:“画一只大公鸡,祝大吉大利!”“画一群羊,祝喜气洋洋!”“画橙子,祝心想事成!”……这种“同趣”,拉近了儿童与文化意象的距离,充分挖掘文化现象的语用价值,使学习由“欣赏发现”走向“创造运用”。

(二)情境体验,让情感“同心”

风筝意象教学以《风鸢图诗》为例进行诗文赏读,虽然学生多有放风筝的经验,但“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中包含的“坚持”与“期待”却是学生难以体会的。为此,课堂通过“动作模拟”“角色转换”等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情境体验,提升对诗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扮演诗中的孩子模拟搓线,然后问:“用柳条搓线,要把柳条上的皮撕下来,然后用皮搓,容易吗?”在学生体会到搓线不易的基础上讨论“你为什么还要搓下去呢?”“你准备搓多长呢?”学生通过角色转换,走进了诗中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下就感受到诗中孩子的坚持不懈、目标专一,以及对放风筝活动的热爱之情。这个片段利用情境体验,将生活情境和诗文语境融汇在一起,让抽象的文字带着形象,帮助学生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共情”。这种“千古同心”的情感共鸣,让思维发展、情感提升水到渠成。

三、结语

意象是五千年文明留下的文化记忆,以意象为突破口的小学文化教学实践勾画出极具特色的教育蓝图,而把理想照进现实的,正是“儿童本位”的智慧之光。

参考文献

[1]卢炼霞.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246.

[1]林春曹.“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J].语文教学通讯,2011(30):4-8.

[3]吴珏.以丰富语用体验实现“言意兼得”[J].现代教学,2016(9):19.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儿童本位语文教学
论《诗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好玩”的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向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