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技术在高级速录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9-04-13何丹青
何丹青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
教练技术(coach)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和行为改变应用技术,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体育界,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让体育运动员通过有效的训练能拿到金牌。由于训练效果卓著,该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被普及到企业管理中,用以促进企业员工潜能的开发。90年代中期,该技术传入我国深圳,并得到推广。2006年开始,我国学者先后对“教练技术”进行研究,研究时间虽不长,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其中关于对被教练者采取的一些潜能开发、自我认知、责任管理、目标规划的研究确在实践研究中取得了成果。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职业教育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认为教练技术中所提倡的平等原则非常符合目前职业教育中学生与教师“双主体”地位的宗旨,将“教练技术”平移到职业教育的实践类课程中不失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一、教练技术引入《中文速录》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的要义是让学生能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并顺利的在实践中运用。目前针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而言,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法等。回归教学方法的本质,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才培养,因此职业教育中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极其必要的。因此,本文在《中文速录》课程中所提倡的教练技术的教学方法,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做好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013—2017年,由国家教育部主办、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承办的全国高职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这项大赛让文秘专业重新得到各大职业院校重视的同时,也催生了速录技能在社会需求上的火爆与虚高,很多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纷纷开始将《中文速录》课程纳入核心专业技能的行列。这本是一件“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好事,但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功利效应,有些职业院校太重视比赛成绩,导致最后只重视精英培养,忽略全员教学造成文秘速录职业人才培养的两极分化。从中文速录的操作实践来讲,僵化、强硬的“灌输式”“强练式”的速录技能训练方法,并不能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综合型文秘速录人才,一些被训练出来的“竞赛精英”,只能适应比赛的模拟机制,往往在实际的文秘速录工作中却大失水准,并不能真正满足市场对综合型高级速录人才的需要。
因此“教练技术”在《中文速录实训》课程中的运用,就是要摒弃速录人才培养功利化的弊端,用科学的方法打造市场所需的综合型文秘速录人才。
二、教练技术的运用与高级速录人才培养的契合性分析
与传统教师不同(如表1 所示),运用教练技术的教师应具备教练技术专长,即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策略,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聆听、区分、发问等,不断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潜能,增强自信心,自主寻找解决方法的催化剂。因此教练技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再是老师的责任,教师的作用只是帮助学生开发潜能、辅助引导,解决问题的主体在于学生,而不再是教师。
表1 传统教师指导与教练技术指导的区别
从学生的角度上来看,技能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与其他技能的学习过程一样,速录既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自身的悟性与努力。中文速录技能是一个较小众的技能,主要是利用专业的速录机设备进行语音文字信息的采集。与简单的文字录入不同,速录过程需要速录师“眼——耳——心”的高度集中,即需要超于常人的反应速度,也需要很强的听、辨音能力和对专业信息知识的扎实掌握。学生在学习速录的过程就是一个激发潜能,对自身未知潜能不断探索和挖掘的过程。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速录标准的手型,正确的坐姿,各类技巧的学习等,虽然需要教师耐心地教授,但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来讲,在速录高速击键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生搬硬套或者刻意强求最标准的姿势,而是根据自己的舒适度来调整录入姿势,这与教练技术中自主学习、对自身负责的理念是极其契合的。
在速录教与学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各类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学习者对速录所投入的精力和最终技能产生的实际价值之间的矛盾。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目前语音识别类人工智能的产生,对传统的速录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学生一边担忧自己的速录技能不能精益求精;另一方面担心人工智能直接将速录技能淘汰。面对混沌的就业态势,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速录技能的学习。在这一阶段,传统的以技能为主导的速录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产生的消极心理因素,无法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生既不能突破技能学习的瓶颈,又在自身的职业规划上处于消极态势。因此教练技术中对学生技能学习中产生的各类问题的疏导与解决在此阶段是极其重要的,问题的解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单向度的学习方法,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一一操作,而是由学生自己找出问题,设计问题解决的办法,并从源头上根除问题。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负责的行为,并不断推动学生在速录技能学习中不断向前。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才是教学效果最终的折射。在当代社会,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其生存发展必备的技能。教练技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仅在于对技术和心理上的引导与调整,而是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职业管理都会产生强大的作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由于学生们正处在身心的发展期,自我控制力不足,同时丰富的媒介环境和社会诱惑往往导致其不能专心致志,教练技术中对学生的跟进和检视,不断做好学习目标的调整和行为纠正也是极其重要的。教练技术在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控制力的锻炼上,将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让学生能积极、自主投身到对问题的解答当中,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但教练技术在中文速录技能上的运用也并非适应所有学生,而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潜能、职业规划等多种因素,进行隐性的分层分类后再开展。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综合情况有详细了解,与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得学生信任与喜爱,同时作为教练技术的“被教授者”,自身也需要拥有改变与提升的愿望与动机,有良好的认知力、行动力、沟通力和可塑性,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心态上乐观积极,乐于与教师配合并解决问题。因此“教练技术”开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是一种人际关系交往的折射,回归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位,让学生最终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并保持清醒的头脑,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这既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是学生心智磨练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三、教练技术在高级速录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教练技术在高级速录人才的培养实践主要包括六个阶段:第一阶段,运用“约哈里之窗”手段聆听、分析学生问题;第二阶段,运用“平衡轮”手段进一步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第三阶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聚焦最终要达成的目标;第四阶段,调整学生心态,稳定学生情绪;第五阶段,潜能激发与学生行动力的自我执行;第六阶段,对技术效果的跟进、检视与调整。如图1所示。
图1 《中文速录实训》开展“教练技术”的过程图
在学习中文速录技能的过程中,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快速录入和准确率之间磨合。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速录教师会先与学生进行交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运用“约哈里之窗”对学生进行盲点和潜能的挖掘。“约哈里之窗”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和哈林顿·英格拉姆提出,共分为公开、盲点、隐藏、未知四个区域。其中公开区指的是自己与他人共同知晓的信息内容;盲点区指的是他人知道,但自己不知晓的信息内容;隐藏区指的是他人不知,但自我知晓的信息内容;未知区则是自我和他人均不知晓的信息内容。“约哈里之窗”手段的运用目的就是通过信任、平等的交流,打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的话语空间,提升成功交往的效率,旨在缩小交流过程中的盲点区、隐藏区,揭明未知区,扩大公开区。
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会成为一名有侧重点的聆听者,根据被教者自身阐述的问题,引导其直接展开对问题的自我剖析。在此阶段教师会利用“平衡轮”的方式,让学生根据速录技能掌握的现状分析内外成因。如速录略码、后置定义成分、数字与符号的掌握情况,在击打文章时自身是否存在听辨音、心理压力障碍等。随后,学生会将困扰自身的因素放在自制的“速录学习平衡轮”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实况,将问题划分为不均等的板块,而在“平衡轮”中占比越大的板块则是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平衡轮”制定完成后,教师将与学生探讨目前解决问题最大的障碍的原因,目标与现实的实际距离,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方法,学生自己愿意为目标付出何种程度的努力等。
问题找出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做自我目标的聚焦。学生在目标确定后,将成为行动力最有效的自我监督者,并对自己制定的计划与目标负责。在速录学习的目标上,学生给自己定制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主要包括词语、短句的练习量,生文章(未训练过的文章)、熟文章(已经反复训练过的文章)的练习量,自主扩展的练习任务以及需要反复温故的内容等。随后,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完成计划与考核机制。教师则根据学生自我制定的任务与目标辅助提供练习的听打、看打文本及音频文件。此外,该阶段学生如果产生的是心态上的问题而非技术问题,教师会让学生先寻找自我放松与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学生调整好心态与状态后再进行速录练习。教师会经常与学生交流与谈心,聆听学生内心的想法,有些学生直面教师会产生交流的障碍,教师则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如QQ、微信等与学生展开交流,保护学生的隐私,让学生打消顾虑,畅所欲言。
随着学生的心态得以调整,教师还将对学生有新的鼓励与激励,而不仅仅只是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还应最大可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例如从侧面引导学生看到终极目标与现有目标的差距,用优秀速录师的成长经历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未来成为高级速录师后个人职业平台与视野扩展的自信,目前用人单位对岗位胜任力的新需求等。甚至还可以采用竞赛评比、奖学金激励、精神鼓励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提升的动力,从而进一步开发自己未知区域的潜能,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最后,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展开阶段性的检测与跟进,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程度,对学生阶段性的心态与心得进行及时关注与反馈,并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再进行新一轮的调整。
总体来讲,在教练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教练、指南针、知心者、职业顾问、文化引领者多重身份的融合,所采用的教练模式也绝非一套理论基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改变与转化手段,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充分挖掘和拓宽自身的人格探索、个人价值与信念。
四、结语
本文针对教练技术方法的探索与革新绝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实践检验后总结的心得与体会。将教练技术引用到实际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是为了抛砖引玉,也希望职业院校文秘专业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将“教练技术”的方法继续深化与迁移,同时创新更多的教学方法,做好职业技能人才综合化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