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幼儿经验提升的教师提问和反馈策略
2019-04-11周洁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
文/周洁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提问及反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提问和反馈的水平,不仅反映他们个体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机智,更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说,教师提问和反馈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与灵魂。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这个问题,在设计提问和对孩子的应答进行反馈时,借鉴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一方面强调遵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强调为幼儿提供适当的认知挑战。正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提示我们,教学不能无视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应通过有效的提问和反馈,把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不断建构个人对世界有意义的理解。
因此,这里所探讨的提问和反馈策略,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和反馈不断帮助幼儿拓展和提升已有经验?以下借用几个比喻,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分述教师的提问和反馈策略。
一、勤用“双面胶”——提取经验
生活中的双面胶可以粘贴两件物品,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经常有意识地通过提问和反馈,不断地引导幼儿提取已有的认知经验,在此基础上将他们的新旧经验进行连接,从而“温故而知新”。我们经常讲,教学不是给幼儿的发展施加压力,而是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勤用“双面胶”,正是以幼儿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支持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理解发展。
教学情境:
《葡萄》这本绘本讲述了狐狸勤勤恳恳地种了一园子的葡萄,为了让葡萄丰收,它多方请教,最后得出一条真理——要有爱!狐狸用这些爱的好方法辛勤地种葡萄,等到了最后的收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故事的原有结构,采用倒叙的方式,从幼儿的种植经验入手,自然地切入到绘本当中,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理解故事。教师的关键问题如下:
问题1:你们在种植园地活动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心里是怎么想的?(调动生活中已有的种植经验,包括认知和情感上的。)
问题2:狐狸怎样才能种出最大最甜的葡萄?(迁移已有的种植经验,对绘本情节进行猜测和想象。)
问题3: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书中是怎么说的?(对猜测进行验证,自然地将生活经验与绘本故事整合。)
问题4 : 狐狸是怎么知道这些种葡萄的好方法的?(调动生活经验,对故事情节进行推测,从而引入到故事的前半部分中有关爱的方法,也是书中较难理解的情感升华的部分。)
……
教师先出示幼儿真实的种植照片,让幼儿的学习发生在有意义和熟悉的情景之中,帮助他们理解性地学习。再通过层层推进的提问,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主动建构知识和发现事物之间的新联系,实现经验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的拓展和延伸。
二、巧用“分类盒”——梳理经验
分类盒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将零散的物品分门别类地摆放,通过归类实现便于取放的目的。而幼儿在生活中积累的已有经验通常也是零散的、个别化的,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通过有效提问和反馈,将幼儿的原始经验和新经验进行梳理、概括、分类,引导幼儿进行思维的再加工,以此帮助他们习得新的思维方式,并拓展、提升已有的经验。
教学情境:
在大班科学“我的银杏树叶”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前,先和幼儿进行了观察方法的讨论:
师:用哪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观察银杏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幼:看。(出示眼睛标记图)
师:看什么?
幼:形状、颜色……
师:还有什么方法?
幼:摸一摸。(出示小手标记图)
师:摸什么?
幼:感觉。
师:你说的是手摸上去的感觉,还有其他方法吗?
幼:可以闻一闻。(出示鼻子标记图)
师:闻什么?
幼:闻它的味道。
师:(手指感官标记图)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银杏树叶,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前,先通过讨论对幼儿的观察经验进行了梳理,帮助幼儿总结、提炼观察的常用方法,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标记图引导他们从不同维度发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在接下来的集体交流环节,教师也注意依次从眼睛、小手、鼻子的感官体验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师:叶子的外形像什么?
幼:小雨伞、波浪……
师:你的树叶是什么颜色?
幼:咖啡、绿、黄、一半黄一半绿……
师:叶片上有什么?
幼:叶脉。
师:叶脉从哪里长出来?
幼:从叶柄上面分开。
师:刚才看过,用手摸什么感觉?
……
教师依照先前讨论的观察方法的顺序,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去完整、细致地观察事物,并明确运用不同感官体验时的观察重点,例如在用眼睛观察时要关注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在用小手观察时要关注事物的质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梳理,幼儿掌握了分步的观察思路和方法,并可以在以后自然地迁移运用到类似的学习活动当中。
三、活用“放大镜”——拓展经验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借助放大镜去看肉眼看不清的东西,而教学过程中幼儿由于兴趣倾向和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会忽略很多应该关注并且能够关注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运用“放大镜”,通过提问和反馈,引导幼儿直面关键的问题,帮助幼儿积累、拓展和提升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经验。
教学情境:
大班泥塑活动“鬼脸”开始部分的欣赏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并讨论哥哥姐姐制作的鬼脸作品照片,从中了解鬼脸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方法。幼儿纷纷关注到不同鬼脸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耳朵等五官和头发,能够说出它们的基本造型特征,并大胆猜测和表达可能的制作方式。如有幼儿说出一个鬼脸的眼睛像螺旋线,是用泥条盘旋做出来的,还有的幼儿说另一个鬼脸的眼睛像五角星,是用泥条围在四周做的。教师通过提问“除了……(如眼睛),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逐步引导幼儿感知鬼脸不同部位的细部特征,从而获得有关鬼脸的较全面和深入的感性体验。然而,幼儿在活动中始终没有关注到鬼脸脸型的造型特点,这时教师就运用提问的“放大镜”作用将问题抛给他们讨论:
师:脸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幼:有的长,有的圆……
师:还有什么不规则的形状?
幼:像葫芦,像保龄球……
师:鬼脸的脸型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
除了五官和头发,脸型也是鬼脸的关键造型要点,在幼儿忽略的情形下,教师及时通过提问和反馈引导幼儿关注。通过这一问题的放大讨论,幼儿关注到鬼脸的脸型各异,还有很多不规则的形状,就为下一步的制作活动开阔了思路、拓展了经验。例如,教师出示材料并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时,问幼儿:“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鬼脸?”
一个女孩子回答:“爱笑的,脸型是个爱心形。”可见,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甚至意识到脸型可以表达相应的情绪,真正地在审美活动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四、善用“穿珠绳”——总结经验
对于散落的珠子,我们常用穿珠绳将它们一颗一颗地串联起来,让它们不再零乱,甚至可以根据我们的想法和需要把它们变成一串串美丽的装饰物,发挥更大的作用。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幼儿不断提取已有经验,分享相互的经验,获得新经验。然而幼儿的这种原生态的经验经常是零散的、个别的、单一的,仿佛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虽然闪亮,但散落一地。这时,教师就需要用一根“穿珠绳”,依据教学的目标,对幼儿的经验进行筛选、总结、概括,通过适时的反馈,真正地帮助他们在活动中拓展和提升个体的经验。
教学情境:
“池塘里的小鸭子”是一个中班水粉画活动,试图让幼儿在观察、想象和交流的基础上用绘画表现池塘里一群快乐的小鸭子。在图片欣赏的环节,教师的主要提问如下:
看谁来了?
小鸭子是什么样的?
它们在干什么呀?是怎么游的呀?
它们心情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小鸭子在池塘里除了游水,还会干什么呢?
小鸭子怎么喝水的呢?怎么唱歌的?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关注图中小鸭子在不同情境中的动态特征,并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图中一群小鸭子在池塘里玩耍时欢快的情绪。在教师和幼儿不断的提问和反馈过程中,幼儿纷纷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和个人理解。教师在面对如此多的“碎片”式表达,通过小结的形式对幼儿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和加工:“小鸭子在池塘里有的时候在游水,翅膀张得大大的;有的时候在喝水,低着头、撅着屁股;有的时候一起玩游戏,排着队,抬着头看天空,回头喊着同伴,快跟上啊,别掉队……”教师巧妙地用“穿珠绳”把幼儿的零散经验串联起来,注重幼儿经验的完整化,将幼儿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
五、妙用“万花筒”——应用经验
万花筒千变万化、神奇莫测,只要轻轻晃动,眼前就会呈现不一样的图案。然而花样百出的背后却是三棱镜的反光与折射原理。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交流、师幼互动建构了个人对世界的理解,积累了大量的学习经验。然而为了促使幼儿的学习不断巩固发展,教师就需要不断地促使他们在新情景中应用他们的理解。“万花筒”就意味着运用不同的问题情景让幼儿迁移应用他们的新经验,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和反馈,引发幼儿新的发现和思考。
教学情境:
科学活动“认识西红柿”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切一切、尝一尝,从外到内感知西红柿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了两个应用和巩固有关西红柿认知的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1:
同时出示西红柿、灯笼椒、苹果、柿子四种果实的外形图,但四种果实都被局部遮挡,请幼儿找出西红柿。
问题情景2:
同时出示西红柿、灯笼椒、苹果、柿子四种果实的剖面图,请幼儿找出西红柿。
在两个辨识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指向“哪个是西红柿?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在此前已经积累了对于西红柿从外到内的特征认识,通过有干扰的辨识练习,幼儿进一步澄清和巩固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设置新的问题情景,通过有效的提问和反馈,不断提升和拓展幼儿的已有经验,促进幼儿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注重幼儿的完整经验,不断地通过有效提问和反馈引发他们的新思考和新发现。其实,有效的提问和反馈是在师幼互动中完成的,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有效的师幼互动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幼儿自身的深刻理解,教师只有吃透教学内容,明晰幼儿的思维特点、知识结构以及认知规律,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提问,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幼儿的经验向纵深发展,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