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早期阅读“关键经验”为引领,建构绘本阅读“指导模型”
——关于幼儿园绘本阅读集体活动指导策略的思考
2019-04-11邹叶丹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幼儿园
文/邹叶丹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幼儿园
什么是早期阅读?其定义很广泛,引用北京师范大学刘炎教授的话来说:婴幼儿凭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活动都是早期阅读。如:用手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了解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中的各种关系;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成人读书中的故事,等等。绘本区别于传统的故事书,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其特殊性和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不谋而合。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绘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绘本阅读活动应该包含在早期阅读中,而早期阅读是包含在语言教育中的。绘本阅读活动的关键经验定位在“倾听、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但绘本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集体活动指导层面上来说,它和常规的看图讲述故事又是有区别的。绘本阅读活动常常被分为几个教时,每个教时中又被分成几个阶段层次。浙江省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在《幼儿发展能力课程》一书中提到“绘本阅读活动,可以分为进入、理解、分析、提升和应用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可以在不同的教时中进行搭配,可以前后搭配,也可以混搭,具体根据绘本内容和幼儿的兴趣及水平作为标准来衡量”。在实践中,每个阶段都以早期阅读的“关键经验”为引领,抓住“自主、读图、表达、赏文、表现”为各阶段的重点,推进阅读步骤,提升阅读价值,建构出绘本阅读的“指导模型”。
一、“自主”是进入阅读的关键
当幼儿拿到绘本时,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必然是打开它,看它。此时,我们成人就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给幼儿营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保证幼儿真正“自主”阅读。这里的安静不仅仅是幼儿之间互不干扰,更重要的是教师不干扰幼儿,和幼儿平等地共同进行自主阅读。
1.激发阅读的兴趣。
自主阅读之前兴趣的激发直接影响着自主阅读的效果。只有当幼儿充满着好奇和想象,才能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的海洋中。(1)看封面引入。以封面作为开场是比较常规的手段,让幼儿对于故事的主人公、背景产生好奇,进而带着疑问进行阅读,有一定的针对性。(2)主人公引入。对于幼儿,用故事主人公的手偶引出绘本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方式。(3)看内页引入。对于有悬念的故事,选取最有趣、最能引发思考的内页,也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4)谈主题引入。这里指有特殊意义的绘本,如:结合主题开展内容丰富的、贴合季节的、蕴含科学小知识的等,都可以根据重点目标谈话来进行引入,使幼儿萌发新的思考。
2.保证充分的时间。
当幼儿安静专注地阅读时,他们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此时,我们细致观察幼儿阅读的过程,会发现他们阅读的特点,如:连续翻页,前面看看后面看看,对某一页特别感兴趣,对某个画面有疑问,胡乱翻翻,几秒钟翻完了,等等。基于幼儿阅读的经验,他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阅读状态。只有在充分宽裕的时间里,教师才有可能关注到不同幼儿的状态,在给予幼儿充分自主的前提下,我们仍然要关注个别阅读习惯欠缺的幼儿,指导他们耐心地阅读,细致地观察,边看边思考。另外,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比较关注的内容,便于在集体讨论中进行分析和深入阅读。
3.关注阅读的姿势。
在幼儿专注阅读时,除了关注幼儿的阅读方法和状态,还需要关注他们的阅读姿势。良好的阅读姿势是保证幼儿阅读质量的前提。舒服的姿势和适当的距离,能让他们身心愉悦,全神贯注。
二、“读图”是理解阅读的关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提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因此,幼儿园绘本阅读的重点在于通过观察画面来猜测、理解绘本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孩子们进行了自主“读图”,自主理解。但此时他们获得的关于绘本的理解相对来说是零散的、片面的。集体“读图”理解和讨论,不仅仅让孩子们有了表达的机会,更能够通过同伴间的互相倾听和交流,加深对于绘本的认识和理解,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读图”的过程中,应抛弃固定的思维,不追求固定答案,不追求情节完整,把重心转移到指导幼儿如何“读图”上来,帮助他们学习多种“读图”的方法。
1.简读封面。
任何一本绘本的封面都不是随便设计的,它是绘本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同的绘本封面给人不同的印象,大多数儿童绘本会把人物主角画在封面上,配以故事中的某个背景,也有的是以故事的重点页作为封面。结合这些特点,在指导幼儿“读图”时,封面的解读可以作为引入,以此激发幼儿开启绘本的兴趣。封面的画意没有固定答案,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般来说,封面只需要简读,作为绘本阅读的引子就可以了,或者到最后完整阅读之后再返回来看封面,读一读故事的名字,理解故事之后反观封面,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2.前后连读。
自主阅读之后,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讲述感兴趣的画面,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思维会碰撞在一起,擦出火花。教师要适时把这些“思维的火花”提取出来,激发幼儿继续阅读,在书中找寻合理的解释。在指导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幼儿采用前后连读的方法,即在看后面某个页面时,为了理解其意义可以回头翻阅前面的页面,反之亦可。用前后页连起来阅读的方法读懂图意,加深理解。如:在《皮皮在哪里》中,孩子们在前后读的过程中就发现,原来皮皮是为了捉一只昆虫才从家里出来的,每一跨页的右边页都会有后续情节发展的线索提示。孩子们通过细致地阅读,发现了深藏的秘密。这样的绘画手法也是绘本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对于绘本的结构特点也会有更深的了解。
3.精读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串联整个绘本的主线。有的线索很明确,而有的线索隐藏在图画里。当幼儿关注到有“线索”的页面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和助推,和幼儿一起追随“线索”的发展,找寻主人公的变化、行动、转换。“线索页”的特点在于画面丰富,内容丰满。如:在《上床去睡觉》中,动物们往梯子上爬的那几页就是线索页。教师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床上的动物的表情和准备上床的动物的表情,进行对比,发现他们心情的不同,进而猜测他们的对话,加深对情节的理解。在《谁咬了我的大饼》中,展现大饼形状的那几页是线索页。教师引导幼儿关注牙齿的形状和动物的牙齿产生联想、猜测,引发观察和思考。除了这些,线索页还可能和时间的前后有关,和人物的出场有关,和情节的推进有关。我们只要抓住这些线索,和孩子们展开进一步的阅读,理解的目标就已经达成了。
4.巧读细节。
在每本绘本中都隐藏着许多细节,这些细节能够帮助幼儿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事件发展的动机等。但在阅读过程中幼儿对于这些细节往往会忽视。我们需要引导幼儿巧读这些细节,通过自上而下或者自左而右的观察顺序来看画面,发现一些细微但又重要的线索。如:在《我爸爸》中,爸爸的化身都有着和他睡衣一样的格子花纹。一开始,有些孩子不理解为什么那条鱼就是爸爸,觉得有些滑稽。在发现在这个秘密时,他们明白了原来这代表的是想象中的爸爸,是爸爸的大本领。在《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绘本每一页的下方是小老鼠一家发生的事,整个情节和小主人公家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通过这个细节,幼儿明白了原来我有爱我的爷爷,小老鼠也有爱它的爷爷和幸福的一家,进而产生了对于小动物的关注和关爱。这是这本绘本带给幼儿的感受,也是细节的美妙之处。
三、“表达”是分析阅读的关键
分析阅读的过程,就类似于故事教学,即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故事的情节,引导幼儿有条理、有思想地表达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大胆表达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围绕问题、围绕兴趣、围绕倾听的结果都是幼儿表达的载体。他们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上、在倾听的过程中、在深入思考中加深对于故事的理解,将绘本的精华提取出来,结合自身生活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想法。
1.结合问题重点说。
重点问题是在幼儿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争议的问题或者超越绘本本身的精神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自然知识、人文知识,也可以是情绪情感。教师需要提出这些问题,和幼儿展开讨论。如:《彩虹的尽头》中,理解“宝贝”究竟是什么,还会有什么。《小老鼠和小老鼠》中,理解“朋友”应该如何相处。《咕咚》中理解为什么大家都害怕,到底怕的是什么。结合这些重点问题,对绘本的内涵进行剖析和理解,提升阅读价值的层次。
2.听同伴回答补充说。
《指南》语言领域中提出“引导孩子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的讲话”。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倾听同样非常重要。幼儿在阅读中关注的对象都是同一本绘本,问题的指向也比较接近,在倾听同伴的回答之后,针对同一问题进行补充非常关键,这考验的是孩子对于同伴回答的理解以及自己对于绘本的深度理解,这是语言素养的综合表现。在《谁吃了你的粥》中,有孩子说“粥是魔鬼熊吃的”。但有孩子在表述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没有魔鬼熊,是小动物吃的”。有分歧才有继续研究的价值。在《齐柏林飞艇》中有孩子提出,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齐柏林的想象。有孩子就补充说“因为图片上有的都是用了想象符号来表示”。这一解释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认同。孩子们在边说边听边讨论的过程中语言的运用能力大大提升,对于故事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3.据自己想法完整说。
在分析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幼儿想象、表达,教师帮助幼儿提升语言表述。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绘本的原始文本。此刻,阅读已经非常深入,理解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按照书本的页面顺序和幼儿一起来回顾绘本内容,让幼儿讲一讲自己对于绘本的完整理解,体验自主讲述的轻松和快乐。这里的讲述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甚至可以带入角色的情感来进行对话式的表达。表达的内容来源于绘本的图片,来源于幼儿的感知,来源于前阶段的理解。
四、“赏文”是提升阅读的关键
“自主在前,经典在后”是绘本阅读指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赏文”必定是在幼儿充分感受、认识、讨论、理解之后。“赏文”是对文字、符号、段落等的感受性学习。利用幼儿对文字的敏感和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指认文字和幼儿感兴趣的符号,寻找相应的形容词、对话、叠词、排比句、比喻句等文学表现手段。指导幼儿“赏文”不能仅仅局限在听教师读这样的传统模式,应该听、看、读结合,让幼儿感受文字、欣赏文字、体验文字,提升幼儿对于文学元素的感受能力。
1.听文本,感受文字。
绘本的文字简短,却不失语言的美。或幽默、或温馨、或童趣的写作手法带给幼儿不一样的美的感受。在听文本讲述的过程中,幼儿结合画面,边听边看,对于故事的理解提升了。如《十四只老鼠》系列故事,作者用童趣的语言描绘了老鼠一家生活的日常趣事,特别加入了许多象声词和动词,帮助幼儿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幼儿在倾听中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以语言带动想象,感受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一个美丽世界,感受书面语言的美。
2.看文本,欣赏文字。
绘本的文字排版各有不同,各有特点,有的是一句话一页图,有的则文字多一些;有的文字排列整齐,有的看似凌乱,实则很有逻辑。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文字的视觉美感,我们引导幼儿采用边看文字边听的方式,幼儿随着教师的讲读逐一指点文字,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幼儿识字,而是让幼儿欣赏文字的排列,体验文字、符号的组合,了解其表达的不同意思,进而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和符号产生兴趣,培养前书写习惯。
3.读文本,体验文字。
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在不断讲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同样,体验文学作品的美也需要结合讲述,听、看、说结合才是完整的语言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通过表情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中,虽然是重复的、类似的对话,但是每一次对话朗读时的表情、语气、语音、语调都是不同的,表现出了鳄鱼和牙医互相害怕的复杂心情。读文本还可以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幼儿感悟到画面与口语的关系、口语与文字的关系。
五、“表现”是应用阅读的关键
所谓“应用阅读”就是将对绘本的感受和理解通过多种形式,整合多个学科领域进行个性化表现。结合不同题材的绘本,可以分别与语言、科学、体育、音乐等活动相结合,给予幼儿多方位表达的机会。带有明显故事情节的绘本:《逃家小兔》《小老鼠和大老虎》《蛤蟆爷爷的秘诀》等,可以用故事表演、绘本剧的方式进行表演,但表演一定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声有色。如果完整地表演有难度,也可以挑重点段落进行表演,甚至只选取一个场景,实现幼儿表现角色的愿望。带有明显艺术元素的绘本:《小蓝和小黄》《我的颜色旅行》《黑象和白象》等,可以引发专项美术活动,进行美术欣赏、临摹、创意画等,甚至可以在绘画的基础上进行自制图书,实现美术再创造的愿望。带有明显科普风格的绘本:《谁的蛋宝宝》《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天气》等,可以引发科学类的研究活动,进行观察记录、户外实践、小实验操作等,实现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科学知识的愿望。所有的绘本都可以拓展设计成好玩的游戏活动,但这些个性表达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来源于对绘本的理解,把绘本作为起点,进而发散和创造。
在实践指导过程中,五步走的“指导模型”提供了集体绘本阅读活动的范本和框架,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绘本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指导幼儿看绘本、读绘本、体验绘本,加深对于绘本的理解深度和利用广度。当然,绘本阅读活动不仅仅存在于集体活动中,我们的关注点首先放在集体活动,帮助幼儿提升阅读能力,学习阅读方法,以此指导幼儿在自主阅读情况下(家庭、区角)更好地进行阅读活动,使早期儿童绘本阅读成为幼儿终身学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