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研童话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的有效性
2019-04-11谢丽亚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徐市幼儿园
文/谢丽亚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徐市幼儿园
所谓“回应”,是指幼儿在回答问题后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是教师对幼儿的回答或随机反应的反馈。“回应”是维系师幼互动的重要纽带,对触动幼儿思维灵感,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提升,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我园从2017年4月开始开展苏州市规划课题《基于童话精神下的幼儿主体审美发展的实践研究》,在童话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些教师常常忽略幼儿的回答,或是用一些笼统的语言作出回应……而教师的回应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对经验的获得甚至影响整节活动课的效果。幼儿有一百种语言,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性格多样,我们教师在“回应”的时候该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何种形式推回给他们,使他们向更高的水平上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下面我结合童话教学实践案例,从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面对幼儿的回答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对幼儿做出有效回应的重要性,教师如何对幼儿做出有效的回应这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教师在面对幼儿的回答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1.忽视幼儿的回答,不予理睬。
有的时候,教师会忽视幼儿的回答,不作出回应,自己直接说出答案。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这个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出示一幅鼠小弟站在高高的苹果树下,望着红红大苹果的挂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一棵大树。”教师再次提问:“树上有什么呢?”幼儿:“红红的果子。”“红红的果子是什么果子呢?”教师追问,幼儿挤出“草莓”两个字。在这个案例中,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只要幼儿能回答出苹果,教师就能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但在幼儿说出草莓后,教师开始慌了,这个回答不在教师预设的范围之内,所以他自己说出了答案,他担心再让幼儿说下去,会出现更多奇怪的说法。而对于“草莓长在树上”这个错误的认识,教师也没有作出任何回应。其实,案例中教师的反应主要是缺乏教学机智,对于“草莓是不是长在树上”这个问题,虽然与本次活动无关,但对幼儿这种错误的经验,教师一定要帮其改正,这时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幼儿,草莓长在地上,而不是树上。在活动中,教师若常忽视幼儿的回答,会使幼儿失去积极思考的动力,并且他们的错误的经验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
2.机械回应或简单重复幼儿的回答。
有的时候,教师的回应方式非常单一,虽然给出了一些肯定的评价,但很笼统。如童话教学“小松鼠的大尾巴”活动中,教师提问:“小松鼠出门去,他遇到了谁?”有的幼儿回答:“他遇到了小鸡。”此时教师给予回应:“哦,小松鼠遇到了小鸡。”有的幼儿回答:“小松鼠遇到了小蜗牛。”教师再次回应:“对了,小松鼠遇到了小蜗牛。”还有的幼儿回答:“小松鼠遇到了小白兔。”师:“很好,非常棒!”但是,“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呢?所以这种肯定的评价实际上是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表现,它既不能引发幼儿的再度思考,也不能加深幼儿的讨论。从案例中还发现教师不停地重复幼儿的话,这样有可能导致其他幼儿不去倾听同伴的回答,而是从教师的重复中寻找答案,所以在集体活动中要尽量避免这样的回应方式。
3.在不重要的问题上穷追不舍。
有的时候,教师会在不重要的问题上穷追不舍,如在童话教学“小花籽找快乐”活动中的第一个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一袋花籽,用花籽引出故事。“看一看这是什么?”幼儿回答:“瓜子。”教师再次提问:“是吗?再仔细看一看。”幼儿说:“这是黑黑的豆子。”“也不对。用你的小眼睛仔细看一看。”……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不停地让幼儿看一看,急切地想要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但由于幼儿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没关注过花籽,所以不停地猜,最终也没能说出那是花籽。教学中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教师对目标不清晰,这节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让幼儿感受故事中小花籽的快乐,对于花籽的认识与本活动根本无关,所以教师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穷追不舍。在两三个幼儿回答后,教师可以直接作出回应,告诉幼儿正确的答案。
4.轻易否定或打断幼儿的回答。
有的时候,幼儿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教师就会直接否定或打断幼儿的回答。如在童话教学“烟斗萨克斯”中,教师提问:“小老鼠为什么要把老爷爷的烟斗带回家?”幼儿争先恐后地回答:“小老鼠把烟斗藏起来,不想老爷爷继续抽烟了。”“小老鼠也想吸一下老爷爷的烟。”“吸烟会使我们呼吸的空气受到污染,我们就会……”幼儿还没说完,就被教师打断:“你先请坐。那小老鼠究竟为什么把老爷爷的烟斗带回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从案例中可以发现,教师没等幼儿将话说完,就打断幼儿的回答,让其坐下,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幼儿的表现,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担心幼儿的回答会打乱她的教学程序,所以果断地阻止。心中有目标、有教学程序是好事,但要根据教学实际随机应变,而不能死背教案。
二、教师有效回应的重要性
在活动中,教师及时对幼儿作出有效的回应,不仅影响着幼儿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我们教师能采取积极、主动的回应,走进孩子们的心灵,那我们的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从教师的肯定性回应中,幼儿能不断增加自信心,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使得教学活动以较高的质量完成。教师适时、适度地对幼儿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而这些可能都是幼儿在教师的有效回应中无意间获得的。教师有效的追问,能养成幼儿善于探索、寻根究底的意识。教师的有效回应不仅影响着幼儿,同时也影响着自己,通过不断地回应幼儿,教师也会处于倾听与思考中,这样,教学思路会更加清晰,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
三、教师如何对幼儿作出有效的回应
1.剖析教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要做好相关知识的准备。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经验的丰富直接影响回应的有效性。能否对幼儿作出有效的回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巧,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解读、研究教材,将活动目标、活动环节烂熟于心,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等精心提问,尽可能对教学活动作出开放的、动态的、灵活的预设,设想幼儿在问题情境下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会有何种情绪状态,并设想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全面储备科学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应对语言或调整措施,形成“弹性”方案,为有效回应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如果教师自身经验缺乏,那她只能重复幼儿的经验,或者让幼儿获得零碎的经验,这样的回应就是低效的。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活动中,当教师讲到“鼠小弟和海狮合作终于摘到了苹果,你一个,我一个”时,有的幼儿开始有疑惑:“老师,不对,海狮不喜欢吃苹果,它不会吃苹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他海狮常吃的一些食物,这样不仅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其实,活动中幼儿经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多看书,而且是各类书都要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2.平视幼儿,向幼儿发出积极的信号。
正如《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所展示的,幼儿是通过多种渠道在他们的世界里与外界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一百种呀!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确实是转变观念,我们在幼儿面前,不是领导,不是权威,更不是主宰者,而是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这种“平视”的眼光也就是要真正地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在回应之前,教师应试着了解幼儿,当幼儿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回应语言与回应方式,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引导。教师要求幼儿学会倾听,那教师自己更要学会倾听,当幼儿的回答与问题无关或是不切实际时,教师都要耐心地将其听完,然后用鼓励、等待、启发等回应方式加以引导。除了语言上的回应,教师的非语言沟通艺术就像一本“活教材”,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副赞赏的表情,都可以使幼儿获得成就感,激发和强化幼儿对话的愿望。如果能达到这种“视界融合”,寻找到通向他们心灵世界的通道,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发展、社会情感、个体差异等,做到闻其声、解其惑、追其行、知其趣、察其色、洞其意,就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找到引导他们的适宜的方法,才有可能对其作出有效的回应。
3.活动中紧追幼儿,保持对话的积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倾听与表达”的目标2中给出的教育建议:“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精心预设,在活动中却要淡化脑海中的预设,紧紧追随幼儿,倾听幼儿的声音。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对幼儿的问题进行迅速“解读”,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分析、寻找幼儿回答中的积极因素,善用鼓励性评价,善于诱导追问,善于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顺着幼儿的“思路”加以引导,当幼儿对谈话的内容有了控制感,便可能保持对话的积极性。教师应成为幼儿忠实的听众,在倾听中了解幼儿,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
(1)善用鼓励性评价。
【案例】
师:听了海龟爷爷的话,蓝汽车会怎么想呢?
幼:蓝汽车会想:我怎样让世界重新变成五彩缤纷呢?
师:很好,你的想法和蓝汽车一样。
在童话教学“蓝汽车”活动中,教师采用鼓励性评价,充分肯定、表扬、鼓励孩子的回答。当然不能用“好”简单回应,如案例中教师说“很好”,但也说出了好的理由“想法和蓝汽车一样”。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比如幼儿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动作等。
(2)善于诱导追问。
【案例】
师:(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
幼:我看到小马哭了。
师:小马为什么会哭呢?
幼:我看到小白兔变成了蓝色。
师:真的哦!奇怪,小白兔为什么变成了蓝色的呢?
追问是教师回应的一个很好的策略。教师在回应中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抛向幼儿,追问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并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幼儿回答后,教师都追问了一句“为什么”,采用了反问式的回应,通过这种回应可以引发幼儿的再次思考,获得深入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对问题的探索不浮于事物的表面。有时多问一句“为什么”,你会有更多发现,尤其是当幼儿出现一些奇特的想法时,一句“为什么”就能探索到幼儿的内心想法。当然,不是幼儿所有的回答教师都可以追问“为什么”,教师要判断这样的追问是否有价值,是否与本次活动有关,是否能帮助幼儿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3)善于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引导。
【案例】
师1:你从哪里知道春天来了?
幼1:柳树发芽了。
幼2:小草变绿了。
幼3:很多花都开了。
师1: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想法?
幼4:桃花开了。
……
师2:刚才小朋友从一些植物的变化中发现了春天,谁还能从其他方面说一说吗?
幼5:我看到燕子飞回来了。
幼6:我看到小蝌蚪了。
从童话教学“春天的电话”活动中的导入环节,教师发现刚开始其他幼儿的思维受第一个幼儿的影响,都围绕植物在说,教师1的回应“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想法”显然没有任何作用,其原因在于幼儿对于“不一样”的理解并不是教师所理解的。教师2的回应相对机智很多,她分析了幼儿表达趋同的根本原因:幼儿把思维限定在了一些花草上。这时候教师帮助幼儿归纳、引导,将幼儿回答的要点归为植物后,再让幼儿想想其他方面,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就能很自然地想到动物。两位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回应技巧不同,活动效果就大不相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善于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变得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帮助幼儿拓展表达内容,提炼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归纳提升,使用规范而生动的小结性语言,可以帮助幼儿将原有的零碎经验进行归纳、提升和拓展。
总之,良好回应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自我反思,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回应能力。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使回应机智,从有痕到无痕,从偶然性到常态性。愿我们的有效回应可以带领着孩子们向着我们所期许的方向奋力前行,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