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 循环法在心内科微量泵操作规范性中的应用
2019-04-10余欢欢黄秋云
余欢欢 黄秋云
(龙岩市第一医院,福建 龙岩364000)
心内科患者治疗大多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微量泵是否规范操作直接影响血管活性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稳定、准确性,进而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心内科护士微量泵操作的管理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心内科护士46 人,其中N1 护士12人,N2 护士17 人,N3 护士17 人。
1.2 调查工具
根据《龙岩市第一医院微量泵使用技术考核记录单》操作流程中的内容及微量泵使用说明书,自行设计《微量泵操作考核表》。
1.3 方 法
采用PDCA 循环法包括4 个阶段[1]。第1 阶段为计划阶段,分为:现状调查、分析原因、制定目标、制定对策;第2 阶段为实施阶段;第3 阶段为检查阶段;第4 阶段为处理阶段,包括巩固措施、针对执行中发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遗留问题转入下个PDCA 循环中解决。
1.3.1 计划阶段(P) (1)现状调查。对2018 年4月1 日至2018 年4 月21 日对护士进行操作考核,考核表为自行设计《微量泵操作考核表》,操作对象为新入院需使用血管活性药微量泵泵入的患者。微量泵操作错误率=收集的所有考核表操作错误条目数/(被考核人数×一份操作考核表条目数)[2]。调查后将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见表1,得出微量泵操作错误率为12.2%;按柏拉图原则未按快进键排气、未确认注射器型号是否与泵上显示一致、微量泵注射卡标识不完整(缺少泵入速度、时间、给药者其中一项即为不完整)3 项占了微量泵操作考核错误的82.2%。微量泵操作错误在不同层级中的分布情况见表2,从中我们看出N1 为操作错误主体。
表1 微量泵操作不规范统计表
表2 微量泵操作差错在不同层级中的分布
(2)分析原因。结合现状调查,采用鱼骨图、查阅文献相关资料及柏拉图原则进行原因分析,影响微量泵操作规范性的主要原因:①操作培训单一;②微量泵相关资料不全面,不利于后期自主学习。
(3)制定目标。微量泵操作错误率小于5%[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员能力)][3]。
(4)制定对策。在护士长带领下成立质控小组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心内科情况,拟定实施对策。1.3.2 实施阶段(D) (1)重新设计微量泵操作流程,对突出错误点加大字体,起到警醒目的;(2)在操作课上对错误点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并自制微量泵操作视频发送科室微信群,供所有护士随时学习;(3)打破常规微量泵授课,改成以结果为导向PPT授课,将不良事件贯穿其中,让护士易于理解,意识到每个细节的重要性及当中存在的风险;(4)对心内科常见血管活性药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整理,制成表格,方便护士学习;(5)制作心内科微量泵思维导图,帮助N1 护士尽快掌握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最大限度减少差错发生[4];(6)培训后对N1 护士采取导师制,由导师对其操作考核进行视频录制,该护士自行观看操作中不足,反馈给导师,再由导师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并记录。每个月护士例会上进行反馈、经验交流与讨论,促进全体护士共同提高;(7)责任组长、护士长不定时进行提问、指导、督查。重点为N1 护士。
1.3.3 检查阶段(C) 2018 年8 月12 日至2018 年8 月30 日再次对之前的46 名护士进行操作考核。1.3.4 处理阶段 (A) 质控小组统计分析实施PDCA 循环后微量泵操作考核表错误条目数与之前进行比较。在督导、考核过程中发现,提高护士对微量泵故障分析及处理有助于提高护士微量泵使用规范性,由此进入下一个PDCA 循环[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 软件包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施PDCA 循环前后比较
对实施PDCA 循环前后微量泵操作考核数据(见表3)进行统计学计算得出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说明改进措施有效。
2.2 微量泵操作错误率
进行PDCA 循环后微量泵操作错误率为1.4%,达到我们的目标,说明改进措施有效。
表3 应用PDCA 前后微量泵操作考核错误条目对比
3 讨 论
微量泵操作过程中未使用快进键排气,则未消除微量泵注射器推片与注射器之间的机械间隙,微量泵运行后需先填补机械间隙,导致血管活性药延迟进入血液循环,在有持续动脉测压下可直接观测到血压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直接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患者治疗。
微量泵操作过程中需将注射器放在注射器座上然后旋转压板,如压板没有放置准确,则会导致注射器型号和泵上的现实不一致,直接导致注射剂量不准确,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如当医生开出医嘱患者使用多巴胺180mg,生理盐水32mL,以3mL/h 泵入,总泵入时间约为16.7h,而因压板没有压好,微量泵上显示为10mL 注射器时,这一组多巴胺则约3.3h 走完,实际上泵入速度约为15.1mL/h,此时如果只使用微量泵上的总量查询键,显示的却是正确的泵入量,因此我们规定当巡视微量泵使用情况的时候不只要查询泵入总量,还必须将总量与注射器上实际泵入量进行核对。
微量泵注射卡标识是否填写规范,如开始使用时间,泵速,暂停时间等,直接影响巡视、交接班,如未填写开始使用时间直接影响总量查询的核对,个别甚至未及时发现已出现故障,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其余错误如未将微量泵安装在注射部位上30cm;注射器凸缘未卡入槽中;出现接口处有衔接不紧密,有漏液等都可直接导致泵入量与实际不相符,影响患者康复[6]。
综上所述:PDCA 循环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 个阶段的循环反复过程,是一种程序化、标注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研究运用PDCA 循环法规范微量泵操作,保证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安全、有效、及时,是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途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巡泵和换泵操作的正确与否,也可直接影响患者血管活性药泵入速率的准确性,如规范的巡泵实际上可以发现问题,避免错误的事件继续下去。目前还没有制定规范的巡泵及换泵流程,我们将此作为下一个持续质量改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