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2019-04-10吴凤兰杨邦财杨禹珍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33期
关键词:外渗心血管风险管理

吴凤兰 杨邦财 杨禹珍

(南平市第三医院,福建 南平353000)

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护理风险危害性,并尽量减少由于护理风险所到来的经济损失;护理风险管理针对护理风险进行防范干预,大大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率。本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心血管内科患者100 例,均于2017 年10月至2018 年10 月收治,分对照组、研究组,各个小组50 例患者。

对照组:50 例患者存在男性30 例、女性20 例;年龄:35-55 岁,平均(45.56±5.61)岁。研究组:50 例患者存在男性31 例、女性19 例;年龄:33-56 岁,平均(45.67±5.55)岁。

组间资料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比较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宣教等。1.2.2 研究组 (1)依据患者的年龄、病因等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对于存在风险因素的患者(易跌倒、易坠床)要设置好相关标示,并要求患者家属24h 陪护患者;护理人员叮嘱患者有需要要及时按呼叫铃,不可以自行翻越护栏;在病房内安装扶手,对于走路不稳的患者要陪同在患者身旁并指导其使用轮椅[1]。

(2)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熟悉掌握专科仪器和药物;护理人员定期参与专科仪器相关培训,并对其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分时段调配人力资源[2]。

(3)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相关环境,护士长每天检查病房通道通畅性和抢救仪器是否处于运行状态,抢救药品若消耗则及时补充[3]。

(4)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于存在风险性的患者要及时宣教[4]。

(5)识别护理风险并做好防范措施;建立管理制度、安全防范措施,及时上报护理风险事件,对科室重点人群和时段进行监控;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护理风险专业培训,对于容易造成护理风险事件的环节提高警惕;药品严格按照三查七对进行操作;护理人员同时要加强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

1.3 观察项目

对组间的护理风险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药物外渗率、意外事件率)和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

护理满意度评分按照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评定,总分数为100 分,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4 数据处理

研究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护理风险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药物外渗率、意外事件率)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卡方检验,用百分率表示;护理满意度评分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 检验,用χ±s 表示;P<0.05 则差异显著。

2 结 果

与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10.00%、药物外渗率:10.00%、意外事件率:6.00%、护理满意度评分:70.09±5.16 分)相比,研究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2.00%、药物外渗率:2.00%、意外事件率:2.00%)更低,且护理满意度评分(80.23±5.11 分)更高,P<0.05,差异性显著。见表1、表2。

表1 护理风险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药物外渗率、意外事件率)数据分析表[n(%)]

表2 护理满意度评分数据分析表(±s)

表2 护理满意度评分数据分析表(±s)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例数(n)50 50护理满意度评分80.23±5.11 70.09±5.16

3 讨 论

多种因素会影响心血管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心梗,若心血管疾病患者没有及时处理则会引发较大病症风险性,因此,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5]。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重夜间护理,且患者家属需要24h 陪护在患者身旁;心血管患者由于功能衰退、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因此发生摔倒等风险事件几率极高,并且患者在下床等活动过程中也极易发生风险事件,而长时间的便秘也会导致猝死[6];心血管疾病患者还会由于药物原因产生不良反应,若患者为年龄稍大者则会在服用血管内科药物时引发血管扩张、收缩,若不能及时处理该类患者则会影响最终治疗效果。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病情严重且病情变化快,往往需要较大数量的护理人员,若护理不到位则会引发患者发生生命威胁[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血管疾病人群越来越庞大,而随之引发的各类型并发症也会逐渐上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8];心血管患者护理风险大,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素养,要求护理人员数量配备齐全,护理人员还需要与患者有效沟通和患者家属多积极交流[9];护理人员要顺应护理发展的需要,找寻风险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及时处理[10]。

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护理人员、患者都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可以有效识别和评估并处理护理风险事件,能够对护理风险进行预防管理,有效且合理的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降低了护患纠纷发生率,也大大提高了护理整体质量[11]。

结合数据:与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10.00%、药物外渗率:10.00%、意外事件率:6.00%、护理满意度评分:70.09±5.16 分)相比,研究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2.00%、药物外渗率:2.00%、意外事件率:2.00%)更低,且护理满意度评分(80.23±5.11 分)更高(P<0.05),差异性显著;此次研究数据结论与肖碧青,肖凤连,刘绍华,朱虹学者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效果》一文(发表于:《中国当代医药》)[12]中所阐述的研究结论大致相似,说明了此次研究具有理论指导价值;由此可见,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且患者对该种护理模式易于接受。

猜你喜欢

外渗心血管风险管理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如意金黄散湿敷联合碳酸氢钠局部封闭治疗盖诺外渗的疗效观察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