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与刚体接触问题的讨论
2019-04-09吴晓
吴 晓
(湖南文理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1 引 言
梁与刚体接触的问题是工程实际中常见的结构工程问题,所以研究梁弯曲时静态接触压力是有实际工程意义的。文献[1]研究了梁与刚体的接触问题。文献[2]指出,文献[1]讨论的梁与刚体的接触问题,在接触面的中间梁段常常没有作用力,仅在接触面的边界上有集中力互相作用,考虑梁的横向剪切变形后,可以避免发生这种奇怪的现象。文献[3]较好地解决了文献[1]、文献[2]中两端固支梁在分布载荷作用下,梁与刚性基础的接触问题。文献[4]把文献[1]中梁与刚体的接触问题作为习题引入教材,来锻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文献[1-2]中梁与刚体的接触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来解释文献[2]所指出的文献[1]中存在的奇怪现象。
2 梁与刚体的接触问题
(1)
由式(1)可以求得:
(2)
(3)
图1 悬臂梁与刚体接触图
所以,梁在集中力P作用下与圆柱刚体紧密贴合时的挠度为:
(4)
由材料力学可知,梁与圆柱刚体紧密贴合时的弯曲微分方程为:
(5)
(6)
式中,0≤x≤ξ。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相比,在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转换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知识的传授者,掌握着教学活动的主动权,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学文化的渗透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数学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全面地掌握与数学课程相关的数学文化、数学大家的生平介绍、数学人文历史等一系列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合理渗透,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w2=θD(l-ξ)
(7)
(8)
所以,图1所示悬臂梁在较大集中力作用下,梁自由端的挠度为:
w(ξ)=w1(ξ)+w2+w3
(9)
(10)
式(10)与文献[1]、文献[4]给出的结果是一致的。把式(4)展开成以下形式:
(11)
把式(11)代入式(5)中,可得梁与圆柱刚体的接触压力为:
(12)
(0≤x≤η)
(13)
3 计算分析及讨论
式(11)是式(4)简化后的结果,在式(11)中若保留前两项代入式(5)中,可知图1所示梁与刚体接触处之间梁段接触压力为常量。如把式(11)代入式(5)中,可知图1所示梁与刚体接触处之间梁段接触压力表达式为式(12)。
下面把式(6)、式(12)、式(13)计算出的压力曲线画在图2中,以便分析讨论。
图2 悬臂梁与刚体的接触压力曲线
由图2可以看出,式(13)(文献[2]解)计算出的接触压力曲线在0~0.04(m)梁段间的接触压力几乎为零,在接触处的接触压力为-105250N/m,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由图2可以看出,式(12)计算出的接触压力曲线是平缓递增的,式(6)计算出的接触压力曲线也是平缓递增的,这说明悬臂梁与刚体的接触压力近似均布压力,但式(6)计算结果与式(12)计算结果的误差较大,这主要是仅取式(4)简化结果的前四项导致的。取式(4)简化结果的高阶项虽可提高计算精度,同时也会增大计算量。因此,计算悬臂梁与刚体的接触压力时,笔者建议采用本文式(6)来计算。
4 结 论
从以上分析讨论可得以下结论:
(1)梁与刚体的接触问题是一个非线性问题。
(2)本文解释了文献[2]指出的文献[1]中存在的奇怪现象:“在接触面的中间梁段常常没有作用力,而仅在接触面的边界上有集中力互相作用。”
(3)计算梁自由端的挠度时,可以对非线性项进行线性简化。计算梁与刚体接触处之间梁段接触压力时,对非线性项进行线性简化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