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当代变迁
——以湖北省宣恩县彭家寨为例

2019-04-08杨,覃

关键词:堂屋火塘吊脚楼

卢 杨,覃 莉

(湖北民族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恩施445000)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对现代世界图像的奠基》一文中说:“对于现代之本质具有决定意义的两大进程,世界成为图像和人类成为主体的相互交叉,同时也照亮了初看起来近乎荒谬的现代历史的基本进程。”[1]他敏锐地指出人类进入了一个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全面变迁的历史过程。“作为一种思想史事实,现代性发轫于西方,标志的是人类生活、社会关系结构、组织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深刻变迁,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类自觉以自己作为主题来塑造社会历史,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过程。”[2]因此,在现代性思想影响下,现代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是物质形态表征,“有人甚至认为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一种不同价值体系及行为模式的抉择”[3]。在我国农村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古村落同样面临着是坚守传统还是追求现代化的矛盾。这不仅是行为模式和生存方式的选择,更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诉求。土家族古村落彭家寨就是一个缩影。因此,笔者关注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空间普遍出现的现代化改造现象,运用形式风格理论分析建筑空间变迁,以现代化、现代性的差异来探究其变迁的根本原因,并基于建筑空间、环境与人之间的同构关系,思考在现代化大背景下我国古村落保护的新途径。

一、湖北省宣恩县彭家寨概况

彭家寨位于武陵山区北麓,湖北省宣恩县西南隅的沙道沟镇两河口村。这里背山面水、气候湿润,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对吊脚楼群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全村共52户,250多人均系土家族,其中彭姓人口占绝大多数。相传彭氏祖先彭怀伞及其妻杨氏由湖南怀化迁移至此繁衍生息。在历经了“川盐济楚”“改土归流”等历史时期后,这一同姓村落逐渐发展壮大。建筑是反映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的载体,应顺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居民的生活方式。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建筑基址的选择。村寨位于两山夹一谷的地形之中,坐北朝南,背靠观音山,面朝十八罗汉山。村前是自东南而下的龙潭河,河上的铁索桥是连接对面两河口公路的唯一通道。铁索桥两岸所有的吊脚楼都背山面水,当地利用“水是财源”的聚财观念破除了民间对“开门见山没有退路”的说法,反映了土家族居住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民间风水观。近年来,彭家寨古村落正在大力进行旅游开发,将村口院坝广场聚集区的21户划为核心区,剩余广场东北角以及过凉亭桥的西北角深处各有零星几户。每栋吊脚楼是自成体系的独立式院坝,整个寨子利用山势呈现出阶梯状的排列层次,每栋单体建筑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等都有着独特的人文含义,完美地将人、建筑与环境紧密结合,体现着天、地、人相调和的最高境界。彭家寨现存年限最早的单体建筑始建于1803年,其他大多始建于清末,距今有一到两百年的历史,建造手法从过渡形态到成熟形态,展示出吊脚楼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空间特征及变迁

村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传统的单一性与现代的多样性的矛盾,这种深刻的二重性在其实践过程中同时具有合理性与风险性、理性与非理性。彭家寨作为典型的土家族吊脚楼村落,人们在从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向以城市为范本的现代化转换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微弱的现代性诉求,从而影响了其在建筑空间中的物质性表达方式,具体体现在现代化建筑空间变迁的矛盾性之中。

(一)彭家寨吊脚楼外部装饰特征

彭家寨吊脚楼造型具有自然美,外部木雕装饰是其精华所在。装饰是建筑构成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建筑的性质,体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品质。彭家寨建筑装饰的表现形式在沿袭我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同时又独具特色,集中体现在门、窗、“金瓜”等建筑构件装饰上,题材丰富,造型生动,与青瓦木墙交相辉映。

1.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①其中的户即指门。门在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彭家寨吊脚楼大门一般分为四扇或六扇,相对于其他房间,堂屋的大门有六扇,因此又叫六扇门。彭家寨仅有彭××家堂屋的六扇门可以两两相对自由开合,笔者称之为“真六扇门”(如图1)。每逢大型节日、婚丧嫁娶、求神祭祖等,堂屋便成了举行仪式的重要场所。早期吊脚楼堂屋大门是“活的”,每块门板上下两端都设有榫眼,仅需轻抬便可轻松拆卸。遇到大型事宜“真六扇门”便会全部拆下,堂屋由封闭性空间变为开敞性空间以供大量人员的出入,完毕后再归回原位。随着土家族风俗信仰的变迁,堂屋门的功能属性逐渐淡化。人们平时只开中间两扇,堂屋便成了半开敞性空间,久而久之出现了中间两扇可随意开合其余四扇被牢牢固定在门框上的做法,笔者称之为“假六扇门”(如图2)。由于当地民风淳朴、鲜有盗贼,部分村民家中堂屋没有门而是直接敞开或用两扇一米高的对开门扦,以防鸡犬进入。堂屋大门的重要性决定了其装饰也是最为讲究的,每扇门板上半部分多为镂空装饰纹样,常见的有“万字格”“寿字格”“王字格”等,中部为一矩形束腰,下半部分为实木门板。

图1 自由开合六扇门

图2 “假”六扇门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部分村民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在家中安装现代防盗门。其中,位于核心区的一户人家在外立面安装的防盗门(如图3)十分醒目,与吊脚楼的整体风格显得格格不入。屋主出于对建筑的整体考虑,在防盗门外加了一扇传统木质房门。村中大部分村民家正堂屋的道房门普遍为深咖色或白色的现代实木门(如图4)。虽同为木质材料,但色泽与原始吊脚楼差别较大,破坏了传统吊脚楼形态的整体感。

图3防盗门

图4乳白色现代木质道房门

2.窗

我国建筑从古至今产生了极为繁复的窗棂类型。起初窗仅具有通风采光的作用。东晋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道:“罗层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人们将注意力放在透过窗向外看的视觉效果。彭家寨吊脚楼窗户多为矩形,最老的吊脚楼始建于1803年,其窗棂装饰为背打出。彭××堂屋窗棂装饰同样如此。该堂屋为1810年建造,厢房是后期彭××自己扩建的。窗棂装饰为格子花,并在每扇窗户里面安装玻璃,厨房的窗户沿外窗框覆一层透明塑料薄膜。后来吊脚楼大量兴建,窗棂装饰有的仿照较早的样式,有的则直接采用简单的直棂窗。2000年以来,大多数村民在木制窗棂的基础上安装铝合金推拉窗(如图5),有的农家乐安装的窗户不仅直接采用现代铝合金推拉窗,且在外部安装了防护网(如图6)。从最初实木窗棂装饰到铝合金窗的出现,传统建筑空间正以城市为范本进行现代化改造。

图5 铝合金木格窗

图6铝合金窗

3.“金瓜”装饰

“金瓜”装饰在吊脚楼建筑空间中的运用随处可见。不论是起悬空支撑作用的外挑垂花柱、伞把柱还是栏杆扶手,均采用同一装饰,体现了“金瓜”在建筑空间中的置换性。垂花柱整体结构由柱身和柱头两部分组成。柱身为规则的几何形状,柱头采用“金瓜”装饰,整体以“圆形”和“方形”为主,除了便于人们对垂花柱进行各个视觉角度的观赏外,也包含着我国传统的“方圆文化”(如图7)。伞把柱位于正脊、横脊及转角斜脊三脊交汇处,因在转角处形成扇面空间故而得名,同样采用“金瓜”进行装饰。木匠因人而异的雕刻手法使“金瓜”方圆柱头及瓜纽叶片的呈现状态略有不同(如图8)。回廊栏杆处的“金瓜”扶手装饰是倒置的,柱头与人的视线相反;相对于前两处建筑构建,它是与人接触最为紧密的(如图9)。栏杆扶手的高度恰好符合人习惯触摸的高度,点状的排列构成了视觉空间的秩序感。“金瓜”造型做了倒圆角效果处理,充分体现了材料近人化、尺度宜人化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图7 垂花柱“金瓜”装饰

图8 伞把柱“金瓜”装饰

图9 栏杆“金瓜”装饰

始建于1803年的吊脚楼由于年久失修,“金瓜”装饰已残缺不全,从部分现存装饰来看,其雕刻工艺最为精细。彭家寨有一处“U”型吊脚楼,两家人共用堂屋,最引人注目的是东西两户每层回廊栏杆的扶手与垂花柱均采用“金瓜”装饰。因年代久远,为确保安全,住户自行将吊脚栏杆的垂花柱修理平整并与上层之间用木棍衔接,以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两支点相互支撑的压力问题(如图10)。彭××家后期扩建的东厢房为节省人力、降低修建成本,垂花柱和吊脚栏杆均未使用“金瓜”进行装饰(如图11)。在彭家寨,像这种后期修建尤其是一字不带回廊平地起吊的吊脚楼鲜用“金瓜”进行装饰。

图10 “U”型吊脚楼西户

图11 彭××家厢房未装饰的吊柱

(二)吊脚楼内部空间特征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建筑空间存在的三要素:“适用、美观、坚固。”对吊脚楼建筑空间的不断改善就是在适用、坚固的基础上进而达到美观的目的。这种美观不仅仅体现在外部装饰上,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空间的舒适性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从社会环境来看,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互为延伸,同样深受社会环境影响。

1.空间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返乡村民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发生了转变,人们开始追求以城市生活为范本的建筑空间。彭家寨吊脚楼平面布局有其固定组织形式,立面空间的划分充分利用了地势高差。住宅要拾级而上进入院坝,厢房地势一般低于正房,吊脚楼整体以功能划分为三层或两层(如图12)。

图12 彭××家吊脚楼立面图

上层空间为半封闭晾晒储藏空间;下层用较差的木板树皮做墙板,呈半开放空间用以饲养牲畜;中层是村民生活起居的空间,由杉木板分隔,集中为堂屋、厢房、火塘、厨房,房间,以中间堂屋为中轴对称分布,通常三五间不等。堂屋在多数院落中通常置于中轴线前端,呈现出前为院坝、后为退堂、左右为厢房的空间格局(如图13)。堂屋空间较为开阔,既是住户休闲、会客、用餐的生活空间,也是住户敬神祭祖的空间。厢房为日常起居的私密空间。火塘屋为空间的核心,常偏于堂屋一侧,是连接堂屋、厢房的流通空间。火塘上方有烤肉架,正下方是地火炉,人聚于此取暖、谈天,其空间使用率较高。吊脚楼整体立面空间主次分明,达到了一室多用的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吊脚楼的空间布局相应发生了变化,如部分吊脚楼木制板墙被泥土、砖石或荆条糊泥墙所取代,底层空间转变为经商店铺,空间形态由完全开放转变为封闭。室内空间历经了不同程度上的更新。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吊脚楼的核心要素如火塘的使用被逐渐淡化。彭××老人由于孩子常年在外定居,火塘屋已失去其功用,故将原烧烤架转向荒废的卫生间,在铁盆里放木炭以熏烤腊肉。老村长彭××家火塘坑已被填埋,取而代之的是桌子与炭盆合二为一的可移动取暖桌。

图13 彭××家吊脚楼平面图

2.材料装饰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4]材料作为建筑空间与人接触的媒介,其快速更新优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的需求。建筑材料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吊脚楼建筑空间改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村中老人介绍,早期老房子都是村民在后山搬石伐木,凭借人工搭建完成。20世纪80年代的吊脚楼仅用木、石、瓦片,90年代后期水泥院坝及村中卵石铺的小路开始出现。2000年以后随着当地政府对彭家寨的大力开发,部分村民为提高生活质量便对自家吊脚楼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吊脚楼内部空间的改造主要针对墙、顶、地三要素进行,如使用瓷砖、石膏吊顶、铝塑板等现代材料,并添置大量现代家具让空间看起来更富有层次感。彭家寨建筑空间装饰主要有两类:一类为专门用来经营农家乐,室内装修更趋向于旅馆风格。白墙、壁纸、瓷砖、现代吊顶,室内陈设颇具现代气息,为满足游客需求有的还设有麻将房。另一类则为村民为提高家居生活品质对室内空间进行改造。作为人起居的厢房,相同的是室内立面皆由木板铺设,不同的是在吊顶装饰选择上有木板、石膏、铝塑板等(如图14)。地面采用水泥、木制楼板或瓷砖铺设,现代化的改造主要由屋主个人喜好及其经济实力而定。

图14 田××家室内空间装饰

建筑空间通过小幅度的调整达到人对建筑空间需求的满足,以现代建筑材料和装饰传递现代化物质表层的变迁。彭家寨建筑空间的变迁是对现代性的解读,是从传统到现代转型期的最佳例证。村民一方面有从传统生活方式中走出来的愿望,另一方面对新接触的城市生活有心理上的追求,进而以建筑空间为载体进行主观上的现代化改造。

三、吊脚楼建筑空间变迁的原因

在现代化背景下,变迁是所有社会文化的特征,作为土家族文化主体的古村落同样回应着历史变迁。以人的生活视角切入古村落现代性问题就是为了能在恢复人对建筑的改造活动的同时将两者关联起来,避免人与建筑陷入对立之中。

(一)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整合,对吊脚楼营造技术及建筑观念产生了促进作用。清末两次“川盐济楚”运动,使彭家寨成为川盐北上的重要盐运通道,盐业一时之间成为这里的支柱性产业,吊脚楼则是盐业繁荣背景下的重要产物。“改土归流”后,土汉民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互动,使这一区域的人口模式产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彭家寨仍旧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口基数。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大兴土木时期,村中大部分吊脚楼的扩建、重建距今约30年。第二阶段为1990年至2015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外界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人口外迁数量不断增长。笔者在彭家寨实际走访中发现,许多原本颇具规模的吊脚楼逐渐被闲置、荒废。这不仅造成了建筑资源的浪费,而且使村落中原本稳定、均衡的传统聚居形态被打乱。大规模劳动力外流意味着土家族地区开放程度逐步加深,孤立封闭的状态不复存在。第三阶段是自2016年旅游开发一期工程至今,村民有明显的返乡态势。其中,一期工程为五年,由宣恩县政府投资5.7亿,打造以彭家寨为核心,上下两河口村为发展目标,占地约6.06平方千米的“一廊三区九寨”,2019年元月高速公路修建完工。在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后,彭家寨将正式开放。依托优良自然景观的彭家寨会吸引大量游客,村民返乡数量将会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在现代化背景下,资本是基础,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传统村落现代性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变迁是资本积累后的物化彰显。

(二)生活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火塘的使用功能被逐渐弱化。村中火塘现存两种形式:一是火塘位置保持不变,对其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彭××一家六口,过年过节在外打工的孩子们便会回家团聚,火塘便成为家庭“吃聊合一”的场所。最初地火炉的使用污染了室内环境(如图15),经现代化改造后的火塘屋将排烟筒隐藏于墙角,既净化了室内空气又达到了美观的效果(如图16)。二是原火塘的荒废。火塘屋已不再是烹煮食物的重要场所,如今人们在厨房使用沼气液化灶、电饭煲均可完成烹饪,原火塘屋则作为客厅使用。在吊脚楼营造初期,厕所的位置均在外部与猪圈柴房建在一起。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为满足人们对日常功能性空间的需求和新的生活习惯,内部空间在传统布局上进行了局部调整,在原有卧室基础上扩建了厕所,尤其是农家乐的客房几乎达到了一室一卫的标准。向××家将厨房后面的杂物间改为浴室,田××家则是在吊脚楼外进行卫浴重建,室内铺设瓷砖,配置热水器、洗衣机等。可见,村民对以城市为范本的生活模式有着强烈认同感。

图15 彭××家改造前的火塘屋

图16 彭××家改造后的火塘屋

(三)精神需求

人是空间情感营造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建筑空间装饰是人们彰显个性和经济实力的物化表现。建筑空间是人们进行交流和交往的场所,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空间存在形式,是随着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土家族有在堂屋设置神龛的传统,神龛又称“家先”。早期人们摆放“天地君亲师”,每逢过年过节供家庭成员祭拜,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缅怀,同时祈求祖先神灵庇佑家族繁盛、人丁兴旺、财源广进、万事顺遂。彭家寨早年有一座水洪庙,因修建公路被拆除。据村民说,水洪庙里的菩萨很灵验。如今人们去香火较旺的来凤仙佛寺祭拜。不论神龛庙宇是否存在,人们对传统精神信仰的认同并未发生改变。土家族的堂屋空间较为开阔,大型仪式、酒席、节日庆典多在此举行,是家庭物质与精神空间的统一。彭家寨村民较少对堂屋进行装饰,仅有一处农家乐将堂屋厢房整体以木板进行铺设,其中吊顶是最为精美的地方,圆圈二级吊异常别致,并配以同色系吊灯、筒灯。整体木板的铺设是按照一个方向进行的,神龛下方以菱形排列,道房的门以同种木材进行装饰,整体效果协调有序。

四、结语

“存在即合理”,海德格尔根据他对存在的理解,将现代性视为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操纵力量的无限扩张[5]。现代化与现代性本身所具有的二元对立也是人作为矛盾性主体存在的一个现代性问题。对传统建筑空间的现代化再造是基于生活需求的,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能将现代性问题的焦点和重心落在人的身上,始终对人的现实生活境况保持高度的理性关注。现代性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诉求,现代化是现代性视野下呈现出的物质表征,人的自我追求、自我完善是古村落保护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变迁体现了传统古村落的现代性萌芽。但是,现在的着眼点还是在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变迁,精神层面的现代性建设还远远不够。因此,在传统古村落保护中,我们要以人为本,树立自主的现代性意识,协调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继而对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 见《道德经》第十一章。指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它的中间总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作用。以此论述了空间与实体的辩证关系。

猜你喜欢

堂屋火塘吊脚楼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守 望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板凳:平衡的世界
父亲的笑容
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