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软骨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对病情程度的评估作用
2019-04-08王道清史东星杨世彤程留慧通讯作者
张 卉,王道清,史东星,杨世彤,程留慧(通讯作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指病因不明的以炎性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该病早期病理改变不明显,仅依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困难,而X线、MRI是临床常见诊断方法,为探讨MRI在RA膝关节炎软骨病变诊断价值及对病情程度的评估价值,现对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3例患者进行研究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男性35例,女性38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9.02±4.73)岁;病程时间2~17年,平均病程(9.53±0.57)年;累及部位:左侧膝关节25例,右侧膝关节28例,双侧膝关节2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行膝关节X线平片扫描,后行MRI检查,采用荷兰Philips 1.5T磁共振成像仪,选用膝关节线圈。患者取仰卧位,伸直膝关节,行MRI平扫。扫描序列:矢状位T1WI、冠状位STIR、横断位T2WI。扫描参数:矢状位T1WI及横断位T2WITR/TE分别为24∶11和4000∶90,FOV分别为120mm和140mm;冠状位STIRTR/TE164∶16,FOV140mm。MRI扫描层厚1.5mm,无间隔,矩阵356×512。MRI平扫后静脉注射10~15ml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后行膝关节矢状面、冠状面T1加权扫描。
1.3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计数资料经SPSS21.0软件处理,用率表示,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对比
73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软骨病变,经MRI检出69例,诊断准确率94.52%,经X线检出55例,诊断准确率75.34%,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0,P=0.001)。
2.2 不同疾病分期诊断准确率对比
MRI在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软骨病变Ⅰ、Ⅱ期中诊断准确率为23.19%,明显高于X线10.91%(P<0.05),MRI与X线在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软骨病变Ⅲ、Ⅳ期中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MRI与X线检查在不同疾病分期中诊断准确率对比[n(%)]
3 讨论
RA是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慢性、滑膜关节炎及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膝关节是RA累及的常见位置,膝关节受累后造成滑膜增生,形成血管翳,且覆盖于软骨,导致软骨无法从滑膜液中吸取营养,促使软骨表现发生糜烂和溃疡[2]。
X线检查是诊断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首选方法,X线检查可清晰显示膝关节骨骼系统,在骨质增生、骨赘、关节间隙改变中诊断准确性高,但由于X线穿透性不强,因而对早期软骨病变诊断敏感性不高。MRI通过多序列平面成像,可清晰显示膝关节内及其周围结构的细微改变,同时对于关节软骨、半月板、软骨下水肿、肌腱、韧带均能清晰显示,增强扫描后还能显示膝关节周围血管及神经,为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软骨病变诊断提供了依据。本研究结果提示,MRI在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软骨病变中诊断准确率为94.52%,明显高于X线检查,提示MRI在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软骨病变中诊断价值更高。原因是通过MRI加权成像可显示滑膜增生及血管翳形成情况,从而判断软骨病变情况,且对于不同类型血管翳,MRI加权成像信号不同,炎性血管翳,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纤维化血管翳,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3]。本研究结果提示,MRI在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软骨病变Ⅰ及Ⅱ期中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而两种检查方法在Ⅲ及Ⅳ期中检出率对比方面并无明显差异,提示MRI在早期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软骨病变中诊断价值较高,且能判断疾病分期。
综上所述,MRI是诊断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软骨病变的可靠方法,又能判断疾病分期,可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