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接骨汤辅治四肢骨折后急性疼痛肿胀临床观察
2019-04-08尹鹏
尹 鹏
(河南省虞城县人民 医院骨科,河南 虞城 476300)
四肢骨折治疗不及时容易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1]。急性疼痛肿胀是四肢骨折后常见临床症状,中医认为疼痛产生的原因主要由气滞血瘀所致,应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2]。本研究用补肾活血接骨辅治四肢骨折后急性疼痛肿胀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骨科治疗的四肢骨折后急性疼痛肿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7~68岁,平均(42.05±4.15)岁;骨折类型为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18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9岁,平均(42.48±4.09)岁;骨折类型为上肢骨折13例,下肢骨折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为新鲜骨折;②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③意识清晰,无沟通障碍。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等重要器官损伤;②血液系统疾病;③对治疗药物过敏或近2周内服用过抗凝血药物。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X线检查,手法复位,在C臂机透视下了解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复位满意后使用石膏或夹板固定。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1107),日5次,喷于患处;接骨七厘片(湖南金沙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43020061)0.9g,口服,日2次。
观察组加用补肾活血接骨汤。药用续断15g,补骨脂15g,骨碎补15g,丹参10g,自然铜10g,黄芪30g。肿胀甚者加用红花、桃仁各10g,疼痛甚者加郁金10g。水煎,去渣留汁200mL,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治疗30天。
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估疼痛症状改善情况,评分范围0~10分,评分越高则疼痛越剧烈;在肿胀明显处以中心,测量患侧肿胀周径,并与健侧相比,肿胀程度=(患侧周径-健侧周径)/健侧周径×100%。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采集静脉血5mL,离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患者的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采集静脉血采用贝克曼库尔特血液检测仪测定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沉等。
4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VAS(分) 肿胀程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7.36±1.24 4.56±0.62* 38.26±4.51 31.15±2.41*观察组 30 7.32±1.25 3.15±0.49* 38.37±4.49 26.53±2.11*t 0.124 9.773 0.095 7.900 P 0.901 0.000 0.925 0.000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PLT(×102/L) TT(s) PT(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154.58±15.34 190.57±20.34* 15.06±1.27 15.62±2.42* 12.36±1.27 13.52±0.63*观察组 30 154.62±15.65 176.49±18.62* 15.17±1.36 19.54±2.43* 12.43±1.31 15.54±0.58*t 0.010 2.797 0.324 6.261 0.210 12.920 P 0.992 0.007 0.747 0.000 0.834 0.000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血浆黏度(s) 全血黏度(s) 血沉(mm/h)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1.95±0.23 1.56±0.18* 5.16±0.06 5.02±0.03* 30.46±6.43 21.43±4.15*观察组 30 1.97±0.25 1.12±0.05* 5.17±0.07 4.78±0.02* 30.47±6.46 15.26±3.42*t 0.323 12.900 0.594 36.459 0.006 6.284 P 0.748 0.000 0.555 0.000 0.995 0.000
5 讨 论
四肢骨折后可产生微循环障碍、骨折断端缺血,阻碍骨折愈合,加之剧烈疼痛,反射性肌肉痉挛,可导致静脉与淋巴管瘀滞,回流障碍,血管壁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引发组织间水肿,同时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易导致出血及血栓形成,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引发静脉栓栓塞症及肺栓塞[3]。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四肢骨折后急性疼痛肿胀可改善机体缺血缺氧,促进血液循环与代谢产物排泄,促使炎症与坏死组织的吸收加速;且骨折断端钙离子、磷离子不断蓄积,可促进软骨素合成,使骨折钙化;促进间充质细胞增生与分化,加快血肿机化与吸收,从而提高骨痂质量与抵抗力[4]。
中医认为,四肢骨折可损伤脏腑气血,脉络受损,血离经隧,恶血留滞,气血运行失常,不通则痛,故治疗原则为续筋接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5]。补肾活血接骨汤方中黄芪具有补气作用。丹参、自然铜可活血化瘀,使血小板表面活性降低,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加快纤维蛋白原溶解,发挥抗血栓作用,微循环得到改善。补骨脂、骨碎补及续断可入肝肾,具有活血化瘀、接骨续筋、止血补肾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与钙盐,参与蛋白合成酶代谢,能够有效促进骨质吸收,生成新骨,并且还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抑制结缔组织释放与白细胞游走,改善肿胀症状[6]。诸药合用,共奏祛瘀散结、活血止痛、补肾强筋之功效。
综上所述,补肾活血接骨汤辅治四肢骨折后急性疼痛肿胀可改善凝血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