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2019-04-07任欢欢陈瑶

丝路视野 2019年6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课程思政

任欢欢 陈瑶

摘 要: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系统的基本细胞,是推动高校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以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为载体,实现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对于实现党的建设融化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课程思政 深度融合

高校基层党支部在推动高校的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证高校社会主义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层次提升,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贯彻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方针的实践路径。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融合,对于实现党的建设融化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全校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研究现状

(一)对高校基层支部建设的研究

对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这一问题的研究学者和专家已经颇有成果。根据研究的具体领域和侧重点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对于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研究。如王强庆、马红翠等《新时代下对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实践思考》认为,新时代抓好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可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组织保障;西方国家的西化和分化思想、信息化和网络新媒体等技术、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二是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的职能、作用研究。大多数学者是从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全面从严治党、和谐校园建设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还有部分学者是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大学生就业、社会的服务功能研究。

三是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路径研究。从学者研究的成果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组织活动内容、党员教育观点、思想教育实效性等方面。对此提出的解决对策和路径也主要集中在组织建设内容、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

(二)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

围绕“课程思政”改革,学者们主要在“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等方面展开。如何红娟在《“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一文中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復杂性本质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三者内在逻辑决定的。

综上,当前国内学者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方面都有诸多论述,成果颇丰。但对于高校基层党支部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而事实上,高校“课程思政”价值主体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具有同一性。如何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为载体,实现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现实依据

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上完全一致。

在为谁培养人上和培养什么人上是一致的。高校基层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的基础细胞,高校基层党支部下分为两大支部,教工党员支部和学生党员支部。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依靠的是一批政治站位高、专业知识强的教师群体,教师用他的学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他的政治意识和素养影响学生的言行。而高校的教工党支部就能很好地在教师群体中通过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提高教师的“四个意识”。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了,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同时,学生党支部的政治教师的第一要义就是培养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四个自信”。通过党的自身建设,让学生党员在学习中,真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大学生党员群体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在社团、班级、宿舍中能将信仰和希望的力量传播下去。与此同时,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的内在价值就是解决目前高校在为“为谁培养人”上的重要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还必须发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作用。“课程思政”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同样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人的重任。以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为载体,实现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双向同行,才能更真实有效地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怎样培养人上是一致的。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方式有很多,从内容上可以概括为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选修课等等,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理论课、实践课、工训课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首先就是从课堂入手,强调在专业知识讲授的课程上也要有主流价值观的输出,要对党的方针政策、青年的思想起到引领的作用,发挥正向的作用。而当前高校党组织的建设在组织建设内容上,多以参加党日活动、讲党课等方式进行,侧重于党的方针政策的解读,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从二者的一致出发,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可以与“课程思政”融合,甚至可以在彼此的环节上进行内容的输出。

三、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内在一致性,让二者的深度融合成为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如何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一种现实,需要我们从组织机制、培养机制、反馈机制等方面去考量。

建构协同配合的组织机制。组织保障是实现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度融合的前提。高校党委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和“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承担者。高校党委围绕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目标,应该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出发点,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统一部署,把工作内容和责任落实到二级学院,建立协同配合的组织机制。

形成基于调查分析的培养机制。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要通过充分调研,在内容上要做到培养方向的正确性,突出思想性、问题性和趣味性;在培养形式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围绕师生榜样和重大任务建支部。利用新媒体,加强平台建设,依托品牌、活动等载体,拓展教育途径。建立既接地气,又有灵气的培养机制。

建立基于效果评价的反馈机制。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全新的探索,这种探索成功与否要通过效果反馈方可知其一二。基于效果评价的反馈一方面保证了评价的客观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评价及时了解二者融合的真实情况以及时作出调整,让二者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全局。

参考文献

[1]蔡颂、邓翔.论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4]王强庆、马红翠等.新时代下对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实践思考[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15.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