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问题”课堂 孕育创新人才

2019-04-07廖建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凸透镜笔者问题

廖建军

高效课堂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从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到岳阳许市中学,这些样板学校的改革都是在高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它们的共同元素是立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纵观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不断的设疑、质疑、释疑中达成教学目标。新时期中国教育的人才观是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的人。那么,如何与时俱进,培养中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疑”的能力呢?如何让有“疑”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达到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素养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应该师生共同打造“问题”课堂,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展开。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些与教学或实验内容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眼睛与视力的矫正》一课时,可以先让视力正常与高度近视的两位学生上台摘掉眼镜同时看一个相对较小的物体,并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几分钟后,患近视的那位学生戴上眼镜后再重复试验,同样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然后请其他学生通过视听提出问题。学生都纷纷举手,都有很多话要说,这样思维的火焰就被点燃,提出了很多与本课相关的或不相关的问题。就这样,仅仅依靠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就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唤醒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大脑,激发了主动思维、追求新知的强大动力,达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依疑导学,探究问题

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时,笔者就背着自己的单反相机,带着学生来到校内的文化广场,给他们拍合影、单照、远景和近景,并让他们细心观察笔者的操作。然后发问:“照相机是怎么成像的?它成像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一脸茫然,一直摇头表示不懂。于是笔者把问题拆解:“被摄物的光是从哪里进入相机的?又是在哪里形成照片的?”顺着他们的思路和学情,笔者首先从成像的基本理论说起,被摄物体的光线通过镜头进入相机,在带有化学感光物质的胶片上形成照片。讲解的同时拆下镜头给学生观看,让他们触摸感知镜头,对照所学来分析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得知镜头是凸透镜后,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部分学生开始自主发问,穷追猛打式地探究其中的奥秘,带着问题,我们又回到实验室,用凸透镜在光具座上做探究实验,具体探究凸透镜成像到底是什么规律,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轻松探究出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发散思维,拓展问题

“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知识进化的源泉”,不断变换着教学方法,使大脑存留知识结构系统化、格式化,为学生架起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桥梁,以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如笔者讲《重力》时,就提出了人为什么在地球表面能自由活动,还能进行各种灵活的动作?而科普视频中的宇航员在太空中就感觉束手束脚,不能行动自如地完成在地球表面能轻松完成的事情呢?如果没有月亮那夜晚将怎么样?对这些需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问题,要力求引导他们展开讨论,甚至引起思维碰撞,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

四、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学习目的在于应用,提出的问题归宿于解决问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实际中不断体会,再将实际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中交流、反思,直至上升为更深的理论。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充分利用自然界生活中广泛的数据信息,最易迸发出“创新火种”。将一根电阻丝穿入塑料自来水管固定,给电阻丝通电,同时改变水管内水流量大小,使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充分传递给水,让另一名学生用电子温度计测试水温。学生就会发现,水流越小,温度升高越高;水流越大,温度升高就不明显。然后继续提出问题:“可不可以用这样的热水装置来洗澡?”并就此提出设想,请学生改进装置,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都来洗澡的热水器。通过学生激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实验,得出了许多结果。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打开思维活动的大门。

五、诱导遐想,创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技能的过程。据说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就是因为他看见烧开水时壶盖不断被顶起而触发灵感且不断探究实验的结果。在他之前,有无数人看到同样的现象都没有能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实验和发明蒸汽机了。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的爱好广泛,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多,思维活跃思路敏捷,他们有一种善于质疑、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精神。李克强同志在三一集团视察时说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地在课堂中设疑设障,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和推断,直到最后自主得出结论,达到释疑的目的。长此以往,便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改的目的是要大力推行以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社会只有不断革新,才能长足发展。也只有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他们的想象,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现代化人才,才能为科学创新出力,为社会建设出力,这样的素质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猜你喜欢

凸透镜笔者问题
凸透镜成像知多少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巩固
小小凸透镜 成像应用多
学好凸透镜 成像点点通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