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童话王国之旅—记“第五届奥胡斯国际钢琴比赛”
2019-04-07李穗荣
文/ 李穗荣
2019年3月23日,历时八天的“第五届奥胡斯国际钢琴比赛”在丹麦奥胡斯市成功落下帷幕。笔者此行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兼“保姆”,“拎着”两只小徒第一次踏入这个风光如画、民风朴素的童话王国。一下飞机,就看到公路两旁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和可爱的羊群,此起彼伏的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红砖小屋点缀着犹如铺上了翡翠丝绒的大地。而在不远处的海滨湾区,各色海鸟在蔚蓝宝石般的海岸上自由翱翔。当真正置身于这个孕育了安徒生的童话王国之中,才忽然对这次比赛所规定必弹的几首丹麦作曲家卡尔·尼尔森的作品涌现了意想不到的灵感,譬如《五首钢琴小品》中深情如歌的民歌旋律和淳朴的舞步,还有《幽默曲》中动人的童真和如诗的画面感。
比赛介绍
“奥胡斯国际钢琴比赛”(Aarhus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简称“AIPC”)由奥胡斯交响乐团及奥胡斯皇家音乐学院于2011年创办,是国际权威音乐赛事机构国际赛事基金会(Alink-Argerich Foundation)及欧洲青少年艺术赛事协会(European Union of Music Competitions for Youth)的成员。大赛两年举办一届,专为13至22岁的青少年钢琴家而设,共分为少年组(12至16岁)和青年组(17至22岁)两个组别,是欧洲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的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之一。历届比赛的入围选手,之后很多都在如“利兹”“克莱本”“布佐尼”等其他国际大赛中获得佳绩,因此陆续吸引更多希望能通过这块“踏脚石”的锻炼继而晋升的青少年钢琴家。2019年的第五届比赛,共有来自48个国家的174名参赛者报名。通过录像筛选,最后有42位选手入围,其中包括数位已经是国际大赛的经验选手和获奖者。入围选手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院校,如两所位于英国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RAM”和“RCM”),奥地利萨尔兹堡的莫扎特音乐大学,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美国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伊斯曼音乐学院等。其中,来自中国的入围选手是分别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深圳艺术学校及香港演艺学院预科班的学生。比赛全程都在官网平台上进行直播,包括选手花絮、每场赛事、获奖者音乐会,以及颁奖典礼。
本届的评委会主席由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Søren Rastogi教授担任,评委会成员包括日本钢琴家海老彰子(“滨松比赛评委会”主席、“肖邦比赛”评委)、波兰钢琴家Ewa Pobłocka(“滨松比赛”评委、“肖邦比赛”评委、“吉娜·巴考厄比赛”评委) 、芬兰钢琴家Antti Siirala(“利兹比赛”第一名) 、美国钢琴家Caroline Hong(“李斯特协会”及“李斯特钢琴比赛”艺术总监)、奥地利钢琴家Markus Schirmer(格拉茨音乐大学教授)和临时受邀的俄罗斯钢琴家Zlata Chochieva女士(代替因病缺席的土耳其钢琴家Idil Biret)。 而预选评审团则由三位曾多次担任往届正赛评委的钢琴家组成,包括丹麦钢琴家Tove Lønskov、德国钢琴家Uta Weyand(“滨松比赛”评委、“小克莱本比赛”评委、“吉娜·巴考厄比赛”评委)和英国钢琴家Christopher Elton(“柴赛”评委、“利兹比赛”评委、“克莱本比赛”评委)。
大赛主席Krstian Rahbek Knudsen先生(奥胡斯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表示,“奥胡斯国际钢琴比赛”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希望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青少年国际比赛,为更多有梦想有能力的孩子创造展示机会。大赛组委会负责人之一的Rune Maan Christensen先生表示对于AIPC在过去八年间的出色成长感到激动,最让他自豪的是每一届比赛中,除了获奖者能得到丰厚奖金和很多演出合同(包括与乐队合作协奏曲),所有入围选手都能通过与AIPC合作的多个机构获得演奏机会,可以为选手们提供一次不仅仅只有比赛的经历,从而让这些青少年钢琴家们在公平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产生长久的友谊,这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氛围和环境
每届AIPC都是在漂亮宽敞的丹麦皇家音乐学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Music)和奥胡斯音乐厅(Musikhuset Aarhus)举行。大赛组委会的两位负责人Rune Maahn Christensen和 Christ Skovgaard Flarup先生从报名阶段开始就一直贴心地回复各种问题,帮助选手解决各类困难。虽然素未谋面,但当我们第一天抵达赛场报到,初次见到他们时就已倍感亲切。除了详细为每位前来报到的选手介绍比赛流程,Rune还亲自担当导游,带领大家参观学院所有设施。大赛不仅提供选手专用琴房及音乐厅,而且还有专门为选手和家长们设立的休息室,每天提供各种饮品、时令水果及当地特色甜品(不过并没有传说中的丹麦曲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专为选手赛前候场而安排的巨型排练厅:起码五层楼高的楼底加上大落地窗,配置两台Steinway D;眺望窗外是蓝天白云下一排排别致的红屋顶和苍翠挺拔的大松树。很多选手都表示在如此环境中候场,心情是何等舒畅!
比赛提供住宿家庭(Host Family)或者协助选手联系附近民宿,而笔者师徒三人选择了坐落在音乐学院对面那一排排别致红屋顶的民宿,过上了每天买菜做饭、爬楼梯的健康生活。选择住宿家庭的选手都表示,Host Family对他们犹如亲人一样,在比赛期间无微不至地照顾。一位由父亲陪同参赛的中国选手说,在赛后准备离开之前才发现主人睡的卧室条件很差,因为把家里最好的房间留给了选手,让他们既心疼又感动。比赛每天给选手提供自助餐,食物原材料非常新鲜,只是烹饪技术也较为朴实无华,因此笔者有了在民宿内大展厨艺的机会,安顿好两位小徒的中国“广东胃”。感觉来到这里,无论任何事情都会有简单而美丽的一面,其乐融融。
比赛过程
本届比赛的开幕式音乐会由上一届少年组第二名获得者、来自中国台湾的天才少年钢琴家林灏维的精彩独奏会开启。在选手们报到的第一天晚上,经过现场抽签得出了各组的出场顺序,然后第二天在比赛场地按照同样顺序让选手们试琴。同时,每位选手的序号也是用作在琴房安排表上查询自己琴点的代号,每一轮之后会按照晋级名单重新调整练琴时间和琴房。
少年组和青年组比赛的第一轮共进行四天,分别有10名和12名选手晋级第二轮。第二轮赛事共进行两天,少年组将会在这一轮决定最后三位获奖者的名次。青年组中,晋级第三轮决赛的四位选手将会在最后一天的闭幕式音乐会上与奥胡斯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协奏曲,并评选出最终名次。而每一轮之后,没有晋级的选手都会由大赛组织,安排在奥胡斯市的五个音乐厅举行“奥胡斯国际比赛选手专场音乐会”(音乐会场地包括Haderslev Musikforening、Hjørring Musikforening、Fredericia Musikforening、Østergaard Musikforening和Sct.Pauls Kirke)。很多选手们都十分感谢大赛的贴心安排,虽然没有在比赛中晋级,但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更轻松地去感受舞台的魅力和学习音乐的动力。一位就读于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的新西兰籍选手觉得自己在比赛中因为太紧张没有发挥好,但很高兴能在演奏会中重新找到与观众分享音乐的快乐。选手之间都很友好地交流着这次比赛中各自的心路历程,互相得到很多新的启发,也收获了志同道合的友谊。
1.青年组
青年组比赛共有三轮,两轮独奏加上第三轮决赛时与奥胡斯交响乐团的协奏曲演奏。前两轮的曲目就像是两场小型独奏会,选手除了必须选择演奏卡尔·尼尔森的几首规定曲目以外,其余都是自由选曲,因此曲目的搭配就能体现出选手们演奏风格的鲜明对比。入围选手中不乏大赛“老将”,很多人在欧洲乐坛中已是演出频繁的耀眼新秀,难怪每场比赛都吸引了很多热情的观众前来欣赏。其中最受观众们欢迎的是一位奥胡斯本地选手,20岁的David Munk-Nielsen。他的演奏磅礴大气、棱角分明,虽然略欠细腻温软的感性变化,但是整体结构非常具有说服力。他选择的曲目大部分是如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Op.83)、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这类比较注重宏观效果的大型作品。他在第一轮中也选择了最少被选弹、而且篇幅最长的规定作品:尼尔森的《恰空》(Op.32)。精彩的表现也使得他晋级第三轮决赛。
大赛中,多名韩国选手的发挥一如既往地稳定,其中19岁的Jeonghwan Kim和22岁的Junhyung Kim最为出彩。两位选手的曲目概括范围都很广,从柔情似水的肖邦《船歌》(Op.60)与舒曼《C大调幻想曲》(Op.17),到光怪陆离的利盖蒂《练习曲》和绚丽夺目的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都驾驭自如,面面俱到。Junhyung Kim在第一轮中演奏的德国当代作曲家J.Widmann作品《精灵幽默组曲》,让大家格外耳目一新,丰富的想象力把神秘森林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最终,两位韩国选手同时顺利晋级第三轮决赛。
还有一位晋级决赛的选手是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留学的来自立陶宛的Ignas Maknickas,他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是在第一轮中演奏的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所展示出的淳朴、自然的歌唱性和线条流畅感。
在止步于第二轮的半决赛选手中,有三名华裔小伙子的出色表现值得一提。第一位是就读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的19岁选手Yangyang Ruan,他的演奏风格非常细腻多情,尤其是第一轮的肖邦《第一叙事曲》(Op.23)和第二轮的贝多芬《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10),都展现出他相当抒情、善于用音乐向观众娓娓道来的天赋;第二位是来自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AM)的英籍华裔选手,21岁的Bocheng Wang,他在第一轮演奏的拉威尔《幻影》收放自如,既能营造出神秘紧张的气氛,又随时可以激发出观众的好奇心;第三位是来自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高三学生,18岁的蔡阳睿,最大的演奏特点是热情洋溢的舞台魅力和随心所欲的精湛技术,准确度令人惊叹,当然还有无穷的情感爆发力。尤其是蔡阳睿在第一轮演奏的李斯特《鬼火》、斯克里亚宾《第四钢琴奏鸣曲》(Op.30)和第二轮中的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Op.35)等曲目,最能展示他这些特点(几位表现出色、在“奥胡斯比赛”中获得宝贵锻炼经验的选手,三个月后都分别在两个大型国际比赛中获奖,包括在第21届葡萄牙“桑塔·塞西利亚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Yangyang Ruan,以及在第七届“日本仙台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第六名的Junhyung Kim和获得“评委特别奖”的蔡阳睿。他们均是在这类为32岁以下钢琴家所设的大型国际比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
2.少年组
除了没有第三轮的协奏曲,少年组的曲目要求规定和青年组一样,只是在尼尔森的必选作品当中多了一首充满童真的《幽默曲》(Op.11),而这首作品也是被参赛者选择演奏最多的,每人的处理风格各异,乐趣无穷。笔者认为,聆听少年组的演奏有一种在品尝无国界融合料理(Fusion Cuisine)的新菜式一样的体验,总有出其不意的惊喜发现。少年组天才辈出,就如很多其他颇具影响力的青少年国际比赛出现“低龄化”的现象一样,入围的20人当中出生于2003年和2004年的各占7位,其余6位分别是2005至2007年出生的。年龄最小的选手是来自冰岛的出生于2007年的Ásta Dóra Finnsdóttir,小姑娘灵活、精致的小手把技巧性极高的拉赫玛尼诺夫改编曲《仲夏夜之梦谐谑曲》和Volodos改编的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Op.27,No.6)演奏得相当精彩活泼,充满朝气;一位来自德国的金色长发美少女Maria Eydman身穿一袭湖水蓝长裙飘然登台,优雅动人的气质与她演奏的肖邦《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Op.22)相得益彰;来自香港演艺学院的Sherri Lun同学在第一轮演奏的门德尔松《升F小调幻想曲》(Op.28)令人印象深刻,而她在第二轮中演奏的中国作品王建中先生的《百鸟朝凤》更是让在场观众感觉惊艳。还有很多其余选手虽然没有入围决赛或者没有获奖,但是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比如来自意大利的Riccardo Martinelli演奏的海顿《F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23),语气和个性丰富多变,令人回味无穷;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Haolun Sun,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相当成熟精彩,完成度很高;还有来自美国的华裔选手Curtis Phill Hsu,整体演奏较完整,无论是抒情恬静的肖邦《F大调夜曲》(Op.15,No.1),还是百变玲珑的霍洛维兹改编的圣-桑《骷髅之舞》,都有稳定的发挥。最后,在经过两轮的激烈竞争之后,三位少年组获奖者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来自澳大利亚的Ryan Martin Bradshaw、中国深圳艺术学校的白恩念和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饶灏。
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冬小麦免耕可以增产,但也有学者指出冬小麦季的免耕措施虽然对土壤物理性状改良、有机碳和氮储量增加、土壤动物多样性有益,但其对作物生产产生了负面效应。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免耕造成冬小麦产量显著减少,出现减产的原因可能一是因为土壤较高的机械阻力和土壤通气不良,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从而限制了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导致冬小麦出苗困难或麦苗长势较弱;二是冬小麦苗期和返青期的“低温效应”对冬小麦早期生长影响很大,推迟了返青期,最终导致产量下降[8-10]。
三位少年组获奖选手在两轮比赛中的表现都非常瞩目,各具风格。首先,个子小巧的Ryan非常善于分解出各种有趣的个性和语气,使他的演奏具有灵动的情节变化。他的曲目选择也很丰富,无论是肖斯塔科维奇《降D大调前奏与赋格》(Op.87,No.15)中故意苛刻顽皮的华尔兹, 还是舒曼《彩色叶子》(Op.99)中千丝万缕的诗情画意,都把握着适度的分寸。看Ryan的演奏有一种在欣赏一名小智者如何在运筹帷幄之中,拿捏观众情绪于舞台之下的无穷乐趣。总穿着一袭洁白可爱小裙子的白恩念小姑娘,她的音乐就如同其人在舞台上的形象:犹如一位舞动中的精灵,陶醉无比,乐在其中,精妙之处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她所演奏的两首较大型的作品,普雷特涅夫改编的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以及肖邦《唐璜主题变奏曲》(Op.2)的独奏版本,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演奏者对音响和时间概念的娴熟掌握,并能巧妙地运用,非常精彩。白恩念在肖邦《升c小调华尔兹》(Op.64,No.2)和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K279)中的独特处理,同样令人回味无穷。第三位获奖者饶灏是42位选手中最后一位出场的,一头小卷发斯文有礼。之前四天的比赛中,大部分选手都是选择先演奏古典奏鸣曲或者规定的丹麦作品,而饶灏就选择了用两首抒情动人的门德尔松《无词歌》作为开场,以他温暖柔美的音色和优雅气质令人感到现场气氛焕然一新,心旷神怡。显然在两轮曲目之中,演奏者都精心安排了同类型如德彪西的《欧石楠》《梦幻曲》、肖邦《D大调夜曲》(Op.27,No.2)等适合自己抒情特点的作品,同时也适当地在李斯特《浮士德圆舞曲》和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Op.35)这类考验技巧的作品中展现他潇洒自如的技术和刚柔并重的感情幅度。与另外两位获奖者跳脱灵动的鲜明风格相比,饶灏更像一位翩翩君子,静中思动,俊逸洒脱。
宣布少年组结果的时候只有获奖名单,而具体名次要等到最后一天的颁奖典礼音乐会上再和青年组的结果一起隆重公布。不过对于少年组三位获奖的小朋友来说,比赛到此已经圆满结束了,他们现在就是兴奋雀跃地期待着在奥胡斯交响乐厅的舞台上为上千名观众倾情演奏。
3.决赛与获奖者音乐会、颁奖典礼
整个八天赛事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必定是最隆重而且激动人心的。在开场前一个小时,能容纳一千二百人的奥胡斯交响音乐厅(Musikhuset Aarhus Symmfonisk Sal)大堂已聚满了热情的观众,场外设有全玻璃外墙和屋顶的雅致酒吧,能从室内热闹的聚会中仰望寒冷夜空里皎洁的月光。入场者均衣着高雅讲究,显然大家都为奥胡斯市两年一次的AIPC音乐盛事精心打扮了一番。这个晚上的音乐会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青年组四位入围决赛的选手与奥胡斯交响乐团演奏协奏曲,接下来是三位少年组优胜者的获奖展演,最后是颁奖典礼,宣布两组的获奖结果。
音乐会由指挥家Anna Skryleva执棒奥胡斯交响乐团,以尼尔森的歌剧《扫罗与大卫》前奏曲奏响“第五届奥胡斯国际钢琴比赛”闭幕式。在主持人隆重介绍了评委团成员之后,观众们接连欣赏了四位青年组决赛选手的协奏曲演奏,分别是Ignas Maknickas的肖邦《f小调钢琴第二协奏曲》(Op.21)、Jeonghwan Kim的肖邦《e小调钢琴第一协奏曲》(Op.11),还有David Munk-Nielsen和Junhyung Kim的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四位选手都有较稳定的发挥,曲目上相映成趣的对比让观众们在中场休息的时候也热烈讨论着,尝试去揣摩评委的心思。有人觉得就两位肖邦演奏者的歌唱性和声音穿透度而论,J.Kim要比Maknickas更胜一筹,也有人觉得Maknickas的多愁善感风格更适合肖邦作品的特点。而两位柴科夫斯基的演奏者更是直接的较量,一位较为大气磅礴、稳中求胜,另一位的技术更为潇洒自如、充满激情。几位年长的热心观众在聊天中表示,他们很庆幸不需要像评委那样绞尽脑汁去把一名选手排在另外一名选手的下面,太难抉择了,这样的工作是“危害身心健康”的,他们对所有比赛的伟大评委们表示致敬和“同情”。
观众们带着兴奋的悬念,在下半场继续欣赏了少年组三位获奖者精彩绝伦的演奏,整个终场音乐会在《浮士德圆舞曲》华丽炫目的尾声中圆满结束。最后,评委会所有专家成员上台宣布结果,为两个组别的七位获奖者颁发奖状与花束,还有总共325,000欧元的奖金和2019至2021两个年度欧洲各地乐季的多场演出邀请。值得一提的是,自从2011年第一届AIPC有中国本土选手Lei Meng获得青年组第四名之后,终于再次有从中国远道而来的两位孩子踏足这个领奖台了,笔者的心情倍加幸福和感恩。颁奖典礼时,台上台下,无论是选手、亲友、观众、甚至是评委,都情绪高涨,有兴奋、有激动、有开怀,当然也有疑惑、有少许失落,但是这一切都在热情雷动的掌声中统统化作难忘而美好的回忆。此时,第一天进行选手见面会的大排练厅已经被布置成热闹非凡的欢送宴会,为大家准备了精致的各式小点心和饮品。选手们愉快地互相合照、自拍、交流,与评委及嘉宾们畅谈,获得很大启发。笔者看到连家长们也暂时放下了心理压力,无拘无束地一边畅饮一边交换教育心得,气氛热闹融洽。这是一次旅程,开心地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以后对分享音乐将会更加热切!
评委的寄语
每次参加国际音乐盛事最有收获的环节之一就是与各地的专家们交流,尤其是经常出任国际比赛中的评委,因为他们掌握演奏教育事业最前线的现状。以下是笔者从评委见面会、欢送晚宴等不同场合与评委专家们交谈中提炼的几点总结,包括部分评委在赛后于邮件中字面回复笔者的访谈问题所得出的寄语,大部分话题都是围绕着现今琴坛精英“小龄化”的利弊和展望,仅供参考。
1.评委对自己说的话
无论是青少年国际比赛,还是选手在32岁以下、包括很多职业钢琴家都会参加的国际大赛,目的都只有一个:寻找最不可替代的艺术家。作为评委,面对如此众多优秀青年才俊的演奏,最困难的是保持判断上的平衡,在个人喜好和客观分析之间拿捏分寸。因此,无论是标新立异的处理还是无懈可击的技术,已经不再能带来更多的惊喜,反而是那份对音乐本身的纯粹热爱(评委特意强调不是指音乐演奏这种行为,而是音乐作品内容的本身)和因此萌生的个人艺术品格才是最值得去关注和鼓励的。
2.评委对选手说的话
3.评委对家长说的话
不要只关注孩子所花的时间是否都在钢琴上,要多些爱护那一颗颗与生俱来的艺术小种子,关注其是否在全面的文化底蕴中成长。教会孩子勤奋努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认识到艺术细胞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这样才能正面对待每一次挑战和挫折。尤其是特别有艺术天赋的孩子,看似强大优秀,实质上比一般孩子更加脆弱和敏感。如果在引导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很容易会因为成年人的欲望而断送小小艺术灵魂的健康成长。最动听的音乐不是为了某次比赛的胜利而弹的,而是当演奏者认为有很重要的信息要传达给聆听者的时候,他(她)就会用真心诚意以音乐表达出来。因此,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比赛结果的求胜心切,应该与孩子分享对音乐的热爱,对动听的演奏和美好艺术享受的追求。
结 语
童话是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追求而产生的,就像音乐创造的过程一样,必须用真诚的初衷,道出自己的故事。学海无涯,十指连心,成长中的钢琴少年们用指尖倾诉着各自的学习道路。每一次的旅程都能遇上不同的风景、人情、音乐和美食,无论是去求学还是比赛,都是为了充盈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回程的飞机上,看着机舱外面那片宝蓝的海洋,翠绿的山坡,已经慢慢被如同能闻得到棉花糖甜味的云层漫过。而身旁的两只小徒已经抱着一路惦念的丹麦曲奇,收获满满地酣然入梦,热切期待着下一次的旅程,Bon voyage!
附:第五届丹麦奥胡斯国际钢琴比赛获奖名单
少年组
第一名:白恩念(中国)
第二名:Ryan Martin Bradshaw(澳大利亚/斯洛伐克)
第三名:饶灏(中国)
最佳卡尔·尼尔森作品奖:Ryan Martin Bradshaw
青年组
第一名:Jeonghwan Kim (韩国)
第二名:David Munk-Nielsen(丹麦)
第三名: Ignas Maknickas (立陶宛)
第四名:Junhyung Kim(韩国)
最佳卡尔·尼尔森作品奖:David Munk-Niel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