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美少儿钢琴教学法(六)

2019-04-07孙鹏杰

钢琴艺术 2019年11期
关键词:泛音琴键钢琴家

文 / 孙鹏杰

校译/ 汤菲菲

音色的奥妙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为读者介绍了如何走向钢琴家之路的四大基本要素:如何自如扎实地掌握钢琴技巧;如何通过钢琴曲目全方位地理解音乐;如何准确又高效地练琴;如何通过执行力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其实如果我有点儿小私心的话,可以不再写下去了,因为我已经分享了所有能成为合格音乐人的“干货”技能了。当然,对于我们高素质的读者来说,成为卓越的音乐人才是你们的目标,而在钢琴领域里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得了解音色。

钢琴家是幸运的,因为这个职业总是与美的事物打交道—我们接触优美的旋律、动听的和声、丰富的音色,温暖的音乐厅立体声,有时甚至能与高颜值的艺术家合作!这一切都让我们沉浸在美的海洋里,表面上这的确挺美好的。不过也正因美是主观的,我们对美的定义也容易模糊,因为如果只能从旁观者的眼中断定美,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这样的美能有标准吗?那么钢琴声的音色能有标准吗?如果没有标准,我们要怎么教出所谓美的音色呢?年轻时,求知欲很强的我问过很多钢琴家如何创造出不同音色,有一些人给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就这么弹出来了”,或者是“声音是个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玄幻东西”。年轻的我对于这种回答还有点儿盲目崇拜,觉得不愧是大师的回答。但现在,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给出这样答案无外乎有两个原因:1.他们可以解释但故弄玄虚或懒得解释;2.他们不解释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我不排除世界上真的有人弹琴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无法想象这样的人要如何在充满压力和挑战的专业领域站稳脚跟。

因此,我会在这篇文章里为大家揭开音色的玄幻面纱,而且是从一个冰冷、客观的科学角度去解读它。毕竟钢琴是现实世界中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它必须符合物理定律,尤其是牛顿的第二运动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三个字母跟我们弹琴有什么关系呢?当我们对钢琴施加了可测量的力F的时候,这个力大小会由两个因素决定—手指按下琴键的质量m和琴键所受到的加速度a。通俗地说,当我们按琴键的时候我们只能控制两样东西:1.通过手指、手掌、前臂、大臂以及体型的胖瘦来决定弹下去的重量;2.下键的高度、角度,手指触键的部位(有时练烦了甚至是拳头)等不同方式来决定下键的快慢。下键的重量和按下琴键的速度最终就得出了音量的大小。

这是什么意思呢?假设我们对一个单音进行两次不同的击键:m=8,a=2和m=2,a=8。这两种情况所产生的力F都是16。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两种方式弹出来的音色有不同吗?简单回答是,没有。但更复杂的回答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琴弦本身来说,无论你使用沉重但缓慢的弹奏方式(8×2)还是轻快但快速的弹奏方式(2×8),甚至是平均用力(4 ×4),都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们的答案都是F=16。它们都发出一样的声音,因为在弹单音的时候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就只有音量。至于弹出来的是饱满的“16”,尖锐的“16”还是甜美的“16”,那纯粹出自想象和语境。但是,我们前面提的更复杂的答案与音量“16”无关,而是与在敲击琴键时,我们在木头上所创造出的一种敲击声有关。这种声音可以非常大,如果你不让琴弦发出声音,只是在琴键上用手指敲打,这种敲击声即使在音乐厅这么大的空间也可以被非常清晰地听到。这种“嗒―嗒―嗒”的敲击声与钢琴音色一混合,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由琴弦震动和敲击声所融为一体的混合声音。换句话说,一种“16”是贴键弹的,一种“16”是敲击弹的,这两种弹法出来的效果确实不一样,因为在“16”的实际音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者听起来会更清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高抬指弹出来的声音会听起来更具颗粒感和更清楚,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常规教学中,我们经常说某种动作会奏出某种音色。

现在你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演奏,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我们怎样才能在钢琴上弹出“色彩”呢?为什么两位不同的钢琴家即使在同一架钢琴上演奏,听起来也有这么大区别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要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独特的音色取决于我们什么时候弹某个音?是准时,还是早一点儿或晚一点儿?弹完一个音之后在什么时候放开它?是短一点儿还是长一点儿?我们要如何放开它?是快放还是慢慢离键?还有弹下去一个键和放开一个键之间的小小渐强再逐渐减弱的过程是怎么掌握的?后者其实就蕴含着歌唱性演奏(bel canto)的秘密,对我来说,这个瞬间总会让我想到花开花落的画面,关于这一点,或许有机会再展开详细讨论。

关于以上问题的第二个答案是:我们什么时候只弹一个单音呢?钢琴演奏总是要弹很多音符,而这么多音符会产生非常丰富的音响效果。如万花筒般不同的音量和音响效果使得每个钢琴家、每一台钢琴和每一次表演都变得色彩斑斓。我们以一个第一转位C大调和弦为例。

例1

如果我们以F=10的相同音量弹奏E―G―C三个音,我们弹出来的就是一个平庸的平均音色。但是,如果我们用调整为F=8、F=6、F=10的力量弹奏这三个音,那么现在我们就能弹出来一个轮廓清晰、音质透明的和弦。如果你在弹奏贝多芬的作品,那么或许用饱满的F=8、F=8、F=10更合适。

例2

而透明的F=4、F=4、F=10可能更适合用来演奏德彪西的这一段。

例3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只是在讨论弹奏三个音。想象一下如果翻开一本斯克里亚宾的谱子,仅在一页里就有多少音符?因此,不同钢琴家之间的演奏差异可以通过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对每一个音符做出的重量和时长的选择来解释。

这并不是说钢琴家们像科学怪人一样每时每刻去算着每个音的音量。钢琴家其实更像厨神,他们在弹奏的过程中不断“品尝味道”—听上去不够辣? 加一点儿胡椒粉; 听上去不够酸? 加一点儿醋;听上去不够咸?糟糕了!医生说要少摄入钠,否则又得肾结石了。除此之外,钢琴家都会通过控制音符长度和音符之间的关系,理解钢琴中不同音区的特色,甚至会选择不同的钢琴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音色。 因此,即使所有的钢琴大师都理解这种音色的科学道理,并且可能他们也曾经被老师无休止地折磨去练习不同的音色,但其实最终每个钢琴家的独特音色还是取决于他们个人不同的感觉。

说到感觉,这就带出了最后一个跟钢琴音色有关的话题,它非常依赖于每个人的感觉和敏感度。下面我们试试轻轻地、不发出声音地把下表中和声序列里的第一个音按下,然后用力敲击序列中的第二个音,敲完了请保持音符1而立刻放开音符2。

例4

如果你做得正确,你应该可以在第一个音的弦上听到第二个音。如果你继续尝试,你会发现序列中的前五个音都能很清楚地被听到,甚至可以一直听到最后一个音符。如果你没听见,那么是时候该调琴了。你也可以反向尝试这个序列,不发出声音地按下第2、3、4、5个音符,然后用力敲击第1个音符。第1个音符的声波会同时震动其他琴弦使它们发出声音。这就是泛音的概念。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在那种多个学生的音乐会中,突然被一种无法描述的清新和鲜活的音色吸引,仿佛前面所有学生都黯然失色,而这个学生创造出了花花宇宙。你所听到的就是某些对泛音序列特别敏感的人所弹出来的音色。这些“看不见的”音实际上一直存在(你可以在钢琴上用任意一个音符去复制上例的序列),而听觉特别敏感的人通常会潜意识地去放大这种泛音效果。当然,有一个神奇的工具可以破解泛音的魔力。这个工具曾经被伟大的钢琴家,李斯特的学生,俄罗斯钢琴学派创始人之一,安东·鲁宾斯坦称为“钢琴的灵魂”。如果你猜到这个神奇的工具是踏板,那么恭喜你,回答正确。如果你猜到我们改天会再继续踏板这个话题,那么机智的你又一次猜对了!(待续)

猜你喜欢

泛音琴键钢琴家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给你的信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弹琴与补鞋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光影协奏曲
钢琴指套
黑白琴键上的爱
谈谈笛子的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