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视奏能力
2019-04-07陈学元
文/ 陈学元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视奏的不断提升对于日常的钢琴演奏与教学显得愈发重要。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迅速厘清作品的大致思路,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反应能力。很多在读大学生一学期攻克一两首大型作品的能力与效率令人担忧,有时甚至还停留在弹不熟的层面;有一些学生毕业后从教,自己对于视奏的认知还较为局限,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借此机会,笔者想谈谈关于如何提升视奏这一问题。
什么是视奏?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视奏与经常提到的演奏有什么异同。实际上,二者都涉及把乐谱中的内容转化为演奏的具体实践行为。而视奏的快慢,对学会一首乐曲的速度、拓展演奏曲目的范围等,有着重大的影响。它是考验一位演奏者对键盘位置是否熟悉、灵敏的重要手段,在英语里通常称作“Sight-Reading”;英皇钢琴考级里也有专门针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作为测试考生反应灵敏程度的重要考核项目之一。换言之,视奏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一首曲子的大概内容,与我们常规学习一首作品的方式相比,视奏的不同之处就是越快、越准,才越好。如果说深入学习一首作品需要对音符、节奏、感情(表现力)、音色等多方面内容有良好把握,那么视奏主要则考验一位演奏者能否在短时间内至少把音符和节奏弹准确。当然,其他方面如果能兼顾得更好则更不用说了。正如大学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二者如同考试里的“Scanning Reading”与“Reading Comprehension”。
为什么要加强视奏能力?
当自己是大学生时,可以更多浏览各个国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丰富自己的曲库;当自己是年轻教师时,可以有精力为学生迅速示范各种作业曲目;当自己需要应急时,还可以及时为各种单声部乐器的演奏(演唱)人士伴奏,赢得自己出彩的另一面;而当自己走向工作岗位,还需要一张更出色的“文凭”时(如英皇钢琴考级的视奏内容),我们也可以不动声色地胜券在握,赢得更多就业机会。综合来说,无论自己是什么角色,钢琴演奏中深入探究乐谱背后隐藏“密码”的能力,以及视奏快慢的能力都是举足轻重的。
视奏必须要有“童子功”吗?
首先,大多数人一般会认为,有童子功的人弹视奏通常会比没有童子功的人要好一些,这是因为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精力投入,抑或是从小学习所打下的基础,前者要扎实很多。这好比一位有着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与刚刚上路的新手相比,前者在遇到各种突发事件上常常会有更多经验。从小学习钢琴的学生,如果有大量曲目的涉猎基础,培养了将视觉转化为触觉的能力,这样的演奏者,往往视奏比较见长。根据笔者询问的部分专业演奏学生和钢琴家等人士的结果来看,这个观点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换句话说,接触大量不同风格、难度、长度、调性、速度的曲目,的确会让演奏者对于乐谱到键盘的弹奏敏感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师如何提高视奏能力?
其实提高视奏的办法因人而异,没有唯一性。但是从笔者的演奏和教学综合角度来看,通常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
1.弹奏前利用一分钟时间先看清乐曲的拍号、调号,同时尽可能迅速“扫清”所有的临时升降号,数好一共有几小节,并找到乐曲中双手的最高音和最低音—这是为了方便双手找到对应于琴键上的位置。
2.淡定地在琴键上无声摸奏,心中默数基准拍子,并快速浏览旋律中所有涉猎到的节奏型,做到心中有数;真正视奏时,弹奏者可以忽略少量表情记号、力度记号、速度变化记号、断连或音的时值,以及一些细微处,抓大方向,切不可停留或回弹任意一个小节。请注意,视奏分为练习和弹奏两种情形,练习时有错误允许把错误改正过来,而当正式弹奏时切勿因小失大,即不要把“错误”展示给听众,一定要追求完整性。
3.看不同的音高时,演奏者尽可能将其看成一幅画,比如把排版相近的任意二度的旋律音程连在一起所产生的直线与五线谱的直线构成的锐角,和排版相近的任意大于二度的旋律音程连在一起所产生的直线与五线谱的直线构成的锐角来相比,后者的角度数一定大于前者的情境有助于我们在确认手掌是否需要跨越时做好准备。
4.在有条不紊的情况下,演奏者最好可以留意音符排版的细节,这有助于在弹奏时可以迅速使双手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协调,即对“音与音对齐”敏感者可以使其大脑在先奏哪个手还是齐奏问题上得到迅速反应。同时,乐谱上的“1”“5”指法也是极为重要的视奏线索:是否需要考虑转指,抑或是用来弹奏一个乐句的最低或最高音。
好的视奏能力需要哪些坚实的基础支撑?
首先,良好的视奏能力,除了需要有大量阅读各种乐谱的经历、大量练琴的基础之外,很多理论基础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包括对乐曲调性、常见的和弦极其转位、常见和弦外音、常见终止式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乐曲中可能会弹错的音的及时纠正的听觉敏感性。
其次,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练习音阶与琶音等基本功,这其实也是练好视奏的必备能力—几乎常见的所有传统作品,都离不开级进(音阶进行)、跳进(琶音或分解和弦)及柱式和弦。
再次,对节奏型与乐曲律动的敏感度,也会影响视奏的整体进度,例如在拍的曲子中,八个音的三十二分音符是等同于八分音符三连音的时值,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从均匀的“8”转换到均匀的“3”,就会出现要么前者拖拽以至于超出一拍,要么到后者时因“降速”不及时以至于仓促至不满一拍。这些在演奏时必须极其精准,但经常会被大家无意之间弹不准。和声与曲式或许是容易被很多师生忽视的两门重要学科,很多大学生在读书期间以为这两门课对自己日后的钢琴演奏活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用处,往往草率修毕,但其实这两门学科对日后的演奏会有很大帮助。接下来,就为大家列举一个实例。
实例演练
本文的范例作品是苏联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的《30首儿童小品集》之《练习曲》(作品27之24)。乐曲难度较大,大约是八级的程度,不仅对于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即使让有经验的教师立即视奏,可能也需要反应几分钟。其主要难度是如果不提前分析,“所见即所得”地弹奏会较为吃力。视奏这样的作品,从整体来观察,音符密集,织体繁杂。若想要准确无误地视奏下来,首要考虑的是找规律。一般来说,常规的短曲目都会用到反复(再现)、模进的创作手法。如果能在短时间观察出来,便能让自己的演奏事半功倍。从乐谱中可以发现,乐曲从第38小节就是再现了开始的部分。因此就将已知的学习信息一下子套用在了这首作品上。
不过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做的一定是用最短的时间去感知拍的律动:强―弱―次强―弱。其次就是迅速分析作品的调性:F大调。那么我们“抓住”之前的已知信息,再就篇幅来看,这首曲子如果有再现的痕迹,很有可能是单三部曲式,或者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迅速阅读乐谱,就能够初步把作品划分如下:A(第1至14小节);B(第15至37小节);A'(第38至47小节)。
接下来观察作品的律动,全曲较为单一,主要由八分音符三连音和四分音符构成。与此同时,由于A段再现,可以观察到第38至45小节几乎完全重复了开头的八个小节,如此分析可便于我们在视奏时降低难度。接下来,分析一下作品的旋律和织体是如何构成的。首先,右手是跳进(琶音式)上下行,左手则是级进(音阶式)上下行—这样的形式其实一直贯穿全曲(有时候双手互换形式)。此外,从整体来看,第1至4小节的旋律其实是相对平稳的,因为第1小节虽然是双手各自级进和跳进,但总会在第三拍回到原位,然后级进下行,接着移位重复前一小节的内容;第5至8小节的旋律其实也是类似的,只是在第7小节做了动机剪裁,但每一拍的第一个音仍然是呈级进下行走向。这些重要的“线索”无形中给茫然的演奏者带来了明确的方向—级进与跳进结合。
继续看B段,其发展的素材直接来源于A段,调性转到了d小调,双手呈平行八度,音域较低,力度较弱,符合正常的发展逻辑。若从整体来看,第15至22小节整体是相对静止运动的,有往高潮逼近之势;直到第23至30小节,我们可以观察到,乐曲的织体忽上忽下,跌宕起伏,可以暂时把它想成“蛇形”—实际这里是高潮前的预备。第31至37小节力度从f到p,直至ff,和声功能是d小调的属持续,是全曲真正的高潮。至此,通过所学的和声与曲式分析全曲,可以初步感知,作曲家运用了相对单一的“级进与跳进”动机素材对作品进行发展,视奏的难度也随之相对减小了。
最后应该面对的,就是运用基本功里常练习的音阶和琶音弹奏方式,来套用在这首作品中了。这首乐曲的视奏当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需要快速把握每一个音的准确性,同时还得及时反应作品中“突如其来”的各种临时升降号。但是换个角度,如果对音阶与琶音的指法在日常训练中就做了很好的功课,面对这样的曲子时,难度也就随之下降了。
音乐理论与视奏的关系
有朋友会问道:是不是音乐理论不好的学生视奏就很难提升?实际上这个问题很难下结论,不过感性弹奏比较好的演奏者对于乐谱本身的敏感度可能会比一般人要高。有的学生眼疾手快,捕获乐谱中的音符信息及时迅速,那么这样的案例也不是没有,哈诺德·勋伯格在他的《不朽的钢琴家》一书中就有对法国作曲家圣-桑这样的记载:“瓦格纳谈到圣-桑的才华时,说他简直令人感到惊讶。哪怕是最错综复杂的总谱,他也能以无与伦比的把握和速度一眼掠过,即能过目成诵。他不但能凭记忆弹奏我的总谱(包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而且能再现其中的一些分谱—无论那是主导主题还是次要主题—都能做到毫厘不差,使你不由得认为他面前正放着那本谱子呢。”
我们需要承认,钢琴演奏的学习的确需要有一定的天赋,但这并不表示没有天赋而靠勤奋的学习者在视奏方面就无法提高。其实对于视奏的快慢,每个人心中的定位不尽相同,比如专业的演奏者看一遍,或者看一分钟乐谱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演奏出来;而一般演奏者可以降低要求,比如练一天就能弹出两页的作品,也不乏是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
日常练习视奏的建议
从本质上说,我们接触任何作品,都要经历从陌生到一步步熟悉的过程。撇开学习新作品想尝试“过把瘾”之念,单从训练视奏这一专门课题,有些作品在某些特定时刻未必特别适合。如此,根据个人经验,以下内容建议大家在练习上做一些尝试:
1.就年龄方面,无论是学生还是年轻教师,什么时候训练视奏都为时不晚。
2.就作品难度,应须循序渐进,不要急于“一口吃成胖子”。
3.就作品长度,建议一开始从8或者16小节起,逐渐探索至32小节的乐曲。
4.就练习时长,一般一天15至30分钟即可,当然也可多多益善,同时学会放弃,即乐曲熟悉了就要进行到下一首,让自己始终保持对新曲子的探索之感。
5.就织体问题,建议选择相对单一技术的主调作品(复调作品可安排在后期尝试),这样方便自己做一些问题总结,以便有据可循。
6.就调性问题,可以先从一升一降开始起,逐渐往四升四降的作品迈进。
7.就音符问题,如果遇到作品有大量临时升降号和还原号,建议在弹之前分析其在乐句中的功能,如是否是和弦外音,抑或是否是重属和弦或副和弦产生的音。
8.就成效问题,视奏毕竟不是立竿见影的过程。不能因为短期无法有明显的提高就觉得自己的方法不对,从而放弃,视奏需要一定的功底和坚持,才能达到数量到质量的进步。
9.就个人定位,建议不要和专业能力非常强的人士去比较,而是应善于发现自己每天是否在进步。
10.就教材问题,目前国内引进了不少视奏的教程。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使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常见作品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