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在东北所撰碑文及其各时期书迹评析
2019-04-05徐文勇
徐文勇
对于书法界来说,提及刘熙载都知道他是著名书法家、文艺理论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其著名书学理论《艺概·书概》对书法人影响深远;提及吴大澂都知道他是著名古文字金石书画家,其大篆较有影响;提及胡适都知道他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著名学者,其书法尤得黄庭坚遗风。可是提起胡传(图1)来,知道者微乎其微,甚至闻所未闻。恐怕社会各界包括学界对于胡传也知之甚少。他与这三位文化名人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他到气候严寒,人烟稀少,号称“荒徼”的东北边陲干什么?他的书法造诣如何?由于种种原因不为人所知。笔者试图借助有关文献史料,进行探寻评析。
图1 胡传像
一、刘熙载的教诲与游历东北是奠定胡传人生事业的基石
胡传(1841--1895 年),原名守珊,字铁花、一字守三,号钝夫,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一个徽州茶商家庭。咸丰六年(1856 年),胡传随父亲运茶到上海。翌年春,在上海东郊川沙,投入庄砥廉门下学习。咸丰八年(1858 年)通过上海县试,次年通过松江府试。同治七年(1868 年)3 月,胡传以特等第三名入上海龙门书院读书,受业于著名经师、文艺理论家刘熙载门下。刘熙载在传授经史和地理等学问之暇,其文艺思想也深深影响着胡传。在龙门书院学习的三年时间对胡传影响最大,他开始关心时事,深刻认识到科考不能救国,内忧外患时期,尤需要军事地理学。他的学习方向始从科举考试转为经世致用之学,致力于古代军事地理学研究,尤嗜《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这为他日后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治十年(1871 年)春,胡传结束了在龙门的学业。三月下旬,他告别恩师,临别时刘熙载对这位得意门生在龙门书院三年学习肯定有加,并勉励弟子学必有成,寄予很大期望,遂题写寄语:“为学当求有益于身,为人当期有益于世。在家则有益于家,在乡则有益于乡,在邑则有益于邑,在天下则有益于天下,斯为不虚此生,不虚所学。不能如此,即读书毕业,著作等身,亦无益也。子其勉之。”1胡传铭记老师的谆谆教诲,时时以天下为己任,去迎接人生—次次重大挑战。1867 年至1879 年7 月,胡传五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遂放弃科考。此时,胡传对清政府和士大夫对世界地理和中国边疆地理的无知感到震惊,便下定决心进行中国边疆地理研究。
满怀报国热忱的胡传缘何会选择偏远的东北边疆?在《胡铁花先生家传》中找了到答案:“中国患在西北,而发端必始东北”2“苦东北图志阙如,遂慨然欲游历东三省,考其形势,以备非常。”3
光绪七年(1881 年)七月初二,胡传起程经上海乘船抵达天津、再去北京,找到官至内廷军机章京的族兄胡宝铎和同乡章洪钧,说明意图。二位又求助李鸿章女婿、晚清名臣张佩纶(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被胡传的志向所感动,遂给时在东北的吴大澂写了两封荐书。中秋节过后,胡传怀揣张佩纶的推荐信踌躇满志来到东北,十月六日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见到了督办吉林等地边务的吴大澂。胡传坚忍的毅力和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得到吴大澂赏识,被聘为幕僚,协助吴大澂处理宁古塔、三姓(今依兰县)、珲春边务。光绪八年九月,在吴大澂的保荐下,胡传被朝廷任命为候补知县,留吉林酌量补用。光绪十年(1884 年)三月初七日,胡传被任命为五常厅(今黑龙江省五常市,当时归吉林将军管辖)同知。光绪十二年(1886 年),因母殁奔丧回里。
胡传在东北4 年零6 个月(1881.10.6~ 1886.4),做过土地测量、户口调查、国界会勘、边地垦务等工作,对东北历史地理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曾有几次,险些遇难。这期间他写下《东征日记》《辽海榷盐私议》《吉林防务》、《东三省海防札记》《十三道嘎牙河纪略》《古体诗二首》等著述,为东北边政提供了重要参考。总之,胡传在东北这四年多磨砺为他成就辉煌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来胡传又追随吴大澂,赴海南调查黎族互斗案,治理黄河河道等事宜。光绪十八年(1892 年),胡传奉旨调往台湾,先后任全台营务处总巡、代理台东直隶州知州兼镇海后军各营统领,政绩卓著。最后官至台东直隶知州,兼任镇海后军,是台东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为守卫和治理台湾殚精竭虑,曾领导甲午海战后的“反割台”抗日斗争。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胡传忧愤致病,逝世于厦门,享年54 岁。胡传一生展现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胡适乃胡传之子。胡适在《我的信仰》一文中评价其父“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个有坚强意志,有治理才干的人。”4此语切中肯綮。
二、胡传在东北时期所撰碑(牌)文评析
查找现存文献资料,发现胡传在东北期间撰写了两通碑(牌)文。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层面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且罕为世人所知,兹录于下。
1、中俄分界牌
光绪七年,钦差大臣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使巴拉诺夫等会商两国交界事宜,胡传协助解决中俄界务的纠纷,以文案随往参赞撰写了此牌文。其内容为:
中俄分界牌
此次会同查勘分界,原为两国和好。今地界既经议定,自应按照上年续定和约设立界牌,以清界线。东界定为由什勒喀、额尔古纳两河会处,即顺黑龙江下流至乌苏里河会出,其北边地属俄罗斯国,其南边地至乌苏里河口所有地方属中国。自乌苏里河口南至图们江口,其东皆属俄罗斯国,其西南皆属中国。上所言乃空旷无人之地,遇有中国人住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从立界牌之后,永无更改,并无侵占附近及他处之地。所有东边界内原住之中国人民,向来谋生行走之路,应听其便,俄国人不得阻拦。为此特立界牌,永远遵守,两国人民咸各知之勿违。5
这是咸丰以后中俄界约历史性的总结。标记之牌,澄清纠葛,以求永循。虽然世代变迁,但是历史的真貌是永远不变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维护祖国版图,开发建设边疆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是永远值得后人崇敬和怀念的。此通牌文史料价值弥足珍贵。遗憾的是,《中俄分界牌》已经下落不详。
2.重修牙城记
清光绪九年(1883 年)为抗俄备战,宁古塔重修城墙。竣工后,由胡传代替宁古塔副都统容山作了《重修牙城记》一文。牙城,指主将所居之城。此时宁古塔为清代副都统将军衙门驻地。其碑文如下:
重修牙城记
清光绪九年代副都统容山作
宁古塔为国家发祥地,犹姬周后稷始封之邰,山川深阻,形势完固。北达三姓,可控赫哲、鄂伦春诸部;南达珲春,直拊朝鲜之背;东襟大海,视日本诸岛若在咫只间;东北各边居中,扼要重镇也。俄罗斯侵占我沿海数千里之地,夺我鄂伦春等部,诱结日本,谋吞朝鲜。自咸丰十年始,朝廷虑留守各旗兵力单薄,不足以御敌,增饷练兵,遣大臣驻宁古塔督办防务。自光绪七年始,于是东陲日益多故。光绪八年秋,容山奉命来统宁古塔各旗,惧无以称职,汲汲以修武备为事。九年秋,集各旗将领谋大修城垣,以资守御。咸以经费无所出,各旗生计窘,不胜大役对。时吴清卿通政为督办大臣,闻之,恐其事中止,遂遣防兵六百来助修牙城,以为之倡。阅十日而牙城成,工速而费省,仅用白金一千六百有奇。又阅二十日,而通政奉旨抽兵协防北洋以去。通政尝言:“满洲俗尚武勇,我朝肇兴于此,率一旅之众拓地而南,转战无敌,遂一六合。今各旗生齿十倍于昔,苟简其壮丁,授以利器,明赏罚,勤训练,使戮力御俄,以自保其乡里,必远胜于用客兵。操防之暇,即令修城,既可习劳,又可节费,两利之道也。”容山韪其言,故泐之于石,以为各旗勛,且为异日重修大城取法焉,非仅为牙城计也。6
纵观历代碑文,多出自名家、饱学或阁臣之手。其韵文则辞藻华丽,工稳贴切,声调铿锵;散文则酣畅淋漓,如行云流水。此碑文篇首引用典故,强调宁古塔乃满清祖居地重要性,继而分析了作为军事要冲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容山与吴大澂一起如何节约资金,维修宁古塔城墙,以发挥其重要战略作用。此通碑文彰显了胡传过人的思辨和文采,碑文书体是书法学习与研究的珍贵资料。该碑是由刻工根据胡传所撰碑文手迹镌刻于石,还是另请他人书写而刻石,由于石碑下落不明,现已无从考证。
三、胡传各时期书迹评析
在胡传所遗留下来的书迹当中,其表现形式多为信札、舆图等,未发现厅堂式巨作等所谓的书法创作作品。胡传的书法造诣究竟如何?笔者仅将搜集到的胡传不同时期手迹图片,试逐一作鉴赏评析。
1、胡传绘制的大青山招垦图书迹(图2)
胡传在东北期间留下的书迹现已很难觅到。吉林省档案馆现藏吉林将军民案户房档中有胡传绘制的大青山招垦图书迹一帧更显珍贵。光绪十年(1884 年)三月初七日,胡传被任命为五常厅同知。十二月十三日,五常厅一个叫满昌的人,一纸诉状将胡传与荒务总办蔡荣桂告到吉林将军衙门。这是胡传处理此案期间,实地调查,于光绪十一年(1885 年)三月二十五日亲手绘制的大青川招垦图上报给吉林将军。
图2 胡传绘制的大青山招垦图(引自《吉林日报》2014 年10 月22 日5 版)
此图上的字迹系小楷书,主要得钟、王之圭臬,结体舒朗宽博,字形略呈扁方,点画沉实厚重,笔力劲健。行字大小相间,错落有致。从中看出胡传的楷书功力之深厚。因胡传绘图上字迹系实用书写,细察略有“馆阁体”之嫌。
2、致曲园信札(图3、图4)
此信札为胡传写给友人俞樾的一封信。
俞樾(1821.12.25-1907.2.5),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清道光三十年(1850 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上海图书馆藏历代手稿精品选刊登载曲园所留胡传信札一通2 页。
此通信札为行草书,有董香光之遗韵,又博采明清文士手札之长,且能化之。晚清书法碑学盛行,使胡传受其影响,个别字如第2 页“迥”“局”等字掺以北碑方峻笔意,更具阳刚之气。通篇用笔的方圆转换,上下字的牵连映带,墨色的清新浓淡,气脉的连贯自如,以及情感的自由抒发,浓郁的书卷气息,体现出文人手札中平淡天真的个性,构成此札的整体艺术美感和深厚内蕴。
图3 胡传致曲园信札第1 页(1、2 页引自上海图书馆藏历代手稿精品选刊)
图4 胡传至曲园信札第2 页
3、私人收藏胡传信札(图5)
此信札无上款,可能是同一信的增页,故不知写给何人。此札以行书为主,字字独立,结体斜向右上,颇有苏轼《东武贴》《获见贴》《人来得书贴》《归安丘园贴》《新岁展庆贴》等手札之风神,如“病”“而”“此”“照”等字,东坡字法特征尤为明显。同时熔铸“二王”、董香光等古贤笔法,化成自家气象。此札笔法精严不拘,章法错落有致,灵动自然,高古淡雅,天机烂漫。体现出一种儒雅、隽永、超逸、空灵的笔墨韵致。信札是文人日常交流,在随心所欲之间书写,是一种超越形式而直至心性的艺术,极具生动鲜活的个性和人情韵味。“高韵深情,坚质浩气”7在胡传信札中得到充分体现。此札书艺精彩动人,堪为胡传之精品信札。
图5 胡传信札(引自雅昌艺术网)
4、致胡嘉言信封正面与背面手迹(图6、图7)
此为胡传在台南任职时写给族人胡嘉言一封信的信封正面与背面。虽为信封,胡传的学问才气生发于笔端,却写得非常精致,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每字各具姿态,潇洒灵动,神采飞扬。尤其信封正面“爷”字末笔竖画拉长,特意夸张,纵长劲挺,似飞流直下,线条激越,畅快淋漓。使此字成为字眼,通篇来看熠熠生辉,顿感生机无限。信封当如作品书写,极具艺术美感。唯信封背面“例”字撇画、竖画运笔草率,笔力羸弱,稍显俗气,但瑕不掩瑜,整体未伤大雅。
书法人大都有此体悟:受过书法专业训练的文人在日常写信时因感情真挚,随性挥洒,故手札最能体现、也最能接近于中国文人的性灵、才气、风度及修养。以上胡传信札及信封手迹真实体现了其情性及人格魅力。
图6 胡传致胡嘉言信封正面(图6、7 引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发,陈立宇摄)
图7 胡传致胡嘉言信封背面
5、胡传《学为人诗》手迹(图8)
1892 年3 月,胡传奉旨调往台湾任职。1893 年4 月8 日,胡适与母亲等6 人一行来到台湾,此时胡适1 岁零4 个月,与父母先后在台南和台东生活,胡传公务闲暇时教妻儿识字。1894 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胡适刚三岁,胡传艰难镇守台湾期间,自编一篇四言家训韵文《学为人诗》,他亲笔抄写送胡适,并教他背诵。1895 年2 月7 日,胡适由四叔护送,离开台湾至上海,从此与父亲永诀。家训全文如下:
学为人诗
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凡为人子,以孝为职。
善体亲心,能竭其力。守身为大,辱亲是戚。战战兢兢,渊冰日惕。凡为人臣,夙夜靖共。敬事后食,尽瘁鞠躬。
国怙宠利,而居成功。小心翼翼,纯乎其忠。曰兄曰弟,如手如足。痛痒相关,亲爱宜笃。有思则和,有让则睦。
宜各勉之,毋乖骨肉。夫妇定位,室家之成。诗嘉静好,易卜利贞。闺门有礼,寡妻以刑。是谓教化,自家而行。
朋友之交,惟道与义。劝善规过,不相党比。直谅多闻,藉资砥砺。以辅吾仁,以益吾智。凡此五者,人之伦常。
君以教民,谓之宪章。父以教子,谓之义方。宜共率由,罔或愆忘。五常之中,不幸有变。名分攸关,不容稍紊。
义之所在,身可以殉。求仁得仁,无所尤怨。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因爱推爱,万物同仁。
能尽其性,斯为圣人。经籍所载,师儒所述。为人之道,非有他术。穷理致知,返躬践实。黾勉于学,守道勿失。
这篇家训对胡适影响深远,他一生取得巨大成就与受其熏陶是密不可分的。1931 年9 月,胡适将《学为人诗》裱装成册保存。封面由其好友任鸿隽题笺。十三面手迹中,有十二面是胡传的手迹,其中第一面为他自己的题笺《学为人诗》的白色笺条,与写示“胡嗣穈读”(胡适,原名嗣穈)的红色笺条,后十一面则为《学为人诗》的手书全文,并亲自用朱笔通篇点过句读。第十三面为胡适的跋文8。跋文内容为:
先父胡铁花公手写他自己做的学为人诗一卷,是我三岁时他教我读的。先母替我保藏了二十多年,先母死后,又已十三年了,裱装成册,含泪敬记。
胡适
民国二十年九月
胡传《学为人诗》手迹及胡适题跋现藏于台北胡适纪念馆。
此册页手迹为中楷,用笔以方为主,间用圆笔。字形平正峭劲,结构端庄,重心稳定,中宫紧收,主笔撇捺横画舒展洒脱。从取法上看,当以唐楷(欧体)筑基,汲取山谷之开张,而始终以平和沉实为主调,可谓胡传有很强的融通能力。因胡适编写的带有家训性质的儿童启蒙教材,故而书写认真拘谨,并非适情率意之作。
图8 胡传《学为人诗》局部(引自《光明日报》2013 年12 月17 日13 版
四、结语
胡传的为人为学深受刘熙载的影响。作为刘熙载的得意门生,胡传首先是卓越的舆地学者。在大清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胡传继承儒家思想,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勘察边疆,撰写舆地专著,保卫疆土,彰显了一个近代文人的使命与担当。刘熙载在传授经史和地理等学问的同时,其文艺思想(包括书学思想)对胡传影响深远。胡传虽然未将更多精力和心思用于书法研习上,且不以书法自居,也未能以书法家见称于世,但是从以上书迹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功力深厚。“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9“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10“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11“书可观识。笔法字体,彼此取舍各殊,识之高下存焉矣。”12刘熙载这些重要书学思想在胡传书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客观公允地讲,胡传书法造诣颇深,如果将书法家粗略分为上、中、下三流的话,胡传的书写水平足以跻身上流书法家行列(但不属于书法史中屈指可数的开宗立派大师之列)。可惜胡传书迹存世太少,惟世人少见,故称道之者少,这不能不说是书法界的损失和遗憾。笔者衷心希望书法界、文博界及学界等各界加以重视,广泛搜集胡传存世书迹,力求给予全方位、立体化、系统化的深入梳理与评判。
注释
1转引自唐力行:《胡铁花年谱述略》,《安徽史学》1987年第4 期,第35 页。
2、3转引自唐力行:《胡适之父铁花先生评传》,《安徽史学》1985 年第1 期,第22 页。
4转引张志强、李信:《胡传断案》,《吉林日报》2014 年10 月22 日,第5 版。
5任国绪主编:《宦海伏波大事记(外五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2 月第1 版,第1166 页。
6转引自王竞、腾瑞云编著:《黑龙江碑刻考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年12 月第1 版,第20—21 页。
7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1 版,第167 页。
8肖伊绯:《胡适的第一部书》,《光明日报》2013 年12 月17 日 第13 版
9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1 版,第133 页。
10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1 版,第169 页。
11、12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1 版,第17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