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祛风贴制备工艺和初步药理学研究
2019-04-04丛日琳岳媛媛王旭超
丛日琳 岳媛媛 王旭超
(1 荣成市中医院临床药学室,山东 荣成 264300;2 荣成市石岛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室,山东 荣成 264300;3 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临床表现以心脏炎和关节炎为主,急性发作时通常以关节炎较为明显[1-3]。
红花祛风方为红花、延胡索等中药的提取物外加少量冰片、麝香制备成的粉末,临用时取处方量加入少量医用乙醇搅拌成糊状,涂抹于患处,用医用纱布固定。该处方的有效性已在临床上得到证明,但本方最大缺点是需要“现用现配”,用药时一般需要他人配合,上药后需尽量避免大量运动,且用药后在皮肤上有残留,一般需要用热水擦去,给患者使用带来了不便。本着方便患者使用的原则,达到随用随贴,方便用药和去除的目的,拟将其开发为贴剂,并开发成院内制剂。前期实验研究已经确定了方中主要活性成分(总黄酮和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本研究主要对红花祛风帖的制备方法和初步药理学研究进行讨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Precisa电子分析天平(瑞士);AB104-S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热风循环涂布机组(沈阳杰飞医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PHS-3C型数字酸度计(上海精科仪器有限公司);DHG-9030A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善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HJ-5多功能恒温搅拌器(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1.2 材料与试剂 红花祛风方提取物(自制);氨水(北京化工厂,批号:170606);氮酮(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B1729034);聚丙烯酸酯压敏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170912);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171112);丙二醇(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批号:D10053512);聚乙二醇 400(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批号:20171213)。
1.3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合格证号:SCXK-(吉)2017-0004],EWG/B豚鼠 [合格证号:SCXK-(吉) 2017-0011],所有实验动物及饲料均购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1.4 实验方法
1.4.1 涂料制备工艺
1.4.1.1 贴剂制备方法 按处方称取压敏胶、增稠剂和润湿剂,混合均匀,加氨水调节pH 8;取红花祛风提取物,加入氮酮、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研磨均匀,加入制备好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研匀,静置,将涂料涂布于裱背材料上,烘干,覆盖衬,切割为 7 cm× 10 cm,即得[4-7]。
1.4.1.2 压敏胶的选择 根据预试验结果,选定提取物加入量为14%,氮酮加入量为3%,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加入量为0.5%,依法制备贴剂[4-7]。以外观和初黏力为考核指标,观察压敏胶∶增稠剂∶润湿剂的比值对各指标的影响。
表1 压敏胶的研究
结果表明,当压敏胶∶增稠剂∶润湿剂在所选定范围内均能与物料分散均匀,但只有在比例为 100∶0.75∶0.25时贴剂的黏性适中。
1.4.1.3 载药量的研究 其他实验条件不变,使压敏胶∶增稠剂∶润湿剂的比例为 100∶0.75∶0.25,以外观和黏力为考核指标,按表中设计的载药量依法制备贴剂,考察其对外观和初黏力的影响。
表2 载药量的选择
结果表明,当载药量为12%~14%时,贴剂分散均匀,且初黏力较好,所以确定贴剂的载药量范围为12%~14%。
1.4.1.4 分散剂的研究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其他实验条件不变,以外观和初黏力为考核指标,以聚乙二醇 400作为分散剂,考察分散剂用量对考核指标的影响。
表3 分散剂的选择
结果表明,不加入分散剂时,贴剂的外观和初黏力都较好,加入分散剂后,初黏力反而下降,所以确定贴剂处方中不加入分散剂。
1.4.1.5 增塑剂的研究 (1)增塑剂种类的选择:其他实验条件不变,以外观和初黏力为考核指标,分别考察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不同比例柠檬酸酯(TEC)与癸二酸二乙酯 (DES) 合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4-7]。
表4 增塑剂种类的选择
结果表明,以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为增塑剂,贴片黏性适中,以不同比例TEC与DES合用为增塑剂,在常用比例范围内,贴片黏性较低,因此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为增塑剂。
(2)增塑剂加入量的选择:其他实验条件不变,按表格加入不同量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依法制备贴剂。以钢球平均滑行距离、残留量为考核指标,对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加入量进行考察。
表5 增塑剂用量的选择
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加入量为0.25%~0.5%时,黏性适中,贴于皮肤揭下后,皮肤上无压敏胶残留。
1.4.1.6 验证试验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择压敏胶∶增稠剂∶润湿剂的比例为 100∶0.75∶0.25,提取物加入量为14%,增塑剂加入量为0.4%,以分散性、初黏力为考察指标,按5000片投料量制备涂料,结果表明,三批样品的分散度均较好,钢球平均滑行距离约为 4.2 cm,RSD值为0.83%。验证结果表明该工艺稳定可行。
1.4.2 贴剂成型工艺
1.4.2.1 湿膏重量的选择 按表格称取不同量的验证工艺制备出的湿膏,均匀涂布在裱褙上,60℃干燥1 h,考察不同贴剂的湿膏重(不含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确定贴剂的最佳湿膏重量[4-7]。
表6 湿膏重量的选择
结果表明,当贴剂的湿膏重(不含布)最大为1.8 g时,贴剂的黏性较好,所以确定贴剂的最佳湿膏重量为1.8 g。
1.4.2.2 烘干温度的选择 选择湿膏重量为 1.8 g,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制备贴剂,以初黏力为考核指标,考察不同烘干温度对其的影响,确定贴剂的最佳烘干温度[4-7]。
表7 烘干温度的选择
结果表明,当烘干温度大于60℃时,贴剂的黏性均较好,考虑经济因素,所以确定贴剂的最佳烘干温度为 60℃。
1.4.2.3 烘干时间的选择 选择湿膏重量为1.8 g,干燥温度为60℃,其他条件不变制备贴剂,考察不同烘干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确定贴剂的最佳烘干时间。
表8 烘干时间的选择
结果表明,烘干时间为 30 min,物料未干,没有诱发出其黏度,未制成贴剂;当烘干时间 60~90 min时贴剂的黏性均较好;超过 90 min,贴剂的黏度有下降的趋势,考虑经济因素,所以确定贴剂的最佳烘干温度为60 min。
综上所述,贴剂最佳制备工艺为压敏胶∶增稠剂∶润湿剂比例为 100∶0.75∶0.25,载药量为 14%,增塑剂用量为0.4%,取湿膏(不含布)1.8 g,烘干温度 60℃,烘干时间 60 min。
按拟定的最佳制备工艺,按5000片贴剂投料量投料,制备样品,结果制得样品初黏力均值约为4.18 cm,持黏力均值约为8 min,剥离强度均值约为15 kg(详细质量分析方法和检测结果、稳定性等见《红花祛风贴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
2 初步药理学实验
2.1 红花祛风帖缓解疼痛实验 采用小鼠扭体法进行实验。取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高、低剂量组实验将小鼠腹部毛剪掉,去毛范围为(2.0×2.0)cm2,受试面积为高剂量组 (1.5×1.5) cm2,低剂量组 (1.0×1.0) cm2,贴红花祛风帖,对照组按原给药方式,按高剂量组贴剂所含提取物量称取提取物,加适量乙醇搅成糊状,贴于小鼠去毛区(1.5×1.5) cm2,用医用纱布固定好,30 min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6%乙酸0.1 mL×10 g-1体质量,用计数器记录15 min内各只小鼠的扭体次数。
空白对照组的方法注射乙酸并记录小鼠扭体次数。空白对照组不贴贴剂,直接依法注射乙酸[8-10],比较红花祛风贴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差异。
表9 红花祛风帖小鼠缓解疼痛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红花祛风贴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使乙酸所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显著降低 (P<0.05)。
2.2 急性毒性实验 按5000 mg/kg体质量的剂量,剪取红花祛风贴(5.0×5.0) cm2,贴在豚鼠背部脱毛区(范围10~10 cm2),用两层硫酸纸覆盖,用无刺激性胶布封闭固定,24 h后去除受试物,观察动物中毒体征,观察期7 d,第7天称重 1次,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并观察大体病理改变[10-12]。
表10 红花祛风贴对豚鼠急性经皮毒性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给予红花祛风贴后,动物未出现中毒体征,观察期动物无死亡,大体病理解剖学检查未见异常,LD50均大于5000 mg/kg体质量,红花祛风贴对豚鼠皮肤急性毒性为实际无毒。
2.3 多次刺激性实验 实验前 24 h将豚鼠背部脊柱两侧毛剪掉,范围各约 3 cm×3 cm。实验时,剪取受试物贴在右侧脱毛区,粘贴面积为2.5 cm×2.5 cm,用无刺激性胶布封闭固定1 h,左侧脱毛区为对照,每天1次,连续14 d,从第2天开始,每次粘贴受试物前剪毛,用蒸馏水清除残留受试物,1 h后观察结果[10-12]。
表11 受试物对豚鼠多次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
使用红花祛风贴第2天后,有2只动物受试部位皮肤依稀可见红斑,平均每天每只动物积分均值为0.21,结果表明受试物对豚鼠多次皮肤刺激性为无刺激性。
3 小结与讨论
贴剂已成为现代常用制剂之一,但市场上贴剂的质量良莠不齐:有些贴在患者身上,只要稍加运动贴剂就会因汗液而脱离。而有些贴剂则是“贴上去容易撕下来难”,引起患者的疼痛感。究其原因主要是黏度调整的不好。因此本实验首先以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并用的方法,以黏度为重点考核指标考察了涂料的制备工艺和贴剂的成型工艺,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工艺制备出的贴剂黏度适中,经过项目组内实验室人员的亲身试验,自制贴剂粘在皮肤上在正常活动的情况下不会脱落,在取下时也不会有不适感。
同时本研究还对红花祛风贴进行了初步药理学实验,结果表明红花祛风贴高、低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扭体次数(P<0.05),说明红花祛风贴阵痛效果明显,其经皮给药作用迅速,分析其可能与选用了合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有关。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红花祛风贴的最大耐受量为5000 mg/kg,7 d后病理解剖学检查未见异常,证明红花祛风贴对豚鼠皮肤实际无毒;皮肤刺激性试验证明红花祛风贴对豚鼠皮肤无刺激性,但在多次刺激性实验中,使用红花祛风贴第2天后,有2只动物受试部位皮肤依稀可见红斑,第8天恢复正常,平均每天每只动物积分均值为0.21,从动物积分均值来看自制贴剂无刺激性,但其是否具有长期毒性积累还需要未来更多的药理学实验来进行验证。后续项目组还将对红花祛风贴的工业化生产、皮肤转运机制、量效关系等进行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