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4-04司建平
司建平
(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卫生发展模式也从重疾病治疗逐步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1]。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健康服务业要发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在《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相关学科专业。
1 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 40年来,与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相比,我国的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相对滞后,1994年,苏太洋在其著作《健康医学》中对健康管理的概念、实施和措施等进行了系统阐述[2];2001年,国内首次出现了以健康管理注册的公司[3];2008年,浙江农林大学在全国率先将健康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方向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工作;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成立全国首家健康管理学院,并于 2013年开始进行“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博士人才的培养;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专业目录首次增设健康管理专业[4];2016年 2月 16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5],标志着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正式作为独立设置专业进入本科院校。截止目前,全国共有61所本科院校设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
1.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情况 201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浙江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医学院5所高校设置“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120410T”,学位授予门类为“管理学”,修业年限为“四年”。为不断满足健康服务业发展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逐步扩大了专业设置规模,2017年、2018年分别增设了 21所、35所本科院校(见表1)。
1.2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区域分布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全国 31个省(区、市),除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外,其他省(区、市)均开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四川省有 6所院校,辽宁省、山东省各有5所院校,安徽省、湖北省各有4所院校,广东省、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各有3所院校,天津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各有2所院校,河北省、山西省、上海市、福建省、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有1所院校。
1.3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院校分布情况 从表 1可以看出,61所院校中,包括了中医药院校、综合院校、西医院校、师范院校、商科院校、理工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院校等类别。其中:
中医药院校:共有天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15所院校,其中2016年1所、2017年5所、2018年9所。
综合院校:共有东北大学(教育部直属高校)、西华大学2所院校,均为2018年开设。
表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情况
西医院校:共有锦州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19所院校,其中2016年2所、2017年7所、2018年10所。
独立学院:共有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贵阳中医学院时珍学院等11所院校。其中2017年5所、2018年6所。
由此看来,健康服务与管理类专业作为服务于健康服务业的主要专业,越来越受到各类别院校的青睐。
2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服务需求的高层次、多样化发展,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维护、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健康管理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也将随之快速发展。现有健康管理从业人员多为经过短期培训后转型的医护人员,或者是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员,甚至是社会人员直接上岗,经过院校教育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6]。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培养与行业发展特征相符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2016年4月1日,中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产学研联盟在广东药科大学成立,对于明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编写核心课程、实现产学研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必将推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
3 国内外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经验借鉴
国内外经验是我们建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要参考,本文主要借鉴了美国、英国、日本、台湾、杭州师范大学和其他院校等的经验,具体如下。
3.1 美国 在院系设置方面,美国多数高校的健康管理专业设在公共卫生学院,也有部分高校建设在公共政策学院或公共事务学院,健康管理专业也多以卫生政策与管理或健康管理与政策的名称出现。在学位设置方面,美国高校的健康管理专业一般是硕士学位的专业,极少有本科开设这个专业,健康管理专业被划分为公共卫生领域,也属于医学领域。健康管理的硕士教育主要有公共卫生硕士、健康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科学公共卫生硕士。在课程设置方面,本科阶段,学生学习的是公共卫生专业,一般要学习生物学预备知识、数学预备知识、社会科学预备知识、公共卫生知识;硕士阶段,学生的学习向专业化延伸,学习的健康管理专业课程更加深入,主要有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基础知识、健康管理成本、公共卫生决策等[7]。
3.2 英国 与美国相比,英国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纯医学背景,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英国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多是来自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人。来自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学生的区别主要是:是否会从事与他们专业背景相关的健康服务工作。放眼欧洲等西方国家,大约在1966年,欧洲就成立了欧洲地区公共卫生高校同盟,设立MPH学位,旨在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西方国家的健康管理学科体系日益系统化和规范化[8]。
3.3 日本 亚洲健康管理的发展总体滞后于美国和欧洲,相比较而言,日本健康管理的发展位于亚洲国家的前列。日本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部主要分为三大学科,即医学科(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学科),药学科和保健学科。由于医学科学习任务繁重,临床实践技能要求严格,其学制一般设为六年。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医学部的学位设置中没有硕士学位只有博士学位。而药学科和保健学科都是学习四年后取得学士学位。在日本,比较完善的健康管理机构设置中,健康管理科存在于每一级的卫生保健组织,负责各个层级健康管理业务的实施和开展。日本重视对国民的健康教育,再加上其相对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都推动了日本健康管理人才不断涌现[8]。
3.4 台湾 在强调共性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差异化,在宗旨和人才定位方面,台湾大学、长庚大学强调培养领袖型人才、专家型人才,义守大学、开南大学强调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和特色领域设置方面,台湾大学突出健康政策评析、健康行为、品质管理与病人安全管理等内容,长庚大学突出长期照护、医务管理等内容,义守大学突出健康促进等内容,开南大学突出养生保健等内容[9]。
3.5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健康管理学院,拥有健康管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科层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在课程设置方而,专业课程主要有:健康管理学、中医养生保健与“治未病”、预防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医学统计学、健康保险学、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等;研究生层次,具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健康管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治未病与健康管理”[6]。
另外,海南医学院强调在医学基础上融入心理学、旅游医学以及热带医学和养生保健知识;广州工商学院突出营养配餐、食疗保健、保健食品营销以及健康产业服务、营销和管理等工作技能的培养;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积极引入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健康管理师培养经验,融合我国传统医药人才培养精髓,而且还增加了中医药模块、商务通识模块等[6]。
4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和发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思想精髓,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突出院校的地域、行业以及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1 要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精准的人才定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中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产学研联盟的作用,按照《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的改革,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4.2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为学校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供依据。学校应重视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组织专家论证以突出健康教育、健康沟通、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经营管理等内容的课程体系,并根据社会需求形成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等课程科学合理分配。同时,要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应用于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推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深度融合。
4.3 要重点支持和扶持学科建设 学科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的龙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健康服务与管理学科是一门涵盖了健康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服务质量及标准评估、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范畴的新兴综合性学科,目前多数依托于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利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健康服务与管理作为二级学科列入管理学一级学科项下,并加大对健康服务与管理学科的支持和扶持力度。行业主管部门、学校应给予政策、资金扶持,积极培育健康服务与管理学科,推动健康服务与管理学科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
4.4 要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由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新专业,加之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师资的不足[10]。首先,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现有健康服务与管理高层次人才进行培训,并组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培训团队,以满足学校师资队伍培训的需要;学校应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制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提升计划,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邀请培训团队专家师资队伍进行培训,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其次,学校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实施“以老带新”,不断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质量。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应扩大健康服务与管理硕士、博士教育规模,以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防止若干年后产生师资匮乏问题。
4.5 要强化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 科研的反哺作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手段。科研反哺教学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特征,学校应积极构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平台,建立健全科学研究反哺教学的联动机制,不断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师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使教师在知识创新的同时及时反哺教学,把最新科技前沿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4.6 要注重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直接服务于社会人群,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要注重校企协同,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其次,学校可与企业联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教师和企业师资按照“专职为主,专兼并重”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授课,并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去,感受企业的文化、了解企业的流程、熟悉企业的运作规律,这样,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管理产业发展迅速,但健康服务与管理的专业教育则发展较为缓慢,专业人才非常短缺。总的来说,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学校应有选择地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将行业优势、区域优势、学校优势紧密结合,坚持共性发展和特色发展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型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健康服务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