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中的作用分析※
2019-04-04孙丹丹孙秀华
孙丹丹 王 淼 孙秀华
(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科,辽宁 沈阳 110134;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辽宁 沈阳 110034)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患者出现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突然发生口眼斜、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1-2]。临床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常采用临床监护、康复训练等治疗措施,虽临床有一定疗效,但见效慢,不利于建立患者康复的信心,且不易完全康复。脑卒中在中医学中,可划分为“中风”的范畴。其病因较多,但临床多由情志、饮食、劳累、气候、血液瘀滞等引起。康复护理是临床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主要疗法,且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增加患者信心,依从性强。本次试验通过对1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究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中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于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6例,其中男112例,女4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8例。对照组男59例,女19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 56.53岁;左侧肢体偏瘫36例,右侧肢体偏瘫42例。治疗组男53例,女25例;年龄 41~75岁,平均年龄56.17岁;左侧肢体偏瘫45例,右侧肢体偏瘫33例。2组患者各项基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中对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见症状为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部麻木、感到无力,突然的口眼斜、半身不遂、神智迷茫、说话或理解困难,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头颅CT可辅助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4]中有关中风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1.3 纳入标准 (1) 年龄 40~75岁;(2) 患者既往有脑血管病史;(3)符合西医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中风的诊断标准;(4)患者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半身不遂;(5)患者及其直系亲属知情同意,且患者自愿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 患者年龄 >75岁;(2) 患者不愿配合治疗,依从性较差;(3)不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4)有严重意识障碍、失语等功能障碍的患者;(5)患者既往出现晕针表现。
1.5 护理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脑卒中偏瘫的156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78例患者,给予西医常规康复锻炼和护理,包括密切监护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适当的康复锻炼和保证患者住院环境等。
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具体包括:(1)情志调节: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抑郁、沉闷的情绪,减少患者心理压力;(2)走罐疗法:医护人员嘱患者患侧肢体充分暴露,选取患者患肢肌肉丰厚的部位涂抹凡士林后,对患肢进行走罐,直至治疗部位出现潮红后停止,每 2日对患者进行 1次走罐;(3) 穴位按摩:患者仰卧位,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情况,给予对应的穴位按摩,通过穴位刺激,帮助血液运行,缓解肌肉僵硬;(4)针灸护理:选取内关、足三里、尺泽、环跳等穴位进行针刺,疏通患者经络,以助患者早日康复。1周为1个疗程,对患者进行4个疗程的护理,观察并记录疗效。
1.6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对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显效:患者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基本能正常活动;有效:患者肢体麻木、无力症状明显好转,肢体能正常活动,但活动稍有吃力;无效:患者肢体麻木、无力症状无改善,肢体不能正常活动。记录结果并计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肢体功能障碍的评价标准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障碍进行评定,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 FMA评分变化。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 经治疗,2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其中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74%,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36%,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偏瘫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例)
2.2 FMA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评分,护理后 FMA评分较护理前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护理后治疗组评分升高幅度比护理后对照组评分升高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偏瘫患者FMA评分对比 (,分)
表2 2组偏瘫患者FMA评分对比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差值为较治疗前增加值(治疗后-治疗前)
差值39.35±2.09*21.57±2.32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78 29.98±8.56 69.33±11.15#*对照组 78 30.45±8.63 52.02±11.34#
3 讨论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出现阻塞或破裂,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部损伤疾病,临床老年人常见[6-7]。患病后患者主要表现为偏瘫,即一侧肢体出现功能障碍、半身不遂、口眼斜,严重者出现神志昏迷、意识障碍等[8]。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中风的较详细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本病起病急骤,风、火、痰、瘀为起病之标,遇烦劳、恼怒、醉酒饱食等诱因,导致阴阳严重失调、气血发生逆乱而发生卒中[9]。本次试验,在西医常规康复锻炼及护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康复护理,以帮助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的适当沟通,减少患者心理压力,重塑患者疾病康复的信心,情志护理使患者以最好精神状态进行治疗计划[10];医护人员对患者采用走罐疗法,通过玻璃罐游走时与患者肌肤不断摩擦,产生热感,促进摩擦部位的血液循行,使患肢经络得到疏通,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肢体功能[11];根据患者的偏瘫情况,给予患者相对应的穴位按摩和按摩时长。如,左侧偏瘫的患者,医护人员按摩患者左侧的尺泽、梁丘等穴位,且按摩时间较长为 15~20 min,以刺激患者患侧的血液流通、经脉循行,也可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12];选取患者患侧的内关、足三里、尺泽、环跳等穴位进行针刺,以缓解患者肢体麻木、无力,促进血液流动。其中内关主治上肢痹痛、偏瘫、肢体麻木等病证;尺泽主治手臂屈伸不利;足三里主治下肢痿痹;环跳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痹痛[13-14]。脑卒中偏瘫患者容易产生抑郁、消极的情绪,导致患者对康复护理的配合度较低,治疗效果不理想。通过情志护理,减轻患者消极情绪,是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和自身情况,鼓励患者,给予患者康复的动力,使患者对治疗有信心。再配合康复训练、穴位按摩和针灸护理,刺激患者的患肢,起到舒筋活络的效果,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关节和周围组织出现损伤,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对于脑卒中偏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