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学习与创新学习空间

2019-04-01爱芭·奥西恩尼尔森

中国远程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创新学习

【摘要】本文拟阐述、分析和讨论创新学习空间和下一代学习空间领域的發展现状,尤其是把空间、技术和教学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习者取得成功这方面的实践。文章对创新学习空间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展开深入讨论。如何使学习空间符合学习者的期望和如何使学习者学有所乐——这两点在全球对传统学习空间的反思中得到高度重视。今天,学习无所不在,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而且学习形式多样化,包括正式、非正式和非正规等形式。不管是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空间都可能对学习产生深刻影响。学习环境创建者(比如教师、学习技术专家、图书馆管理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知道学习者的期望对学习空间的影响,也明白哪些原则和活动能促进学习以及技术和数字化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然而,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学习者。在21世纪,学习者是自己学习的共建者、控制者和策划者。从教学法的角度看,提供和实施创新学习空间还关乎学习者权益。换言之,学习者可以期望也有权要求能用上现代化、高质量的学习空间,因为这些空间能促进和实现21世纪学习。

【关键词】  跨界互动空间;创新学习;创新学习空间;下一代学习空间;教与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9)2-0059-13

导读:2016年以来,本文作者爱芭·奥西恩尼尔森(Ebba Ossiannilsson)博士多次应邀出席学术会议并围绕学习空间主题发表学术演讲,同时她还经常在个人博客上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2018年初,我建议作者对此前相关主题演讲和博客文章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因此便有了这篇文章。

文章首先指出,得益于技术发展,学习越来越泛在化,正式、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百花齐放”,而且大有“浑然一体”的趋势。然而,全球化、数字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导致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权益受到巨大挑战。一方面,第四次工业革命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交往的方式”。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学习空间并对其进行优化以满足全民学习的需求”,“创新学习空间”(innovative learning space)这个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作者认为,“学习空间不仅仅是把学习者聚到一块儿,而且还必须能够鼓励、促成和促进探索、协作和讨论”。另一方面,学习空间并不是局限于现实世界的空间或虚拟或在线世界的空间,而是应该两者兼顾,扬长避短,以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并使他们能够从学习中享受到乐趣。

文章在第二节主要讨论社会数字转型和教育与学习数字转型的关系,以及对学习空间的启示。作者首先指出,学习空间的定义在过去十年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虽然技术(尤其是数字化)之于学习空间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然而,“我们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依然是最为重要的。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一个把人放在首位、赋权于人的未来,换言之,一个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未来”。这其实是作者对社会数字转型的态度。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国际社会对“打开教育之门”已经有了共识,认为唯有教育的开放才能满足当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各国都在采取行动鼓励、促进和支持有益于未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灵活和在线高等教育”。事实上,教育的数字转型从本质上讲是社会数字转型的一个方面,“开放教育也是营造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两种转型的交织还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商业模式被应用到开放学习领域中。作者认为,我们不能用“过去几百年所用的方法来培养今天的学生,因为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未来”。打开教育之门的关键不在于开发或提供教育资源之举(比如慕课或开放教育资源),“而是要创建和通过创新学习空间提供新的学习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领导才能和对数字时代领导才能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与创新学习空间相配套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学习空间的可持续性难以为继。文章还着重强调教育范式的变化和新兴的“拆解分售”(unbundling)运动对学习空间的启示。

第三节阐述21世纪的学习。21世纪是网络一代的世纪,他们必须掌握与时代相适应的能力,即21世纪能力。文章介绍了21世纪学习伙伴关系组织(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的“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这个学习框架包含四类能力(内容知识和21世纪主题[核心学科]、生活和职业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即评判性思维、交流、协作和创造性],以及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以及与具体学习情境和任务相适应的“标准、评价、课程设置、教学、专业发展和学习环境”。作者认为创新学习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应该以21世纪技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三节是第二节的延伸,说明社会数字转型对教育和学习数字转型所提出的新要求。

第四节主要围绕学习空间如何促进教育转型和教学方法创新展开讨论。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界已经开始反思传统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空间,推动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转型。近年来,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的年度报告和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的创新教学法年度报告都认为学习空间在不久的将来会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比如,基于学习技术的学习空间能促进新学习方式的形成,网络的发展则使学习环境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变化。但是,虽然“学习空间的重点在于创设有创新性、舒适性、易用性、灵活性、协作性和给人美的享受的技术使能(technology-enabled)空间”,下一代创新学习空间实则包括现实和虚拟或在线空间。研究者和教师不是创新学习空间的唯一利益相关者,图书馆管理员、建筑师、房产管理员、行政管理者、高层管理人员、学校领导乃至学生,都应该对下一代创新学习空间有话语权,能影响其研究和实施。文章还简要归纳了近年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内容,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跟教育转型和教学方法创新有关。作者最后提出必须培育一种创新学习空间文化。

第五节可以说是第四节的延续,聚焦创新学习空间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相互促進关系。随着技术,尤其是移动技术的发展,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有学者甚至提出“社会即课程”的观点。因此,“我们不能囿于网络空间的思维,而是还应该探索现实世界的基础设施,因为这些基础设施是获取学习机会(包括学习空间建设)的根本保证,也影响到谁拥有这些空间以及学习空间拥有者如何塑造教育空间”。学习空间的创新能激发教师尝试教学新方法的热情。比如,如今的学习交互要比穆尔的交互三分论丰富得多,基于社交媒体或云端的学习以及群体学习(crowd learning)也日渐升温。文章还介绍了芬兰奥卢大学把现实世界和虚拟现实有机融合起来的一个未来学习空间平台。文章指出,传统的学习管理系统和虚拟学习环境难以满足当代学习者的需求,因此,正在被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Next-generation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所取而代之。换言之,我们必须使教育“从传输模式向建立在主动学习、个人学习、混合课程设计和新评价方法基础上的模式转型”,必须体现以创新学习为中心的原则,重视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即建设一个由学习者、教师、工具和内容所组成的充满活力、互联互通、不断发展的社区”。与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相关的新兴教学方法也纷纷粉墨登场,比如“非结构化学习(unstructured learning)、翻转课堂、真实学习、自我决定学习、基于社交媒体的学习、社区学习和能力为本的学习”。作者认为,学习空间是创新教学方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也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不但要“不断掌握新的复杂技能”,而且他们的“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都要做相应改变”,才是胜任创新学习空间下的教学。

文章最后指出,创新学习空间的创建和培育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21世纪能力、敏捷性、数字化、道德、灵活性、创新、开放教学法、空间、质量、善于捕捉意外收获、安全、生态系统、时间,以及学习乐趣”。

文献显示,学习空间在2013年之前似乎还没有引起我国研究者的应有重视,2013年以来这个主题的研究论文开始出现“井喷”现象。①②此外,在这些研究中,“学习空间”基本上是指“网络学习空间”,内容涵盖“基本理论研究、模型建构研究、设计研究、应用研究、评价与标准研究”(见寇燕和张进良的综述),可分为“系统架构与综合设计类、空间应用类、区域推进类”(见何亚楠、孔凡士和梁林梅的综述)。我认为奥西恩尼尔森博士的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学习空间,尤其是从系统论的视角正确理解影响学习空间建设的各种因素和如何恰到好处地发挥学习空间促进教育转型和教学/学习方法创新的潜能。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不能囿于网络空间思维,不能在“真空”的环境下研究其设计、建设和应用,切忌追求没有针对性的“创新”,即为了创新而创新。

最后,衷心感谢爱芭·奥西恩尼尔森博士对本刊的支持和信任!(肖俊洪)

引言

人生无处不在学习。在21世纪的今天,学习呈多样化形式,包括正式、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Cedefop, 2015),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European Commission, 2013),而且是学习者主导自己的学习。这一切都因为有了因特网和开放、免费内容(比如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而成为可能。与过去相比,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机会学习新知。不管我们是谁,也不管我们身处何方,只要能用上因特网,拥有电子设备和具备数字素养,我们便可以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如同瑞典人常说的:“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因为人生是学习之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因特网,除了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环境下使用数字设备和服务进行学习以外,他们的工作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离不开这些东西。移动宽带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这场数字革命的发展。

放眼世界,全球化、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技术和数字化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诸如此类的问题给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带来巨大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简称UNESCO)指出,接受优质终身教育是一项人权(UNESCO, 2015)。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设和平、消灭贫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个使命的核心内容。教育是履行这个使命的关键,因为教育改变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教育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目标。所有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育,因此,教育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通过启动和实施《2030年全球教育议程》(Global Education 2030 Agenda)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SDG4),具体是通过《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来达成这个目标的。这个框架的主要内容是获取、包容、终身学习、公平、平等、优质和民主。《仁川宣言》(The Incheon Declaration)(UNESCO, 2015)为实施这个行动框架提供指南。

我们现在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的时代(Schwab, 2017; Schwab, Davis, & Nadella, 2018)。施瓦布(Schwab, 2017)指出,我们身处一场技术革命的边缘,这场革命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交往的方式。其所带来的变革在规模、范围和复杂性方面将会是我们人类以前所未经历过的。虽然目前我们不知道这场变革会如何进行,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我们必须全面、一体化考虑如何应对其所带来的挑战,使全球各种机构的全体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其中,包括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学术界以及普通民众。

为了能够主动出击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和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的学习者,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学习空间并对其进行优化以满足全民学习的需求。为了使学习空间面向所有人,我们应该支持创新学习空间(innovative learning space)这个概念(Keppel, Souter, & Riddle, 2012; Kroksmark, 2011; Kj?llander, 2011),以强调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Cormier, 2008)。主动、真实的(authentic)学习离不开创新学习空间(Cormier, 2014; Sharples, et al., 2016)。不管是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空间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Adams, et al., 2017; Bates, 2015)。学习空间不仅仅是把学习者聚到一块儿,而且还必须能够鼓励、促成和促进探索、协作和讨论。对教育机构而言,学习空间可以是现实世界的空间,也可以是虚拟或在线世界的空间(Massey, 2007)。如何使学习空间符合学习者的期望,以及如何确保学有所乐,在全球对传统学习空间的反思中得到高度重视(Jahnke, et al., 2012)。如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不分彼此,因此这在学习空间中也必须得到体现。创新学习空间需要创新领导才能和管理方式(Ossiannilsson, 2018a, 2018b),还需要与之相称的质量观(Ossiannilsson, 2018c)。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学习空间领域的发展现状,探讨创新学习空间如何在培养和提高学习乐趣上发挥重要作用。结合笔者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和经验以及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 迈向社会和教育与学习的数字转型;

· 21世纪的学习;

· 学习空间促进教育变革;

· 学习空间与新兴教学方法。

迈向社会和教育与学习的数字转型

文献回顾显示,网络一代(Net Gen)学习者的教育呈现一些新兴趋势,特别是与创新学习空间相关的趋势,因为他们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Oblinger & Oblinger, 2006)。网络一代的成长环境与他们的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成长环境绝然不同,这一点也在他们的天资、态度、期望和学习风格中得到了反映。

过去十年,学习空间的定义已经越来越具包容性。如上所述,第四次工业革命(Schwab, 2017: Schwab, et al., 2018)不但将会改变我们做什么,而且也会改变我们的身份(包括我们的隐私观、主人翁意识、消费模式,乃至工作和娱乐时间)、行事方式、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场革命也将会影响我们如何发展事业、掌握技能、与人相处和培养关系。然而,即使在数字化环境下,我们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依然是最为重要的。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一个把人放在首位、赋权于人的未来,换言之,一个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未来。

第四次工业革命给全球带来挑战,因此,一些全球性组织倡导打开教育之门,以滿足这个时代学习者的需求,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2015)、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mmonwealth of Learning, 简称COL)(COL, 201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OECD)(OECD, 2018)、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简称EC)(EC, 2013)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2015)建议我们应该把各种相关政策付诸行动,确保教育的公平、获取、包容和优质,以及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各国都在采取行动鼓励、促进和支持有益于未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灵活和在线高等教育。这些行动的出发点是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任何设备接受教育。布莱辛格(Blessinger, 2017)认为知识民主化、高等教育民主化和把终身学习当作是一项人权是一场规模更大的运动,而开放教育则是这场运动的组成部分。开放教育也是营造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的运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使教育得以开放的问题。慕课和开放教育资源所带来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数量是空前的。新商业模式不再是经济领域的专属,开放学习领域同样在应用这些新商业模式(EC, 2013; Ossiannilsson, 2018a, 2018b)。比如,慕课不但用于服务终身学习和获得学位的目的,而且也用于满足持续专业发展的需求。当今,慕课和开放教育资源也被用于应对难民对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慕课等也引发人们对在线开放学习的教学法的担忧(Ossiannilsson, 2018d)。显然我们不能继续采用过去几百年所用的方法来培养今天的学生,因为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未来。今天的一些职业在今后可能不复存在,或者由机器人或机器完成,未来也会出现我们现在无法预知的新职业。因此,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打开教育之门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提供慕课和开放教育资源,而是要创建和通过创新学习空间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尤其是个人学习机会,即“适合我的即时学习”(just for me and just in time)。

必须指出,创新学习空间离不开创新领导才能和对数字时代领导才能的反思。换言之,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了解数字化将如何影响我们把学习者培养成为积极的全球公民(Ossiannilsson, 2018a, 2018b),清楚工作环境和学习场合正在发生变化,明白数字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导致它们的转型(Gulliksen, 2015)。行政管理层要在激励机制、学习成果认定、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源的分配、全体员工而不仅仅是教师的能力建设和持续专业发展等方面未雨绸缪。此外,我们必须结合全球挑战重新审视质量观,包括质量标准。高等教育的质量应该建立在效能和员工参与的基础上,也必须考虑数字化对个人、对学习者和员工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随着教育范式的变化和“拆解分售”(unbundling)运动(Chatfield, 2012; Schwab, 2016; Watters, 2012)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高等教育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和服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如同一切转型变革一样,“拆解分售”给我们带来的既有诱人机会,也有巨大挑战。十年前,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虽然当时诸如图书馆、教师办公室、小组活动室,甚至附近的咖啡厅等空间有时也被用作学习场所,但是,课堂是最重要的学习空间(Brown, 2005)。

然而,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基于网络的新应用程序琳琅满目,从数字音乐店到学术出版新途径,应有尽有。迄今,因特网上已经涌现出一批新的服务模式,比如Amazon图书销售、Spotify数字音乐、Netflix影片租赁、Uber移动出行、TripAdvisor旅游服务、Booking.com酒店预订和Airbnb旅行房屋租赁。最新的一项创新可能是伍尔夫大学(Woolf University),这是由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教师发起的世界上第一所“区块链大学”(blockchain university)(Broggi, et al., 2018; Pells, 2018)。伍尔夫大学是将区块链和比特币应用于教育环境的第一项重大举措,试图用应用程序代替物理校园。伍尔夫大学不会有物理校园,而是通过应用程序把教师和潜在学生联系在一起,学生使用伍尔夫平台挑选适合他们学习需求的课程。区块链技术将被用于跟踪学生的学业进步,订立合同,收取学费。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学习成绩可以用于获得传统大学的证书认证。第一所区块链大学很有可能促进被称为教育“破坏者”(disruptor)的“拆解分售”运动的发展。就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而言,学习者可以不花钱或以非常低的费用获取内容,学习也不设置任何先决条件。开放获取出版运动和与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的认定有关的开放徽章运动,均是“拆解分售”的“破坏者”例子。

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使命之一是培养能够应对今天和明天全球挑战的人才。现在很多教育内容是免费提供的,我们通过因特网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这些资源,因此,这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挑战。除了开展研究以外,大学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营造富有新意的环境,提供独特的学习机会。另外,大学之间的竞争、学生期望的变化、学费的提高、新框架的实施,以及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促使整个教育领域发生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能够给“拆解分售”背景下教育领域的真实、跨越不同学习空间的教与学带来很多启示。不少学者认为学习空间能够而且也应该成为变革的助推器(Downes, 2018; Harrison, 2018; Oblinger, 2006; Open Education Europa, 2018a, 2018b)。

21世纪的学习

今天,生活和工作环境需要的不仅仅是思维技能和内容知识。得益于技术和数字化的发展,计算机和其他联网设备已经融入学习者的成长经历中(Oblinger & Oblinger, 2005)。电子技术对于他们的学习、娱乐和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布朗(Brown, 2005)认为,对于过去几代人来说,信息技术是很新奇的东西或者说是可有可无的工具,相比之下,数字原住民这一代人离不开信息技术。可以说今天的学习者与信息技术相互依存,由此而导致信息技术越来越呈现移动性,越来越普及,越来越被当成交流工具。此外,这些学习者有社交和团队倾向,习惯于“一心多用”,即同时做几件事情,总是能够往好处想。信息技术资源和数字设备的唾手可得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字动手能力和“说干就干”的态度。他们不假思索热情接受信息技术,这一点反过来影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于网络的服务的发展。

如上所述,这一代人伴随着因特网、社交媒体和数字设备而成长,因此他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与21世纪能力很相称(见图1,21世纪学习伙伴关系组织[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的“21世纪学习框架”)。图1显示,这些能力可分为四类:①内容知识(核心学科)和21世纪主题,②生活和职业技能,③学习和创新技能(即评判性思维、交流、协作和创造性),以及④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P21], 2007)。除了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外,标准、评价、课程设置、教学、专业发展和学习环境都必须与学习情境和任务相称。

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信息时代,学生必须能够游刃于复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之中,這就要求他们尤其必须重视掌握合适的生活和职业技能。换言之,我们不能不重视在教育环境(尤其是创新学习空间)下培养学生掌握与时代相称的生活和职业技能,21世纪学习伙伴关系组织(P21, 2007)认为这些技能包括社交和文化技能、灵活性、适应性、主动性、自我指导、效率和当责,以及领导才能和责任感。具体说来,社交和文化技能指的是能与他人有效交往,包括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言行举止专业得体。灵活性和适应性则体现在适应变化上,包括适应各种角色、工作职责、计划安排和变化中的工作环境,听取意见反馈,平衡各种观点等。主动性和自我指导指的是善于管理目标和时间,独立开展工作等。效率和当责则涉及项目管理和结果。最后,领导才能和责任感则指能发挥表率和引领作用,有社会责任感。

我们必须结合这些21世纪技能设计和开发创新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促进教育变革

学习空间能促进教育转型,使之能够提供与21世纪要求相称的学习机会。不管是物理空间还是在线空间,学习空间都能促进创新教学方法的发展。

过去几十年,由于经济、科技和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培养21世纪社会的积极公民和劳动力市场所需人才的角度讲,能力比学科知识更受广泛重视。要能够符合业界的要求和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学习者就必须能够掌握评判性思维、协作、创新、创业和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等能力,具备数字素养,适应性强,学会学习(EC, 2013; OECD, 2018)。正因如此,学界普遍关心和重视对传统学习空间进行反思,确保学习空间符合学习者期望,能给学习带来乐趣。换言之,我们应该重视设计和建设下一代学习空间,这样才能积极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Schwab, 2017; Schwab, et al., 2018),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UNESCO, 2015),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上所述,施瓦布(Schwab, 2017; Schwab, et al., 2018)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但改变我们的行为、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影响到我们在不同空间的交往和交流。因此,创新学习空间必须能够有利于开展协作和交互,促进教育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创新学习空间旨在推动主动学习(Kroksmark, 2011; Kj?llander, 2011)。学习空间成为近年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年度报告的一个主题。2017年的报告预测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是一种中期趋势,在未来三五年内推动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Adams, et al., 2017)。因为学习空间,包括物理和虚拟空间,对学习产生显著影响,因此被认为是提高学习动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和提升学习乐趣的一个关键因素。有效的学习空间能够鼓励和促进学习者的探索、协作和讨论,形成一个学习社区(Adams, et al., 2017; Sharples, et al., 2016)。学习空间必须兼顾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因为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是合为一体。

从学习环境创建者(教师、学习技术专家、图书馆管理员和行政管理者)的角度看,学习空间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学习者的期望对学习空间设计的影响、能促进学习的原则和活动以及教育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赋予学习空间独特的功能,比如使用协作工具激发学生的交互,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聆听国际专家讲座,在虚拟世界开展探索。学习空间、技术和教学法的有机结合是学习者获得好学习结果的保证,诚如布朗所言:“如果你能在设计上把物理空间、社交空间和信息空间融为一体以增进协作学习,那么整个环境就成为一种学习技术,学生喜欢在这里学习,喜欢在一起学习,喜欢互相学习”(Brown, 2006)。

学习空间的新研究成果对教育而言意义不言自明。学习技术的使用使今天的学习空间能催生新的学习范式,满足网络一代学习者的需求和期望(Harrison, 2018; Blessinger & Bliss, 2017; Jahnke, et al., 2012)。从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看,学习和开展学习的空间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保证学习空间的设计能体现网络一代的特點、当今学习理论和学习技术这三种因素的最佳融合。

万维网扩展和改变了学习环境的概念。今天,对很多人而言,因特网是服务、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来源。过去十年,新技术层出不穷,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机器学习、移动应用、纳米技术和3D打印等(Sharples, et al., 2016)。能上网的移动技术越来越被融入正式学习环境中。教育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带来各种新型学习空间,包括建立在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基础上的跨界互动空间(cross-action spaces)(Bates, 2015; Jahnke, 2015)。在这样的空间,学习者可以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使学习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中,“不停歇”(on the go)。同样的,职场中旨在更新知识的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也可以做到“不停歇”(Gassler, Hug, & Glahn, 2004)。

学习空间的重点在于创设有创新性、舒适性、易用性、灵活性、协作性和给人美的享受的技术使能(technology-enabled)空间(Adams, et al., 2017)。虚拟空间与课堂和其他物理世界场地作为学习场所并存。可以这么说,学习空间包括现实和虚拟空间。贝茨(Bates, 2015, 2016)也认为有效学习空间应该包含现实世界的地点、各种网络和传统媒介。因此,我们必须延伸学习空间这个概念的内涵。

下一代创新学习空间(包括现实和虚拟或在线空间)吸引着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各种身份背景的人士,比如学者、图书馆管理员、建筑师、房产管理员、行政管理者、高层管理人员、学校领导乃至学生。这些利益相关者一起掌控下一代创新学习空间的话语权,影响其研究和实施(Adams, et al., 2017; Bates, 2015, 2016; Ossiannilsson, 2018c)。由此可见,团队协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工作公开透明,理解和接受文化多样性和灵活性。所有利益相关者从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之初便参与学习空间的建设,因此,他们都有一种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而不是仅把学习空间看作是应急之需和权宜之计(Ossiannilsson, 2018d)。

创新学习空间在世界各地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而且人们已经意识到研究者和教师不是创新学习空间的唯一利益相关者。如今,每年都可见以创新学习空间为主题的大会,比如亚洲、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每年都举行“下一代学习空间大会”(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Spaces),欧洲每年则至少有两个大型会议,分别由专业承办各种会议的Luxatia International机构和英国的国际质量与生产力中心(International Quality & Productivity Center)举办。这两个大会均聚焦重新思考学习空间和如何通过学习空间促进学习的问题。我们对相关学术期刊近年所发表的研究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聚焦于以下这些问题:

· 学生的学习投入;

· 设计和实施有成本效益、灵活、满足未来需要的学习空间,确保学习环境能适应未来需要,继续提供世界一流的教与学机会;

· 与学习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法;

· 分布式学习空间的协作学习和个人学习;

· 吸引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以推动创新;

· 校舍的改造和学习体验设计;

· 对千禧一代的教学和应对数字化挑战;

· 设计思维和参与式设计在重新设计学习空间中的应用;

· 在培养数字素养、推动主动学习和技术应用上的协作;

· 满足学习者复杂需求的创新而又易用的学习环境;

· 利益相关者以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学习空间设计。

因为学习空间影响学习,因此必须培育一种创新学习空间文化。如上所述,学习空间能推动教育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方法也必须相应变革,才能培养21世纪能力,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

学习空间与新兴教学方法

如今,人人享有学习和教育机会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想(Ossiannilsson & Abeywardena, 2018)。只要能上网、拥有电子设备和具备数字素养,任何人都能拥有比以往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择,学习的涉及面更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生活以及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环境中使用数字设备和服务(Gassler, Hug, & Glahn, 2004),移动宽带的发展更是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化进程。因此,学习空间必须延伸到传统学校的课堂之外。科米尔(Cormier, 2014)提出社会即课程的观点,着重指出社会应该是主动和真实学习的课程,包括现实空间的学习。主动、真实的学习离不开创新学习空间。如前所述,学习空間可以成为创新学习方法和教学法的催生剂(Adams et al., 2017: Sharpels, et al., 2017)。网络一代学习者希望能在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下学习。他们习惯于使用因特网和社交媒体,因此,这些必须被融合到学习空间里面,以促进交互和跨界互动(Jahke, 2016)。

道恩斯(Downs, 2016)曾阐述两种学习的比喻。从时间的角度把学习看作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推进的线性且有序的进程——这是最常见的比喻。另一种比喻涉及的是空间,即以非线性方法探索一个领域。此外,道恩斯还从空间的视角分析在反思学习时应该考虑的工具、技术和学习支持。哈里森(Harrison, 2018)认为,我们应该研究新的分析方法和框架,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空间、认识数字空间和实施数字空间,揭示数字空间对教与学的实践和方法的影响。哈里森还认为,我们不能囿于网络空间的思维,而是还应该探索现实世界的基础设施,因为这些基础设施是获取学习机会(包括学习空间建设)的根本保证,也影响到谁拥有这些空间以及学习空间拥有者如何塑造教育空间。

学习空间可能促进也可能妨碍学习的发生。比如,大演讲厅不利于开展小组讨论或对话,而是给交流带来障碍。课堂的概念现在已经得以延伸,虚拟空间与传统课堂并存(Mattila & Silander, 2015),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因特网和数字媒体把品种比以前多得多的材料用于课堂学习上,也能设计新的学习活动,并以多种方式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换言之,课堂的概念已经延伸到包括其他融合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场所。我们可以对学习空间进行改造或调整,灵活的学习空间能鼓励和促成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交互、跨界互动和对话等的开展(Ossiannilsson, 2018d)。

随着融合数字化成分和主动学习活动的策略在高等学校传统课堂上的应用,我们必须重新调整学校的物理环境,给教学方法的变革创造条件。因此,教育环境在设计上越来越重视对基于项目活动的支持,提供更大的移动性和灵活性,使用多种设备(Adams, et al., 2017)。为了使远程交流更加方便,很多学校配置了无线宽带,而大屏幕显示器则使数字化项目的协作更有效率。很多大学正在探索如何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在模拟实验中把3D全息内容和物理空间融合在一起,比如,模拟控制火星探测车的体验以及从多个方面仔细观察研究对象(比如解剖实验室的人体)。高等学校正在逐渐摒弃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鼓励开展实操性活动,因此,课堂越来越像现实世界的工作和社交环境,有利于开展必不可少的交互活动和培养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dams, et al., 2017)。学习空间这些新的而且是经常具有创新意义的潜能激发了教师尝试新教学方法的兴趣(Mattila & Silander, 2015)。比如,得益于无线网络,全班实时、同步的交互成为可能,而且很实用;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则能够邀请外地专家给学生授课。课堂讨论、笔记和其他活动可以被录制下来并上传到学习平台上供课后复习。必须指出,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能使交互更有乐趣,适合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而且使用了相关技术,因此非常契合网络一代学习者的习惯。创新学习空间有助于我们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Ossianilsson, 2018d)。

交互的水平是在线学习备受重视的一个方面。穆尔(Moore, 1989)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交互三分法理论,即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和学生与学习资源交互。近年,贾恩科(Jahnke, 2016)提出一种新交互,由于社交媒体在教育和学习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她主张交互不仅仅发生在同一个空间,而且也见诸不同空间,即跨界互动;她把交互所贯穿的不同空间称为“跨界互动空间”(cross-action spaces)。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学习交互现在也不限于穆尔(Moore, 1989)的三种交互。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跟同学协作开展活动,他们也能够不受传统学习小组或班级的限制与其他人保持联系。在跨界互动空间,我们可以把专业团体“带进”课堂,也可以把课堂“搬到”专业团体中。贾恩科认为,把世界融合到学习空间里面能促进学习,丰富学习内涵,比如,基于社交媒体或云端的学习以及群体学习(crowd learning)。鉴于此,我们必须采用新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组织各种真实的、学习者自我决定的学习活动(Hase & Kenyon, 2000)。

教育资源越来越多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且越来越多通过因特网传送。另外,网络连接也越来越移动化。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使得学习能在传统课堂、图书馆和教师办公室以外非正式发生。学生项目组的活动也不必仅限于在教室里进行,而是可以在校园的草坪上,在休息室或学校咖啡厅里进行,而且任何时候都行。由于有了无线网络和数字设备而且电池的寿命更长,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泛在学习的目标(Mattila & Silander, 2015),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网络一代学习者善于使用各种数字设备,因此能够把几乎是课堂以外的任何空间变成非正式学习空间(Oblinger & Oblinger, 2006)。这就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这些非课堂的学习空间,以支持、鼓励和延伸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方式各异,学习空间应该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设计尤为关键。芬兰最大的大学之一奥卢大学(University of Oulu)在这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该校的帕西·马提拉(Pasi Matilla)博士研发了一个未来学习空间平台,把现实世界和虚拟现实有机融合起来。图2是用于移动设备的3D虚拟学习环境。

有些人相信必须彻底变革学习环境,但也有一些人强调重要的是改变教学方法。马提拉和席兰德(Mattila & Silander, 2015)则认为改变学习环境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前提。他们认为,虚拟学习环境旨在支持基于现象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打破学科界限,既使个人学习成为可能,也能激发交互。他们主张通过3D学习、游戏化或其他技术辅助的空间促进泛在学习。虚拟学习环境也能给远程学习者带来传统远程教育所不能提供的学习体验(Keppel, et al., 2012)。

长期以来,学习管理系统和虚拟学习环境是主要的学习空间,也用于管理学习成果。有研究者认为,学习管理系统呈现的是一个静态空间且需要密码才能使用,因此,在今天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再者,它们是学校提供的,活动不以学习者为中心,内容也不是学习者生成的。目前,它们正在逐步被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所代替(Brown, Dehoney, & Millichap, 2015; Ossiannilsson, Eriksen, & Rung, 2015)。教育正在从传输模式向建立在主动学习、个人学习、混合课程设计和新评价方法基础上的模式转型。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必须基于以创新学习为中心的模式且是数字化的,因为如今的教与学几乎离不开数字技术。另外,强调以学习为中心意味着要重视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即建设一个由学习者、教师、工具和内容所组成的充满活力、互联互通、不断发展的社区(见图3)(Brown, et al., 2015; Ossiannilsson, et al., 2015)。

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致力于满足教育不断变化的需求,包括实现互操作性、个性化、学习分析、指导和支持、学习评价、协作、易得性和通用设计等方面的功能。非结构化学习(unstructured learning)、翻转课堂、真实学习、自我决定学习、基于社交媒体的学习、社区学习和能力为本的学习均是与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相关的新兴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但能充分利用学习空间的优势,而且还鼓励从失败中学习(learning from failure)。英国开放大学2017年度《创新教学法报告》(Innovating Pedagogy 2017: Open University Innovation Report 6)提出十大新兴教学法,包括间隔学习(Spaced learning)、学习者开展科学活动(Learners making science)、开放课本(Open textbooks)、游刃于后真相社会(Navigating post-truth societies)、群际同理心(Intergroup empathy)、沉浸式学习(Immersive learning)、学生主导分析(Student-led analytics)、大数据探究:用数据思考(Big-data inquiry:thinking with data)、基于内在价值观的学习(Learning with internal values)和以人为本的知识建构社区(Humanistic knowledge-building communities)(Ferguson, et al., 2017)。创新学习空间与创新教学法相互促进(Ossiannilsson, 2018c, 2018d)。新兴教学方法还有赖于创新领导才能;创新教学法和创新学习空间的采用和实施意味着时间和资源分配、激励机制、资金支持、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都要随着发生变化,不管是高层领导还是部门管理者都必须转变传统管理思维(Arnold & Sangra, 2018; Ossiannilsson, 2018a, 2018b)。

教师的素质影响教育质量——这可以说已经是学界的共识(Contact North, 2018)。但是,只是向教师提供相关工具和使用方法不见得能帮助他们创新教学方法。每一个课堂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何恰当使用教学工具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报告(OECD, 2018)认为,不能把教师看作是技术人员,而是要把他们当成能解决新问题的能手。如果教育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那么我们必须把教学看作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则应该体现在教师的专业水准上。

为了能够吸引学习者,留住学习者,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未来学习空间必须在整合技术驱动创新的同时有效利用物理空间(Blessinger & Bliss, 2017; OECD, 2018)。发展新校园和翻新与改造升级现有空间都有助于摆脱传统教学方法,改變学生的交互和学习方法。当然,教师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必须不断掌握新的复杂技能,尤其是数字能力。此外,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都要做相应改变,才能培养一种创新学习空间文化(Ossiannilsson, 2018c, 2018d)。

结束语与建议

本文讨论了创新学习空间的概念和特点,并就相关论点展开阐述。全球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对传统学习空间的反思,希望学习空间能符合学习者期望,使他们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所有这些都是推动创新学习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动力。我们认为,在21世纪享有现代化学习空间是一项人权。高等教育的使命之一是培养能解决全球化社会问题的人才,包括现在无法预测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用昨天的方法培养今天的学生,因为他们要面对未来,而未来却受到很多未知因素的影响。

创新学习空间应该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把21世纪能力融入学习活动之中。此外,创新学习空间不仅仅关乎学生,而且其成败也有赖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包括教师、图书馆管理员、建筑师、房产管理者、行政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乃至学校领导层。换言之,有效的创新学习空间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正因如此,利益相关者必须能够理解和接受文化多样性,并表现出足够的灵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首要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技术。创新领导才能、战略和价值观是建设和实施创新学习空间的关键因素,对于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并创新学习方法有助于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巩固率和促进学习进步。设计和实施有成本效益、灵活、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能确保学习环境适应未來需要,继续提供优质的教与学机会。为此,一方面,各方必须通力合作,避免成本超支、进度滞后和缺乏沟通;另一方面,挑选、融合和应用哪些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恰当的技术才能驱动创新,优化学习过程,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新学习空间的运作情况同样应该得到重视,既要通过研究发现其不足之处,也要能证明其物有所值。

从创新学习空间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看,以下工作应该得到加强。首先,包容和获取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创建学习空间的是人,使用学习空间的也是人,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措施确保学习者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其次,学习空间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而且可以是在线的虚拟空间。随着学习的泛在化,正式、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空间的相互融合势在必行。再次,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建立在开放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要恰当利用新兴技术的潜能(如社交媒体)。一个有吸引力、交互性和协作性的学习空间必定会给学习者带来更大乐趣,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这意味着必须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最后,学习空间的创新与转型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如图4所示,创建和培育创新学习空间涉及以下内容:21世纪能力、敏捷性、数字化、道德、灵活性、创新、开放教学法、空间、质量、善于捕捉意外收获、安全、生态系统、时间、学习乐趣。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同行关注创新学习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不再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是身体力行投身于新学习空间的探索。

[参考文献]

Adams Becker, S., Cummins, M., Davis, A., Freeman, A., Hall Giesinger, C., & Ananthanarayanan, V. (2017). NMC Horizon Report: 2017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Arnold, D., & Sangra, A. (2018). Dawn or dusk of the 5th age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literature review on (e-)leadership for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13-201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15:24. https://doi.org/10.1186/s41239-018-0104-3

Bates, T. (2015a). Teaching in digital age. Guidelines for design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BC Campus Open Ed. Retrieved from https://open.bccampus.ca/find-open-textbooks/?uuid=da50f5f1-bbc6-481e-a359- e73007c66932 & contributor= & keyword= & subject

Bates, T. (2015b, March 16). Rethinking learning spaces in a digital age: an example from Singapor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onybates.ca/tag/learning-spaces/

Blessinger, P. (2017). Strengthening democracy through open education. University World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iversityworldnews.com/article.php?story=20170502124125567

Blessinger, P., & Bliss, T. J. (2017). Ope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higher education. Open Book Publish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penbookpublishers.com/product/531/open-education-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in-higher-education

Broggi, J., Duquette, J., Nimura, C., Pattenden, M., Lilly, J., Gallagher, M., et al. (2018). Woolf: Building the first blockchain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oolf.university/assets/doc/whitepaper.pdf

Brown, M. (2005). Learning spaces. In D. G. Oblinger, & J. L. Oblinger (Eds.). 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 (Chapter 1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ucause.edu/ir/library/pdf/pub7101l.pdf

Brown, M., Dehoney, J., & Millichap, N. (2015). The next generation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report on research. 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 Retrieved from https://library.educause.edu/resources/2015/4/the-next-generation-digital-learning-environment-a-report-on-research

Cedefop. (2015).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validating non-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cedefop.europa.eu/en/publications-and-resources/publications/3073

Chatfield. T. (2012, November 23). Re: Can schools survive in the age of the web? Retrieved from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21123-

can-schools-survive-the-web-age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 (2018). C-Delta. Retrieved form https://cdelta.col.org

Contact North. (2018). Teaching &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quality. Retrieved from https://teachonline.ca/tools- trends/insights-online-learning/2018-02-07/teaching-learning-digital-age-new-understanding-quality

Cormier, D. (2008). Rhizomatic Education: Community as Curriculum. Innovate: Journal of Online Education,4(5). Retrieved from http://nsuworks.nova.edu/innovate/vol4/iss5/2

Downes, S. (2018, June 03). The final frontier: Spa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ownes.ca/presentation/384

European Commission. (2013). Commission launches ‘Opening up Education to boost innovation and digital skills in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_IP-13-859_ en.htm

Ferguson, R., Barzilai, S., Ben-Zvi, D., Chinn, C. A., Herodotou, C., Hod, Y., et al. (2017). Innovating Pedagogy 2017: Open University Innovation Report 6. Milton Keynes: The Open University, UK.

Gassler, G., Hug, T., & Glahn, C. (2004). Integrated Micro Learning – An outline of the basic method and first results. In M. E. Auer, & U. Auer (Ed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ve Computer Aided Learning, ICL 2004, Sept. 29-Oct. 1, 2004, Villach, Austria (CD-ROM).

Gulliksen, J., Lantz, A., Walldius, ?., Sandblad, B., & ?borg, C. (2015).Digital arbetsmilj? (Digital working environments). Sorckholm: Arbetsmilj?verke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v.se/globalassets/filer/publikationer/rapporter/digital_arbetsmiljo-rap-2015-17.pdf

Hase, S., & Kenyon, C. (2000). From andragogy to heutagogy. Ultibase, RMIT. Retrieved from http://ultibase.rmit.edu.au/Articles/dec00/hase2.htm

Harrison, M. (2018). Space as a tool for analyses. Examining digital learning spaces. Open Praxis, 10(1), 17-28.

Jahnke, I. (2015). Digital didactical design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ross action spaces.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Jahnke, I., Bergstr?m, P., Lindwall, K., Ma?rell-Olsson, E., Olsson, A., Paulsson, F., & Vinnervik, P. (2012). Understanding, Reflecting and Designing Learning Spaces of Tomorrow. In I. Arnedillo Snchez & P. Isaías (Eds.). Proceedings of IADIS Mobile Learning 2012. Berlin, pp. 147-156. Retrieved from http://www.mlearning-conf.org/

Keppel, M., Souter, H., & Riddle, M. (2012). Physical and virtual learning spaces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for the modern learning environment. Hershey: IGI Global.

Kj?llander, S. (2011). Designs for learning in an extended digital environment: Case studie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 classroo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ockholms universitet, Samh?llsvetenskapliga fakulteten, Institutionen f?r pedagogik och didaktik.

Kroksmark, T. (2011). Stretched learning. The digital mysterium of learning in one-to-one environments in school (L?randets stretchadhet. L?randets digitala mysterium i en-till-en-milj?er i skolan). Didaktisk Tidskrift, 20(1), 1-22.

Massey, D. (2007). Space, place, and gender. Malden: Policy Press.

Mattila, P., & Silander, P. (Eds.). (2015). How to create the school of the future: Revolutionary thinking and design from Finland. Oulu: Multprint, Oulu.

Moore, M. (1989).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3(2), 1-7.

Oblinger, D. G. (Ed.). (2006). Learning spaces. EDUCAU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ucause.edu/ir/library/pdf/PUB7102.pdf

Oblinger. D. G., & Oblinger, J. L. (Eds.) (2005). 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 EDUCAU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ucause.edu/ir/library/pdf/pub7101.pdf

OECD. (2018). What does innovation in pedagogy look like? Teaching in Focus, 21. Paris: OECD Publishing.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1787/cca19081-en

Ossiannilsson, E. (2018a). (Ed.). Ubiquitous inclusive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era. Hershey: IGI Global (in progress).

Ossiannilsson, E. (2018b). Visionary leadership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a time when learners take ownership of their learning.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5. 22-34.

Ossiannilsson, E. (2018c). The ecosystem of open pedagogy. In C. Conrad & P. Prinsloo (Eds.). Ecologies of open: Inclusion, intersections, and interstices (in progress). Athabasca: Athabasca Publication.

Ossiannilsson, E. (2018d). Leadership: In a time when learners take ownership of their own learning. In K. Buyuk, S. Kocdar, & A. Bozkurt (Eds.).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programs. Hershey: IGI Globa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gi-global.com/chapter/leadership/182901

Ossiannilsson, E., & Abeywardena, I. S. (2018). OER: Open to ideas, open to the world. Springer briefs i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New York: Springer. (in progress).

Ossiannilsson, E., Eriksen, N. E., & Rung, N. (2015).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which enables inclus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In E. Sorensen Korsgaard, A. Szucs, & K, Md. Saifuddin. Proceedings of the 1th D4|Learn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novations in Digital Learning for Inclusion (D4Learning, 2015), Alborg. Retrieved from http://vbn.aau.dk/files/222220391/d4learning

Open Education Europa. (2018a). Learning spac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peneducationeuropa.eu/en/topics/learning-spaces

Open Education Europa. (2018b). Guidebooks on designing modern and learning-rich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peneducationeuropa.eu/en/resource/guidebooks-designing-modern- and-learning-rich-learning-environments

Partnership for 21st-century learning (P21). (n.d.).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p21.org/our-work/p21- framework

Pells, R. (April 22, 2018). Oxford academics launch worlds first ‘blockchain university.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oxford-academics-launch-worlds-first-blockchain-university

Schwab, K. (2017).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orld Economic Forum.

Schwab, K., Davis, N., & Nadella, S. (2018). Shaping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orld Economic Forum.

Sharples, M., de Roock, R., Ferguson, R., Gaved, M., Herodotou, C., Koh, E., et al. (2016). Innovating Pedagogy 2016: Open UniversityInnovation Report 5. Milton Keynes: The Open University

UNESCO. (2015). The Incheon declaration. Education 2030. 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Retrieved from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38/233813m.pdf

Watters, A. (September 5, 2012). Unbundling and Unmooring: Technology and the Higher Ed Tsunami. educause.edu. Retrieved from https://er.educause.edu/~/media/files/article-downloads/erm1257. pdf

收稿日期:2018-08-14

定稿日期:2018-09-17

作者簡介:爱芭·奥西恩尼尔森(Ebba Ossiannilsson)博士,瑞典远程教育协会(Swedish Association for Distance Education)副主席,瑞典数字能力协会(Swedish Association for e-Competence)副主席,北塞浦路斯近东大学(Near East University, N Cyprus)客座教授,“欧罗巴(即欧洲)开放教育”(Open Education Europa)大使,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开放教育资源大使。主要研究兴趣:开放教育资源、慕课、技术赋能学习以及开放、在线、灵活和技术促进学习,擅长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战略和政策研究,发表论著200多篇(部)。

译者简介:肖俊洪, 汕头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Distance Education (Taylor & Francis)期刊副主编, Syste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Elsevier)期刊编委。 https://orcid.org/0000-0002- 5316-2957

责任编辑 韩世梅

猜你喜欢

创新学习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理科创新学习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巧用图书馆,点亮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数学教学创新的几点看法
网络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创新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