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
2019-04-01刘珲
摘要: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多年来大都停留在知识层面,忽视了对于学生技能和思维层面的培养。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针对这一问题对大学英语进行教学改革,在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的课堂上利用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通过课前驱动、课上促成和课后评价三个教学环节设计教学,从而实现知识、技能和思维三个层级的教学目标。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实效性强,能够有效地帮助该校教师提高上课的效率和大学英语本科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194-02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简称POA)最早源于文秋芳教授在2007年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主要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在2013年文秋芳教授又将其拓展到了大学英语教学。2014年该理论被修订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同年,该理论在“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被正式命名为“产出导向法”。[1]该理论体系如下图[2]:
该理论体系依据三个教学理念: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学习中心说主张教学必须实现教学目标,促成有效学习;学用一体说主张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全人教育说主张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其次,该理论包括三个教学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输出驱动强调产出是动力,也是目标;输入促成主要指教师提供恰当输入材料,提供“专家引领”;选择性学习指从输入材料中挑选出有用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
笔者以“产出导向法”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发现,自2015年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提出以来,四年里共有195篇(截至2018年9月)与该理论相关的文章,并且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通过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搜索的结果可知,产出导向法与大学英语的相关度最大,由此也可见,产出导向法在指导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也为广大大学英语一线教师从事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一、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现状分析
笔者所在的团队通过对全国十余所高校英语文化类课程的调查发现,对于英语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大都是英语专业类进行的,几乎很少有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阶段开设的英语文化类课程。而且,即便是针对英语专业类学生开设的英语文化类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大都停留在知识层面,大都忽视了对于学生技能和思维层面的培养。[3]通过访谈笔者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研究生入学考试,大部分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考试过后,背诵的知识基本遗忘。可见,英语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英语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的确重要,其实,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学生而言,要想学好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固然重要。基于以上原因考虑,笔者所在团队成员在团队带头人顾世民教授的带领下对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进行了教学改革,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开设了主要针对实验班学生的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旨在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解决这类课程之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提高英语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英语文化类课程的实用性。我们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三个方面,第一,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基本的文化知识。第二,技能目标:课上通过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第三,思维目标:通过问题和活动的设计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定位恰恰反映了文秋芳教授“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中有关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对教学理念的诠释。学习中心说认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有效学习的达成是关键[4],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环节,我们力图通过小组讨论、成员展示等活动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实现三个层级的教学目标,避免以往此类课程学生单纯背诵,考试过后知识基本遗忘的问题。学用一体说主张输入和产出[5],避免以往知识输入过多产出甚少的问题。教师通过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力图解决传统英语教学上出现的哑巴英语现象。例如在讲授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时候,教师会在课前促成阶段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前了解美国总统选举的基本流程,在课上促成阶段让学生在班级范围内模拟美国总统选举,参加竞选的候选同学在班级范围内发表演讲,这样既熟练了选举的流程又在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人教育说则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第三个层级,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我们所认为的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目标。如在讲授苏格兰文化象征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美国文化的象征和中国文化的象征,分析其原因,增强民族自信心。讲授温莎王朝的时候,和学生们探讨英国现代王室存在的意义及其影响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体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
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讲,教学目标能否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依据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我们将文化类课程的设计分为课前驱动、课上促成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教学设计力图实现三个层级的教学目标。我们文化团队总结了几年教学经验,精心录制了《英伦历史文化拾遗》,在文化类课程上我们将线上视频课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线上课程《英伦历史文化拾遗》,以课程其中的一节“苏格兰文化象征”为例,介绍如何借助在线开放课程,依据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通过课前驱动、课上促成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实施翻转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依据产出导向法的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阶段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和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前学生通过教师事先布置的在线视频教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了解苏格兰文化的象征符号,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上促成阶段,教师首先通过测试检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发现问题并解决学生的疑问,之后通过分组讨论,如“苏格兰男人为什么穿裙子”等问题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后通过写作训练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这样,课程的知识、技能和思维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就在产出导向法中的课前驱动、课上促成和课后评价的三个环节内实现了。
三、教学效果反馈与反思
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利用产出导向法课前、课中和课后这种教学模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内应用已有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過个别访谈和撰写反思日志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记住了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知识,通过一学期的小组及个人展示活动的设计学生普遍反映他们语言技能得到了提升,英语课上敢于张口、乐于张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期末评估中,我们采取了撰写学期论文的形式,通过搜集和整理资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搜集信息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另外,在期末考核环节我们还设置了论文答辩环节,由学生自愿参与,三年来自愿参与论文答辩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学生普遍反映撰写论文和参与论文答辩加深了课上所学知识的印象,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技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批判地看待事物。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和问题驱动假设——论述新世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R].2007.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革[J].外语界,2008(2):2-9.
[3]刘珲.创新教材编写 实现有效课堂——以英美概况课程教材编写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8.
[4]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7(2):1-12.
[5]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7).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