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经方调五脏
2019-04-01吴长欣
吴长欣
一、养心经方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如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多发,表现为痰瘀互结、气机阻滞、颜面眼眶发青、手掌鱼际浮厚且红、胸胀气、舌体胖暗、舌下静脉曲张等。可用温胆汤调治:竹茹(虚寒体质当用姜竹茹)清热祛痰、开胃止呕;枳壳化痰、行气、消积;茯苓淡渗、利湿、健脾胃;陈皮理气化痰;生莱菔子下气、行痰、消积。上述药物皆各用10克,可加丹参30克养血、活血、通络、化瘀、止痛。此方适用于行气化痰、养血逐瘀。
如有胸闷气短(动则为甚)、五心烦热、大便干结等症状,则属气阴两虚,可用益气养心散调治:西洋参3~5克,益气养阴;三七粉3克,祛瘀、生新、止痛;赤灵芝3克,增强免疫力。上述药物均碾为细末拌匀,每次取3克,用温水吞服。心绞痛患者应加量且久服(半年以上)。
二、护胃经方
《黄帝内经》有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如有胃口不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一吃便饱等症,可用开胃散调治:焦山楂可消肉食,焦麦芽可消面食,焦谷芽可消五谷之食。这三味称为焦三仙,可健脾胃、消食、导滞。上述药物各用10克,共碾细粉拌匀,每次取3克冲服,一日2次。注意:哺乳者忌用麦芽。
不少人的胃痛是由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引起,可用白芍止痛散調治:白芍有缓中止痛的作用,配合百合可缓解胃痛、养胃阴;乌梅可养阴润燥,其中的消化酶能修复胃黏膜,缓解萎缩性胃炎;芦根可养阴、润燥、清热、生津、止渴。胃痛严重者,白芍、百合各用30克,芦根用60克,煎汤服用。
也有人平素贪凉食导致胃阳受伤、四肢凉、身倦乏力、饭后喜睡且怕饿,可用散寒止痛的温胃散调治:高良姜3~8克,温胃止痛;白及5克,消肿生肌、收敛止痛。此方可为散剂,也可煎服(易吸收)。
三、调肝经方
《黄帝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医有“百病由气而生、百病因郁乃成”“女子以肝为先天”等述语。男子也会因肝郁气滞致病。因七情烦心者,女人为多。肝气郁结可导致失眠多梦、情绪低落、面色发青、虎口多见青色等症状,可用沈氏的小柴胡汤调治。此方仅有四味药:柴胡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白芍柔肝、缓急、定痛,黄芩泻热解郁,佛手疏肝理气。上述药物各用10克,煎二次,空腹服为宜。此方可化痰和胃、疏肝解郁、理气化滞。
一些人经常生气不能自控,可能是因为肝气郁结致肝阳上亢,有颜面潮红、失眠多梦、口苦尿黄、手掌或指尖发红等症状,可用珍决汤调治:决明子30克,清泻肝热、明目通便;白菊花10克,养肝明目;珍珠母有养肝安神的作用,取30克,打碎,先煎20分钟。此方可平潜肝阳、清肝泻火。
此外,肝为刚脏,与胆相依互济,肝气失疏势必累及胆,导致偏头颈项肩胁等经脉不通作痛,可用柔肝散治疗:当归养血活血、润肠道,白芍柔肝、养阴、定痛,生地养血、凉血。上述药物各用10克,再加桑枝20克舒筋、养血、通络,煎汤服用。
四、补肾经方
《黄帝内经》:“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为先天之本,先天肾精不足,后天又失养之人势必体弱力衰。人到中老年若肾气不足,会加速衰老。可用补肾益精汤调治:鹿角霜(鹿角熬膏后之渣)10~20克,补肾助阳;鳖甲10克,滋阴潜阳;肉苁蓉10克,温润肾阳;当归10克,养血活血。女人若体质差、行经量过少,则当归可加至30克。
若是肾阴肾阳俱虚,可用调肾阴阳方治疗:生地、黄精、生杜仲、桑寄生各10克。
五、清肺经方
《黄帝内经》:“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为娇脏,位居高处而朝百脉,主宣发肃降,不仅掌管人体的呼吸系统,还管理全身气机、血液、津液的运行,并有促二便排泄的功能。肺若失养,可能出现咳嗽、黄痰、口干、咽痛等肺热症状,可用枇杷清肺饮调治:炙枇杷叶清肺、泻热、和胃,是利肺治咳的良药;桑白皮清热泻肺、利咽去痰;桔梗利咽喉、去痰浊;生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去痰。上述药物各用10克,先用清水浸1小时,再煎煮,沸腾15~20分钟。若痰难咳出,桑白皮可加量至30克。
肺气不足,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反复感冒、咳嗽。肺又主皮毛,肺虚,免疫力就差,易发过敏性皮炎等病。嗓子疼痛又不宜大补。故反复感冒之人,可用玉屏风散调治:生白术、防风各10克,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以养肺;桂枝10克,温通经络;白芍10克,柔肝解郁、调和营卫。
长期咳嗽会使肺脏气阴两虚,出现胸闷气短、五心烦热,大便干结、鼻干舌红、苔黄口渴、汗多等症,可用沙参麦冬汤治疗:北沙参清肺润燥、益胃生津,麦冬养肺心之阴,玉竹可养胃生津。上述药物各用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