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将军底头》论施蛰存小说的艺术特色

2019-03-30代亚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两性心理分析

内容摘要: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并在中期鼎盛的现代派,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于1932年出版《现代》而得名,实际上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当时中国发展是有其发展背景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迅速崛起,物质层面的繁华为中国现代作家发掘、拓展其感觉提供了基础。再次,西方现代主义的陆续引入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参照。新感觉派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时立足本身传统文化创造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施蛰存 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 两性

新感覺派擅长将人物置于现代都市生活的背景之下进行关照的取向表现了现代主义式的话题,诸如现实焦虑、对文明的怀疑、人的寂寞、孤独等等,在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和五彩缤纷的色彩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文明。“施蛰存重心理,他对都市生活的描写是由内及外的,由心绪的动荡散乱,透视或暗示光怪陆离和都市文明”。

施蛰存是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他精通外语能直接阅读外国名著,通过广泛的阅读,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对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直接反映在施蛰存的小说之中。在施蛰存的小说之中处处可见心理分析的影子,每个人物的处事原则皆按照人物的原始冲动——性出发,不管是《将军底头》,还是《石秀之恋》皆是如此。他努力将“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从而深长挖掘人物的微妙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意识和潜意识。

《将军底头》中的花惊定将军出场便于传统的将军形象不同“他并不是象别的将军一样的生着黑而且大的脸,长满了刚硬的胡须”,将军“底脸是白皙的。莿须是美丽的”,是一个俊朗的形象,少了一些征战沙场将军的气势,但“这个将军,并不因为他这样的娬媚的容仪而损失了他的威严”。将军手下的兵是一批精锐的战士。他极善练兵、正直、勇猛。但就是这样一个常胜将军,他内心是矛盾的,他虽是“作了大唐的武官”,身处唐文化的氛围之中,但由于自己到底不是汉族人,在内心中存在的“异族”影子。祖父“所对他讲的吐娄国底一切风俗,宗教和习傀经过了这老武士底吵舌的渲染,这些祖国的光荣都随着将军年龄的增长在他的心中照耀着”,他向往祖先的荣耀、向往武士的生活、向往自己的民族。但是现实的境况是他生活在唐文化这片充满了异族文化的土地之中,为异族战斗。异族环境中找不到自己身份认同,产生了浓烈的身份焦虑。再者,汉族士兵爱财的劣根性让他十分失望,让他更加向往祖父所说的“正直的,骁勇的,除了战死之外的一点也不要的吐蕃国的武士”,他想找回自己遗失的身份属性。

将军获得的荣誉是一个大唐将军的荣誉,而不是他所向往的作为一名吐蕃国武士的荣誉。他要去攻打吐蕃、党项诸国,他是想要以此赢得自己作为武士的荣誉的,但是他又想到自己不该去与自己的祖国为敌的,再一回头看见汉族的士兵只是贪图世俗的荣获富贵,这与追求武士荣誉的将军的出发点是大相庭径的。他不禁问自己“在我,在卑贱的汉族里做一个大将军,还是在英雄的祖国底行伍里做一个吹号兵更有光荣些”,这是一直盘旋在他心中的一个疑问。他是一个武士,追求的是身为武士的荣誉,并非汉族世俗的金钱荣华、妻子温存。

将军想要武士的荣誉,但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位心爱的姑娘,“将军骤然感觉到了一次细胞的震动”,此时,让将军迷惑是爱与民族的冲突了。他处死了冒犯姑娘的士兵,但他的精神游离于身体之外,他看见了士兵怎样冒犯姑娘,看见了姑娘怎样受辱,而后细细一看,其实他就是那个士兵,士兵做了他想做的事。他感到愤怒,他嫉妒士兵,他爱着姑娘却不能做想做的事,他通过士兵“抚摩着那少女底肌肤,自己底嘴唇正压在少女底脸上······”展现了灵与肉的冲突,任何一个常态的人都具有常态的人性以及常态的欲望,但当欲望不能以正常的途径发泄时,便以联想的方式掩盖自己的人欲,在此过程中追求发泄的快感。

将军抑制不住地自己对姑娘的爱恋,忍不住我看望姑娘。在第七次折回被姑娘发现,与之交谈。这位“迷惘于爱恋的将军是什么都管不到了”,纵使“自己砍去了首级,也一定要来缠绕着姑娘”。最后将军被砍去了首级,首级在敌方的将领手中,自己提着敌方将领的头来到了姑娘的身边,但是换来的是姑娘轻蔑的话语“喂!打了败仗的吗?头也给人家砍掉了,还要洗什么呢?还不快快死了,想干什么呢?无头鬼还想做人么,呸!”,“倒在地下的吐蕃人手里提着的将军底头,却流着眼泪了。

将军是真挚地爱着姑娘的,着无可置疑,否则怎会被砍去了首级仍然不肯倒下,只为再见姑娘一面,只是他的这颗心,在姑娘面前并没有分量。

第一个矛盾是身份的矛盾,或是说是身份的焦虑。

将军是吐蕃人,但流淌着汉族人的血液;自小崇拜吐蕃文化,但却生活在充满中原文化的唐文化语境之中;入了唐朝的国籍,心中却是对吐蕃充满了向往;不想攻打吐蕃人,但自己身为唐朝的将军,有着自己的使命。

他是一个生活在异族氛围中的异族人,找不到文化认同,自己的本性“却不是将军底军事知识所能够训练得好的”。他多次在自己种族和职责之间摇摆不定,他想回到自己种族的怀抱,却总是犹犹豫豫不去行动,在不想做和正做着两者之间徘徊不定。在异乡、异族、异文化之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缺少身份认同感。

自古大将军的形象就是威武、高大带有凶悍的,花惊定将军的形象是历史上少有的美男子的形象,人们是很难将他与驰骋沙场的猛汉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将军不用任何外界的东西放借助,便能感受到浓浓煞气,但花惊定想要展现或是维持自己的形象还得借助眼神,只因他长得太过俊美。

第二个是爱与民族的矛盾

将军是吐蕃人,在汉族之中他是一个异族人,此时的“异族”不仅仅是指他们各自的民族不一样,更是指他们处于不同的政治集团之中,这种冲打上了政治意识形态上的符号。而且在当时,吐蕃、党项等族进攻汉族,着使得将军与姑娘之间直接对立了起来。

有身份之间对立的爱是不会得到世人的承认,民族对立之间的爱与民族大义之间带有某种不可调节的矛盾冲突。

第二个是爱与责任的矛盾

花惊定将军是真心爱着姑娘的,为了姑娘,他放下了自己作为将军来西南蛮夷之地的主要任务,他迟迟不行动,招致了部下的不满。

爱情的力量太过强大,足以改变一个人性情。在之前,将军的部下时常惊扰百姓,惹了众怒,将军没有去管理,一方面是看到了汉族士兵的劣根性,打仗是为了世俗的享受。另一方面也是體恤部下,用生命去换取世俗的享受似乎也是人之常情。这时的士兵对将军是信服的,哪怕有个士兵在侵犯姑娘被将军处死之时,士兵对将军都是信服的。但是,当将军遇见姑娘之后,将军沉溺在爱情之中,他忘记了自己来到此地的责任,他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单恋着姑娘。而且,在部下作乱之时,他想的也不是如何去挽救局面。姑娘的各个被杀死,他并没有因部下死而感到心痛或是对敌方感到愤怒,他所有的心思都在姑娘身上。他想的不是将敌军打退,而是失去了哥哥的姑娘是多么无助,他要回去守护姑娘。

他所有的行为已经不是一个将军或是战士应该有的行为了,他所有的出发点都是自己的爱情,而是还是一份自己单方面的爱情。他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责任,他不是汉族将军,也不是吐蕃武士,只是一个为爱沉迷的儿郎。

第四个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他想要找到自己的队伍,去践行一个吐蕃武士的职责,为自己赢得荣誉去战斗。在唐朝的文化语境之中,他虽然成为了一个常胜大将军,声名远扬,但这都只是物质上的,而非精神上的满足。当物质条件得满足之后,人们便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他所接触到了士兵无一不是为了世俗的物质满足而去战斗,为了自己的衣食无忧,荣获富贵或是为了能在妻子的怀中多温存一会儿,这些都不是将军所追求的,他更加向往祖父所说的武士的精神,武士的荣誉。他渴望有一天能够成为吐蕃的武士,但现实是他不能回归自己的民族。

在文章最后被杀死的吐蕃将领的行为便是吐蕃族人对将军的态度。在吐蕃族人的心中,将军已经不是族人了,所以在最后,将领是要追杀将军。将军此时已经无法获得自己民族的认同。

将军在最后没有亲眼看见姑娘对他的反应,是通过将领的眼睛将画面输入将军的眼中。将军一心为姑娘着想,姑娘的眼中心中都无他,当他失去了头,失去了俊朗的外表,姑娘给予的是嘲笑,以嘲笑回报将军的深情,这就是事实。

将军的死是将军命运的终结,也是将军的皈依之所,将军在现实生活中是无处安身的,他处在交叉口上,无法融入任何一方(吐蕃族群和汉族),他的归宿只有死亡,也只有死才能解决爱与民族的冲突。

施蛰存的小说大都存在着一种预设模式,即常态境遇中的常态人物——诱惑者的出现及常态人物的心理变异——诱惑者的消失与常态人物回归常态。《鸠摩罗什》、《特吕姑娘》、《石秀之恋》、《梅雨之夕》、《将军底头》等等。施蛰存的小说中大胆运用精神分析等,很多关乎人性的事情在他的笔下都是精神或是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在现实中寻求弥补的一种方式,小说展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生活百态和人们的病态生活,畸形的两性关系以心理等新感觉派的特色施蛰存小说是新感觉派小说中的一次成功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施蛰存.施蛰存 心理小说,中国现代名作家名著珍藏本[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施蛰存.施蛰存小说[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3]施蛰存.鸠摩罗什(短篇小说)[J]. 西部,2010(22)王琨.浅探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J].天中学刊,2003,18(1)

[4]杨迎平.潜意识:收敛与逸出--鲁迅、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比较论[J].江汉论坛,2002(4)

[5]姚明强.精神世界的发掘——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6]韩彬.徘徊在欲望和文明之间——试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J].潍坊学院学报,2006,(1)

(作者介绍:代亚丽,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两性心理分析
从性别差异角度看待婚外情问题的研究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铝的“两性”
化学问答
真两性畸形性腺恶变—例报告